从RISC到RISC-V。

电子行业或者电子的同学对RISC-V并不熟悉,这个词在2018中占了很大篇幅。今天我们就从它的字面意思开始,看看这个RISC-V是什么。

首先,我们从名字的第一个字开始。RISC官方解释为精简指令集计算机,指令格式一致,所有指令的指令周期一致,可以采用流水线技术。很多早期的RISC设计都有一个不好的缺点——分支延迟槽,指的是跳转或者分支指令之后的指令空间。无论分支是否发生,空间中的指令都会被执行(或者分支效果会被延迟)。这些指令使CPU的算术和逻辑单元比通常执行传输花费更多的时间。如今,转移延迟槽被认为是实现特定RISC设计的副作用,现代RISC设计通常会避免这个问题(如PowerPC,最新的SPARC版本,MIPS)。

RISC-V(读作RISC-FIVE)指令集是基于精简指令集计算(RISC)原理的开放式指令集架构(ISA)。RISC-V是基于指令集不断发展和成熟的全新指令。RISC-V指令集完全开源,设计简单,易于移植Unix系统,设计模块化,工具链完整,有大量开源实现和流案例,在社区得到了大力支持。其优点是完全开源,架构简单,易于移植Linux和Unix,模块化设计,工具链完整。

基于以上分析,为什么我们会在短时间内听到这么多种RISC-V?这是因为RISC-V作为一种全新的芯片架构,为中国自主设计制造CPU开辟了大量的可能性。ARM和Intel x86对微处理器架构的垄断很可能会被RISC-V的出现打破,有人说RISC-V给了中国一个机会,大家在中国重新开始也不会差。在我看来,机会是摆在我们面前的实实在在的机会,我们没有理由浪费它。国内各大公司早就盯上了RISC-V,华米科技也已经发布了基于RISC-V的黄山一号芯片,不过,我们也不能太乐观。重新开始是真的,但是中国现在的芯片制造和欧美在技术和ip研发上有差距。国内主流微处理器的核心还是基于这些大公司的技术。而且海外公司抢占太多知识产权和专利,会让我们在芯片制造的道路上多流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