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访知识产权企业提问

作者|林博

编辑|周信

华为全球技术服务部前干部部长、公司后备干部部主任、蓝血十佳奖获得者胡赛雄。

作为《华为人力资源管理哲学》编委会负责人和主要撰稿人,是《奋斗者为本》核心编委会成员,对华为管理有全面深入的了解和研究。

2020年7月,《华为成长规律》一书出版。

1.你在书中写道,你对华为2019的成绩很满意。如何看待华为2020年上半年的成绩?

在背景下,我们可以看到华为发展了30多年,除了少数几年,一直保持着高速增长的状态。很多年甚至增长了100%,20%以上的增长已经很少了。

我在辅导一些企业的时候开玩笑说,如果你们企业的增长率低于20%,企业的日子会越来越不好过。为什么?因为社会成本和员工诉求的增加,没有这个增速很难消化。

在去年和今年的形势下,华为的增速(2009年2019.1%,2020年上半年13.1%)还是不错的。一方面,真正对华为业绩产生影响的是极少数国家,即使美国等国家制裁,也有一个相对的过程,不是立竿见影的效果。另一方面,5G基站建设的浪潮使得华为的5G整体性价比较高。

没有美国的压力,我觉得华为是无敌的。但下半年,高端芯片受到很大影响。华为现在超过三分之二的业绩来自消费者业务,所以影响非常大。

2.在最近的开发者大会上,华为推出了鸿蒙系统2.0系统。你认为鸿蒙系统和他的硅怎么样?

华为在R&D的投资一般分为三部分。一部分投入当前产品,保证持续优化,一般40%-50%;一部分投资在即将推出的新产品上,约占30%。然后是基础研究部分,20%左右。

总结起来就是一句话,企业要锅里有米,仓库有米,地里有米,同时保证短期、中期、长期的投入。和赫斯一样,他现在已经工作十几年了。

3.做这些基础研究最初的考虑是什么?

2009年,公司高层观看美国灾难片《2012》,任一直认为未来是大数据时代,如何驾驭数字洪流。于是他成立了Lab 2020,研究基础项目,寻找底层的数学模型。

有战略威慑作用,但更多的是学习以色列总理拉宾“土地换和平”的理念。华为高管在长期高压的竞争环境中形成了一种思维方式,那就是居安思危,畏者生存。我记得华为有一系列类似的系统,比如数据中心,深圳,东莞。全员持股的数据也有几个备份。

但是,华为肯定没想到今天会出现这种情况。其初衷是从商业逻辑考虑。一个国家或者一个巨人打我都无所谓。我的供应商可以有几个备份。比如美国、韩国、台湾省以外的芯片厂商。但是现在这种全面的政治封锁,我觉得绝对是意料之外的。

4.华为的许多合作伙伴都面临着政治压力。怎样才能继续保持这种合作关系?

根本上还是利益。比如沃达丰和英国电信有16、7年的长期合作。很多人的网络都用华为的产品。更换这些产品要花多少钱?

而且华为的服务水平全世界都难找。华为为沃达丰和英国电信设立了相应的部门,一站式服务客户。我们现在有一个服务于国内市场各省客户的组织网络。这是很多客户走不掉的重要原因。

华为人致力于服务客户。在一些特殊情况下,其他公司的人可能已经跑路了,但华为人依然坚守岗位。最典型的例子是福岛核泄漏。华为还为日本的客户服务,保证网络通信不间断,让日本人感动。后来,华为被优先用于建设新网络。

5.你担心未来以手机为代表的消费者部分收入减少后,公司整体收入会受到很大影响吗?

我认为华为的营收不会下降太多。根据我对华为的了解,华为其实是把增长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

如果消费板块出现暂时下滑,会从其他地方回来。在华为的基础研究中,有很多细分的技术或能力。实际上,它控制着自己的欲望,不把它们拿出来。

我们有三大业务,运营商,企业网,消费终端,等等。其他的包含很多东西。必要的话会单独拿出来,但问题是会对其他中国企业产生影响。

6.任总裁说美国给华为做广告。

我觉得任校长的意思是自嘲。没有人想用这种方式做广告。但是,从历史上看,这是美国第二次给华为打广告了。

2003年,思科起诉华为侵犯其知识产权。当时华为刚刚进入美国市场,思科的美国市场占比超过40%。它竭尽全力将华为赶出美国市场。最后官司打了半年左右,和解了。和解的代价是华为没有进入美国市场。但当时全世界都知道有一家中国企业叫华为。

现在,华为已经在全球遍地开花。不再需要这种“广告”了。这个“广告”的效果可能是让国内市场和普通人更支持我们。

胡赛雄认为,华为抗压能力的根本,或者说这个公司的核心竞争力,是文化和组织的竞争力。

“市场机制是创造价值要素的最佳机制。它可以将外部的压力和挑战传导回公司的每一个流程、组织和个人。”

以下是对话摘录:

1.你在华为工作过17。你离开华为后,对这家公司有什么看法?

说实话,留在华为可能不是特别明显。出来后有对比。对华为的管理有了更深的理解,或者说更多的欣赏。这是我的真实经历。

我离开后的企业有几百家,但目前我还没有看到哪家企业有华为这么系统的管理方法论,很多都是碎片化的管理。而且,差不多20年前,华为就提出了一系列管理理念。当时国内大部分企业还很不解。

在整理《奋斗者为本》这本书的时候,我们其实整理了华为1993 -2010的部分发言,发现他的主流思想其实是在世纪之交形成的,更多的是后期的拓展和调整。

2.有什么背景?

首先,和改革开放有很大关系。上世纪90年代我在汽车行业工作过一段时间,当时还不是一个完全开放的市场。然而,电子信息产业从一开始就处于国际竞争的环境中。当时中国的通信市场被称为“七国八制”,几乎被西方跨国企业瓜分。

从一开始,华为就在狭窄的夹缝中艰难生存。在几乎所有企业要素都处于劣势的情况下,如何找到生存发展之道,需要系统的理论或思想。与中国革命的历史相似,中国革命的成功是毛泽东思想的结果。华为的成功是任思想的结果。

很多企业的成功包含了很多机会主义的成分,比如政策补贴。那时候通信行业没有补贴。任总的话很精辟:市场机制是创造价值要素的最佳机制。它可以将外部压力和挑战传导回公司的每一个流程、组织和个人。

很多人问我,华为怎么有这么强的抗压能力?我觉得华为从创业开始就处于长期的高压环境,之前的压力不亚于现在。在华为内部,我们已经习惯了,没有压力是难受的。

3.这种抗压能力的核心从何而来?

华为真正的优势在于组织能力建设。通过组织韧性对抗个人脆弱性。

比如早些年,华为人到外面和客户谈项目。我们的产品、品牌和个人能力不如爱立信。爱立信的一些员工普遍有二三十年的经验,个头大,英语流利。我们很多人都是大学毕业生,比西方人小,经常有自卑感。

华为的做法是爱立信派三五个人,我们一般派三五十个人。向毛主席学习,没有比敌人强十倍的人。人多的时候,你穿西装打领结,气势立马就不一样了。去找客户的时候,张三讲了两页PPT,王五讲了两页PPT,给客户的印象是华为人这么年轻,个个都是专家。

华为通过团队或组织的模式,整合大家的能力,形成战斗团队。其实2009年我们要大规模做消费者业务的时候,内部就有巨大的杂音,因为华为的基因是B端,为什么我们能做好C端?

跟组织的执行力有很大关系。当年华为从网络传播平台调来一万人,相当于带了文化和组织的基因。然后我们招了一些懂手机的人,他们不断强化自己的专业性。有了文化和组织机制,才能保证整个公司的一体化运作。

当然,华为单纯搞企业文化建设是不会成功的。华为有一个特点,这些想法会以某种方式实现。它不断鼓励你越来越相信。

4.我知道华为有全员持股计划。这些激励措施的特点是什么?

华为有很好的分配制度,员工收入远高于社会平均水平,但计划是让员工逐渐富裕起来。我们的利润分配是经过仔细计算的。任将军说,翅膀上绑了金条的鸟是飞不起来的。

很多公司说华为愿意分钱,钱散了聚了。这是一个非常错误的概念。我跟很多老板说,你见过谁撒钱,人就多聚一聚?一点都不现实。

5.华为财报显示,利润率约为8%。为什么这么低?

早期,通信行业的利润真的很厚。与西方企业相比,8%相对较低。我们额外的利润一般用于大规模或者组织能力建设,把今天的钱变成明天的现金流。

西方公司什么都比我们强。他们为什么会输给华为?有一个很重要的考核指标,就是EPS,每股收益,必须保证利润。这给华为创造了一个很好的机会。我们的产品价格比别人低,所以比较容易进。

话说回来,华为为什么一直保持8%的利润率?我的理解是,这个世界不缺有钱人。一个行业利润率高,就会有很多人进入,保持相对较低的利润率可以起到封闭市场的作用。而且一部分利润用来给员工分红。现在有65438+万员工持股。利润高了,问题就大了。

6、文化和组织是基础,然后在这个基础上,自成一体。

对,其实当时爱立信创业的时候是做木材生意的,然后做通信。

企业做什么其实并不重要,能不能持续生存发展才是最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