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50-70年代,日本经济是如何高速发展,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经济大国的?

20世纪50-70年代,日本采取了建立“政、官、财”复合经济体制、产业结构升级、优先发展机械制造业、促进国内技术创新、维护贸易自由和保护民族幼稚产业等产业政策,使日本经济保持了高速增长。这些政策对中国当前的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我们要结合实际,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复合型产业结构,大力发展制造业,发展规模经济,保护和发展幼稚产业,强化政府职能,实现经济翻两番的目标。半个世纪前,经过10年的复苏,日本经济进入高速增长期。到20世纪70年代中期,日本已经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经济强国。从1955开始,日本的国民生产总值从17268亿日元增加到1975年的932596亿日元。(注:不同国家的经济翻两番[M]。青海人民出版社,139。)已经超过了英、法、西德。日本国民生产总值在短短20年内翻两番是国际国内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在经济高速发展时期的产业政策对中国当前的发展具有重要启示。

一、日本经济高速发展时期的产业政策

(一)产业结构升级战略

从65438年到0957年,日本政府在新的长期经济计划中首次提出“产业结构升级”作为基本政策。作为这一计划的延续,1960的国民收入倍增计划提出了实施重化工业化的具体方案。为了优先发展重化工业,政府在金融上对重化工业采取优惠政策。在金融政策方面,通过建立“改善产业结构金融体系”,对重化工业企业给予优惠贷款。同时还通过银行设立重化工业企业专项资金,解决企业引进和推广先进技术的资金需求。而且政府的公共投资主要用于基础设施,服务于战略性产业的发展。重化工业化的本质是大力发展重工业和化学工业。1956 ~ 1973期间,重化工业的设备投资大幅上升,钢铁、石油和化工板块分别为178亿美元、85亿美元和147亿美元,而轻工业第一大行业纺织业的总投资只有55亿美元。其次,大量引进国外先进的重化工业技术,占制造业引进技术的四分之三。(注:(日本)经济企划厅。经济白皮书[M]. 1979480。)

日本通过发展重化工业,实现了产业结构的升级,促进了经济现代化的快速实现。主要表现在:一是推动了大规模的设备更新,为日本经济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二是产业结构发生巨大变化(见表1)。

表1日本三大产业占国内净产出的比重(%)

年代的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

1955 23.1 28.6 28.6

1975 6.6 35.8 57.5

资料来源:《不同国家经济翻两番概述》,青海人民出版社,第145页。

70年代,石油危机导致世界范围的经济萧条,日本无法再获得廉价石油,生产成本大幅增加,美元危机更是火上浇油,日本经济进入低增长期。为了进一步推动经济发展,日本政府赋予了“产业结构高级化”新的含义:从“重工业化”到“知识密集型”,“知识密集型产业”成为主导产业,降低能源和原材料消耗,产业升级,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随着经济的发展,日本的产业政策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内涵。

(2)优先发展机械工业。

制造业的发展趋势是产业结构调整和变化的中心内容。为此,日本制定了《机械工业振兴暂行措施法》(简称《机械振动法》)。《机械振动法》规定14提供机床、电动工具、轴承等技术设备的基础部门属于“特定机械行业”。特定机械工业发展所需资金由政府予以保障。民营企业投资特定机械行业可享受税收减免优惠。20世纪60年代以后,日本政府将“机械振动法”延长了10年,继续扶持机械工业的发展,使其在一些主要方面赶上了欧美发达国家。由于优先发展机械工业,日本工业到20世纪70年代初已经装备了世界上最先进的技术和设备,机械工业的技术优势成为日本在经济高速增长时期建立经济奇迹的“秘密武器”。以“高、精、尖”的制造技术为特征,以高市场占有率和快速的产品技术创新为武器,开创了日本制造业的全球化时代。

(3)通过引进和吸收国外先进技术,促进国内技术升级的“科技立国”战略。

日本在重点发展重化工业和机械制造业的同时,面临着设备陈旧、技术落后等一系列问题,成为制约其发展的瓶颈。针对这种情况,日本实施了以引进、模仿、改进和创新为重点的吸收技术战略。主要措施有:(1)颁布了外汇外贸法和外商投资法,以法律的形式确立了吸引外资。(2)颁布重点产业政策,引导引进技术流向石油、化学、电子、合成纤维等新兴产业领域。(3)政府选择能够承担新技术引进的大企业,并给予法律保护。

技术引进在日本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从1955到1970的短短15年间,日本共引进技术24965438项,耗资57.4亿美元,节省了60%的时间和90%的研究经费。(注:李易。产业结构调整与日本新经济的探索[J]。世界经济指南,2002年,(5)。日本在短时间内赶超先进国家,进口技术发挥了重要作用,日本通过对进口技术的改造和创新,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技术,反过来通过出口创汇。在1955中,日本的技术出口已略有盈利,占其进口额的1.2%,在1960中占2.4%,在1965中占10.2%,在1970中占13.6%。1971年,日本政府在《70年代贸易政策展望》中提出要转向“知识密集型产业”,技术的自主开发更加受到重视,能力越来越强。1975年,技术出口与进口之比达到近1∶4。(注:不同国家经济翻两番概述[M]。青海人民出版社,141。)

(四)实施贸易自由化政策

从65438年到0955年,日本加入了关税与贸易总协定(GATT)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这就要求它实行贸易自由化。当时日本企业在规模和技术水平上与西方发达国家差距较大,能够参与国际竞争的企业数量非常有限。因此,贸易自由化的实施对日本工业发展极为不利。因此,日本首先放开了原材料领域,使日本能够在国际上低价进口原材料和燃料。到1963年8月,进口自由化率达到92%。原材料进口自由化降低了工业品价格,提高了日本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其次,对汽车、计算机和重型机械等关键行业实施贸易保护。直到1965年,电子、机械、汽车、钢铁、电力、石油等产业规模迅速扩大,国际竞争力大大增强,日本在世界市场上占据重要地位,有能力抵御国际竞争,才逐步实行贸易自由化。

另一方面,日本通过产业组织政策,加速了企业的大型化和集团化,提高了工业生产的机械化和自动化水平,从而实现规模经济,增强国际竞争力。在政府的推动下,三菱公司于1964与三联公司合并;1966日产汽车公司与王子汽车公司合并;1968年,日商与岩井合并;1970年,当时日本钢铁行业排名第一和第八的八八和富士两大钢铁企业合并。(注:小宫龙太郎等《日本产业政策[M]》。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8,62。)被兼并企业规模大、实力强、竞争力强,为实现经济快速发展发挥了巨大作用。

(5)政府、官员和金融的复合体系。

以上具体的产业政策是基于日本政府对企业的强力管理。二战后,日本经济发展的起点远低于北美和西欧。为了赶超,日本政府采取了“政、官、财复合制”,即日本政府计划战略,银行根据政府的指导提供贷款,企业根据政府政策的指导制定发展计划和组织生产。政府、银行和企业建立了密切的联系和合作,政府成为经济活动脉搏的启动中心。因此,日本经济被称为“典型的政府主导型市场经济”。这一制度有力地支持了企业的发展,但也存在许多弊端,如误导企业发展、企业过度依赖政府、政企勾结导致腐败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