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满潮如何评上院士

中国科协第24届年会将在湖南召开。众多院士和各领域专家将出席这一高层次、高水平、大规模的科技盛会。他们是“科技创新中国”的引领者和推动者,是创新精神的践行者和传承者。湖南日报推出“中国科协第二十四届年会——院士与专家”专栏,走近10位院士,致敬他们的创新精神,聆听他们的创新故事,记录他们的创新寄语,敬请关注。

通讯员何满超院士摄

院士名片

何满超,中国科学院院士,俄罗斯矿业科学院院士,阿根廷工程院院士,采矿工程岩石力学专家,中国矿业大学深部岩石力学与地下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主要从事矿山岩体大变形灾害控制理论与技术研究,提出了“缓变”和“突变”大变形灾害理论体系,开发了多套大变形灾害机理实验系统。开发了具有负泊松比(NPR)效应的恒阻大变形锚索新材料,并成功应用于工程实践,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6月18日,河南灵宝NPR实验基地。

当天,何满超就赶往伏牛山腹地的野战基地调研。

在薄框眼镜的背后,这位66岁的采矿工程岩石力学专家目光深邃,思绪万千。

50岁之前,何满超每年有一半以上的时间在全国各地的矿山度过,经常下到上千米的深井里进行现场试验。他牢记重任。“我们所做的研究工作与矿工的工作环境甚至生命息息相关。"

近年来,何满超带领团队提出了一种新的采矿方法——110/N00法(无煤柱自掘巷道技术),这是我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原始创新技术。与传统的121施工方法相比,该方法可将煤炭回收率从60%左右提高到近100%,并可大大提高开采安全性,实现开采的生态保护。这种施工方法已在全国500多个煤矿应用,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显著。同样适用于非煤矿山的开采,被称为“采矿领域的第三次技术变革”。

湖南成矿地质条件优越,矿产资源丰富,优势矿种多,分布相对集中。何满超建议:“未来在开采方面,湖南可以推广这种资源节约、安全高效的无煤柱自掘技术。”近年来,他带领团队与我省在科技、人才培养、设备研发等方面开展了相关合作。其中,“深井热害与矿井热能利用”研究成果已在周源山煤矿及我省其他矿井成功应用,为湖南深部煤炭资源开采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撑。在矿山处理岩体时,经常面临塌方和滑坡的危险。何满超带领团队研究治理岩爆、岩爆、软岩大变形等重大地下工程灾害,解决了一个又一个难题。

“采矿就是拿走大自然的宝藏,挖隧道就是拿走岩体。如果不给补偿,人们会生气,从而导致山体滑坡、岩爆、隧道大变形等。”何满超轻松地解释了这个复杂的问题。“这种补偿不是我们买了两斤黄瓜就能支付的,所以我们提出用新材料补偿。”

/pph/image/201/557/964.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