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是谁普及了雕版印刷,繁荣了图书编撰?

你说的应该是论文吧?请参考以下内容:

到了宋代,木刻印刷的普及,图书编纂的繁荣,是一个私家藏书的手指。....

宋代雕版印刷黄金时代杭州刻书业研究

内容提要:宋代时期,凭借吴越国和南宋的都城,以及商业繁荣、手工业发达的便利,杭州成为中国四大刻书中心之一。笔者试图说明杭州雕版业兴盛的原因,继南宋都城临安之后的三大雕版业中“方雕版”对中国古代文化遗产传承的突出贡献,以及宋代杭州雕版的风貌特色。

关键词:宋代杭州的刻书业

作者邱佳静,杭州图书馆特色文献中心古籍地方文献科副研究馆员(邮政编码:310006)。

宋朝享国三百余年。面对北方的威胁、军事上的失败和靖康之灾,中原沦陷,高宗过河成为晋的附庸,蒙受屈辱。然而,他在雕版印刷行业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元代人吴承云说:“近百年来,宋三成了市场,天下皆是,密屋皆有人守。汉代以前耳教无难,唐以前手抄无勤。读者很幸运,事半功倍!”这就是张秀敏在《中国印刷史》一书中所说的“宋代雕版印刷的黄金时代(960-1279)”,而杭州雕版印刷业在宋代雕版印刷的黄金时代是最好的。宋代叶梦得在《石林烟雨》中说“今杭州为印书之佳处”。笔者试图说明宋代杭州刻书业的成因、南渡后杭州雕版印刷业的繁荣以及刻书业的特点。

一,杭州著名雕版印刷元素的成因

杭州自五代以来,雕版印刷已经相当发达。五代十国纷争时期的吴越国王钱镠审时度势,采取了“开门过节不如关起门来当皇帝”的策略,保护环境,保护人民,甚至把土地还给宋朝,换来了“百姓老死不知换军,终日四处游玩,歌舞之声不绝于耳”的和平局面钱氏诸王遵从钱柳遗愿,精耕细作,发展经济,为杭州雕版印刷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社会条件。吴越钱六及其后代信奉佛教。他们在杭期间修建佛塔,尤其是三世国王钱初,先后主持了咸德三年(956)、夷畴(965)、夷海(975)三次大规模的佛经刻制,印数达20多万卷。其中,藏于杭州雷峰塔砖中的《诸如来心经·达拉尼经》随即于宋开宝八年(975年)出版。从这些留存下来的实物来看,纸墨精良,雕刻精良,达到了很高的技术水平。

宋成以后,生产力的发展达到了中国封建社会前所未有的水平,开启了中国刻书史上的第一个近代。浙江手工业发达,商业繁荣,还盛产纸张,对雕版印刷业的发展有着有利的条件。五代的时候,杭州已经是良工云集,雕版印刷技术相当有名。北宋国子监不仅刻经,还编辑了大量史书、子书、医书、算术书、类书、诗集。虽然这些版本是在宋朝的首都(开封)出版的,但大部分是在杭州刻的。如王国维《浙江省古刊考证》说:“浙版字体方,刀法圆,实为宋版之首。国子监在宋代的刻本,若正义的七经,若史汉三史,若南北朝的七史,若子鉴,以及所有的医书,都是在杭州刻本的。北宋时,在杭州监管这本杂志的人几乎占多数。”北宋时,杭州不仅承接了朝廷刻书,还刻了《城之变》等许多公私书籍。地方官刻书,其中《白文集》72卷,四年(1037)被授予杭州封号,并由杭州详官重新界定。张俊芳知道钱塘一直印着《七云征》、《异地行旅》、《情缘集》。翟昭得知仁和县的情况后,将原来的刑法版本改成了刻本的《金科正义》。私人出版社包括林的万卷堂、钱塘颜氏和杭沈氏。还有和钱甲子在杭州的作坊里雕刻的。有刻在寺庙里的书,如淳化至咸平间龙兴寺出版的《华严经》,二年(1009)明教寺大中祥符刻的《韩昌黎集》。

宋朝提倡文化统治,实行严武修文的基本国策。统治者为了宣传封建文化,大力提倡读书刻书。如宋孟的教材《神童诗》说:“天子重英雄,文章教二曹。万物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一时间成为社会价值取向,让书籍的需求量和发行量激增。朝野官僚学者也以读书劝学为主,地方官员刻书也成为时尚。陆游、范成大、杨万里、朱、张骞等100多人,作为官员到处刻书。他们印的是自己的作品,或是祖先的作品,或是乡村圣贤、名臣的作品。闲暇之余,我会和下属官员一起把校刻书作为一种美好的成就。至于来自世界各地的学者,他们出版了他们老师和朋友的作品,或者在付梓流传珍本书籍,不胜枚举。宋代学术活动空前发展,科学、文化、历史、哲学著述丰富,编纂成就显著,促进了雕版印刷的发展。官私刻书蔚然成风,为雕版印刷业的发展创造了巨大的出版市场。活字印刷的出现是雕版印刷技术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宋括在孟茜写的?《艺文志》记载:“唐代不流行印刷书。自从王凤英印刷五经以来,所有的经典都被印在木板上。在李青(1042—1048),布里有毕升,也是陷阱。其法:用泥印刻字,薄如钱唇,每个字都印上,火会使其牢固。首先立一个铁板,上面露出树脂蜡和纸灰。如果要打印,铁板上放一把铁扇,密密麻麻地打印出来。满铁扇为板,持火,药微融,再以平板压其面,字便平如磐石。停印三两本不容易;如果印10万份,速度会极快?-?——升到死,其印从所得中赠于群,犹为至宝。”虽然至今没有发现上述泥版印刷品的实物,但从沈括的《孟茜笔谈》中披露的信息可以知道,950多年前毕升创造的泥版印刷技术,从造字、排版、印刷、储字等过程,已经具备了后来活字排版印刷的基本原理。杭州科学家沈括亲自见证并记录了孟茜毕谭的泥活字印刷技术,毕升的活字和排版设备也由沈括的子侄获得。有学者推测毕升是杭州人,虽然没有书证,但也说明了杭州与活字印刷术的渊源。

第二,宋朝南渡之后,杭州的雕版印刷业趋于极度繁荣。

绍兴八年(1138),从高宗“驾车临安”到南宋末年,历时140年。自高宗迁都临安以来,随着中央政府的南迁,财政收入增加,首都人口激增,商业市场繁荣,府衙纷纷兴建。杭州已经成为全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正所谓“枢纽匆匆,衣装拥挤,百姓富贵,尤其是与过去相比。”南宋时期,手工业发展到较高水平,浙江也是全国造纸中心。印刷材料尤其是纸墨的质量和产量都超过了前代,为杭州雕版印刷业奠定了丰富的物质基础。北宋亡后,汴梁的一部分雕版印刷业南迁杭州,成为当时全国最发达的地方。

南宋经济繁荣,文化进步迅速,作家众多,科举制度兴盛,进一步促进了杭州的刻书业,公私刻书都很兴盛。到南宋高宗、孝宗、光宗、宁宗、李宗末年,刻印刷业趋于繁荣。南宋自大道五年(1169)至显春四年(1268)100年间,共三次编纂出版了《正志》,史称临安三记。嘉泰三年(1203),37000进士来杭应试。来京赶考的各路学子以及北京的各类学生和官学,自然对书籍有着大量的需求,促进了官、私、坊三大刻业的繁荣。

南宋官刻除了国子监和秘书省,还有德寿堂、左郎司、修内司、太乙局、临安府、临安府学、浙江曹司等。篆刻的内容包括经、史、书、集等书籍。杭寺内有刻佛经,有南山银辉讲堂、北关接待妙行院、西湖净慈寺、菩提教育院、净界院等。根据张秀敏的《中国印刷史》,杭州书店可以考考如下:临安北广场的陈宅书店、临安府虹桥子南河的陈宅书店、临安古桥南河的陈宅书店、临安祠堂前的尹家书店、临安府中南街的东开经书店、临安修文广场相对王八郎经店、钱塘门里车桥南街的国宅经店、临安府中南街的东开经书店有20家店铺,如王念三在西京坊的郎家、南千坊、杭州街、沈二郎方静、临安赵宅书店、临安隶书书店、杭州猫儿桥东岸开间纸马店、钟家、临安中瓦南街东开印转经史书店荣六郎之家,还有一部分是从汴京搬过来的。

当时临安城里有御河,有棚桥,有长街,分为南棚、中棚、棚北街。这一带的书店刻的书,宋代以后历代藏书家都很珍惜,称之为“书架”。在杭州众多的书店中,陈奇父子在临安的书店尤其值得称道。20世纪60年代,北京图书馆编纂的《中国版刻本目录》收录了全国公共收藏单位现存宋版图书189种,其中浙版75种,杭版45种,且多为方版。国家图书馆收藏的《唐代少女于诗话》一书,最后镌刻“临安府陈宅书馆印,北府”,为历代藏家所珍藏,并印有无数印章,即宋代临安府陈宅书馆印。

(又名陈、陈道仁),字宗之、云居,著名的出版家和图书编辑家。据有关学者考证,陈其当生于惜春十四年(1187),一生经历孝、光宗、宁宗、李宗四朝。陈奇有一座名为“云居楼”的图书馆,爱读书,有“云居乙稿”。从这句话可以看出,当年的人生来就是要回首往事的,文人墨客只认识彼此的朋友,好诗人借书,每一个著名的文人都要喝酒,甚至被文人誉为“知音”,可见其在当时的文坛上还是颇有影响力的。方回、刘克庄、吴文英等许多著名作家都和他交过朋友,唱过歌。刻出来的书有着普通书商达不到的学术和市场眼光,校对和审校被世人所看重。陈奇一生刻了很多书。据统计,辑刻的唐诗集有王、杨炯集、陆集、集、唐姑娘于、唐冠秀集等50余部。宋江湖诗人编刻的作品多达111。《四库全书》包含《江湖小荠》和《江湖后记》,前者包含62部作品,后者包含49部作品。其他由编纂的书,据《四库全书》和《新编四库全书简明目录注》记载,还有汉代的《名解》、宋代的《画随》、宋代郭的《画像》、宋赵的《兵推录》等。陈奇之子陈洁源因其持续的成功而闻名。他被称为解元,似乎是一个有学问的人。陈奇死后,他继承了父亲的生意。从现存的书架来看,他刻的书甚至比他父亲还多。如王国维在《浙江古代期刊考辨》中说:“如宋代临安书局陈奇父子编辑出版唐宋诗词,为古籍整理作出了巨大贡献。"

第三,宋代杭州版画的风格和特点。

从宋代官、私、私刻书业的形成和发展不难看出,在政府的重视和地方官的推动下,杭州的刻书业很受欢迎。再加上刻书、印书有利可图,即所谓“小人也互相转求温饱”,纷纷开设书店。至于私宅寺庙,也是有时刻的。在雕版印刷的黄金时代,宋代杭州的雕版印刷既有时代特征,又有自己的独特之处。

(一)从写作过渡到“化身亿万”的时代

历朝历代,人们都赞美宋朝。从“百宋轶”、“宋松楼”等图书馆建筑名称可以看出,明清以来,藏书家都将收藏的宋书视为拱墙,甚至是“宋松”。抛开宋代刻本的经济价值越来越贵的因素不谈,主要原因是经典是以《舒氏经》为蓝本,其他古籍大多是直接根据唐代或唐以前的手抄本刻制而成,完整地保留了古籍和古笔记的原貌。在古抄本濒临失传的情况下,宋版所记载的材料也最为可靠,不仅成为研究中国古代历史文化的第一手材料,而且成为明代修纂后最重要的因刻字而出错或出错的校本。宋代时期,雕版印刷在杭州的广泛应用,使古代手稿得以亿万化身,免遭灭绝,为古代文化的传播作出了重要贡献。例如,陈奇在杭州木雪广场雕刻的唐宋人文集。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袁、江标《唐人小集》五十本,按刻本再版。

(2)大多数官方和私人副本都经过整理和仔细检查。

宋政府非常重视古代文献的整理,无论是官方的还是民间的,大部分都经过了整理和仔细的审核。北宋时期,有一个专门收集、整理和编纂书籍的中央机构。例如,崇文书院(包括赵文博物馆、历史博物馆和集贤书院)编纂了许多书籍。宋代的官刻在刻之前必须仔细校勘。据《事实园》记载,一本书一旦整理好,就要送到复勘官那里,再送到首席判官、内阁官员那里,再进行校正。经过三道程序,就可以刻字了。以国子监为代表的官方刻书质量不言而喻,因为刻出来的书都是作为民间范本,甚至在民间甚至很多有识之士经营的书坊里。比如南宋杭州书店的老板陈奇、陈序云,他们本身就是文学家,擅长诗歌和文学。在编刻图书的过程中,陈奇忠于原著,不随意删改。叶德辉在边园读志?《诗集》说:“明朗英《七修稿》说陈道士刻诗,多以漏字补意。现在看这个集子,缺了很多人却不补。”杨庆守敬的日本书展?《毗沙集》说:“盖臣在临安出书最多,亦擅此道。今天看这本书,清雅干净,全书尽善尽美,信有所值。“可以看出,陈奇主编的这本书实事求是,校勘得当,是为世人所称道的。

(3)纸墨好,文笔篆刻佳。

宋朝文化发达,物质资源丰富。官刻版和监刻版体量巨大,纸白如玉,字大如钱,墨黑如漆;而典雅的装饰,精湛的工艺,被后人誉为。宋代刻率由擅长书法的人书写,字体大多继承了唐代欧陆、刘、楚、燕的风格。它们优雅端庄,令人赏心悦目。高铭联《颜献卿鉴赏笔记》云:“宋书,纸硬而柔,字画如写,风格单方面,字常讳,墨薄。虽然水湿了,干了,但这是书的一种,有一股异味。”清代孙从田在《藏书》中写道:“若刻南北宋,纸肋不同,字画镌刻,古雅。墨淡而香,纸淡而润,展之有奇。”可见大部分宋版的雕版印刷精美,本身就是艺术品,具有很高的欣赏价值。其版式特点也成为明清雕版印刷的典范,为后世提供了丰富的类型学材料。

杭州不仅文字、雕版精美,而且数量众多,王国维对两本浙江古刊的考证就是明证。宋代叶梦得《石林烟雨》说:“今杭州为印书之佳境,其次为蜀、闽。史静20岁时开始印刷木板,起初纸并不好。蜀地和福建多以软木雕刻,制作容易,卖得快,所以不行。福建几度天下,皆因易成功。”从这段话我们可以知道,宋代四大篆刻中心(开封)、杭州、蜀、闽的篆刻质量,是杭州比不了的。就刻书数量而言,进入元代以后,在国内知名的书院中,以杭州西湖书院最为著名。原因是西湖书院是宋代国子监旧址,藏经、史、子、纪原版20多万册,几乎是浙江版的收藏。从这一方面可以看出南宋杭州雕版印刷业前所未有的盛况。

参考

张秀敏。中国印刷史。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6。

曹植。中国古籍编纂史。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

陈先行。打开金屋和石屋的门。古籍善本。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3年。

戴南海。版本学导论。成都:巴蜀书店出版社,19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