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法典侵权责任的制度特征

宁夏区委党校(宁夏行政学院)法学教研部雷小平

民法典第七编为侵权责任,第***章10共95条,分别对侵权责任的一般问题、损害赔偿、责任主体的特殊规定以及各种具体的侵权责任作出了详细的规定。这些具体规定是在继承和创新的基础上形成的。所谓继承,就是保留我国以往《侵权责任法》及相关司法解释中符合实际需要的科学合理的制度结构和规则;所谓创新,就是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突破现有规则,为我国侵权责任法的发展创造新的发展空间。这种继承与创新的基础,形成了我国民法典侵权责任编的制度特色。

为生态环境的良性发展提供支撑

建设生态文明关系人民福祉和民族未来。我国民法典在总则中确立了“绿色原则”,在各分则中对生态环境保护做出了具体规定。其中,侵权责任部分专门设立了“环境污染和生态损害责任”绿色章节,从四个方面对生态环境保护作出了制度安排。

首先,对生态环境的危害进行了界定。第1229条明确规定“侵权人污染环境或者破坏生态的,应当承担侵权责任”,将破坏生态环境民事法律制度的救济范围从原来的“污染环境行为”扩大到现在的“污染环境行为”和“破坏生态行为”,扩大了环境侵权民事法律的救济范围,其次明确了污染环境和破坏生态侵权的举证责任。我国民事诉讼的一般举证原则是“谁主张谁举证”,但实践中受害人主张向生态环境侵权人要求赔偿,却很难证明侵权人侵权。《民法典侵权责任编》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制度方案。第1230条明确规定“因环境污染或者生态破坏发生纠纷的,行为人对法律规定的不承担责任或者减轻责任的情形承担举证责任,其行为与损害之间没有因果关系”。

第三,明确了两个或两个以上生态环境侵权人的责任分担问题。实践中经常发生多个主体* * *侵犯生态环境,责任难以确定的情况。《民法典》侵权责任法第1231条回应了此类问题,明确了当两个以上的加害行为造成不可分割的损害时,“根据污染物的种类、浓度、排放情况,生态损害的方式、范围和程度,以及行为对损害后果的作用”。

最后,规定了生态环境修复的责任。明确生态环境侵权人的赔偿责任可以起到威慑作用,但在此基础上,民法典侵权责任部分也规定了修复生态环境的责任,明确要求“违反国家规定破坏生态环境,生态环境可以修复的,国家规定的机关或者法律规定的组织有权要求侵权人在合理期限内承担修复责任。侵权人逾期不修复的,国家规定的机关或者法律规定的组织可以自行修复或者委托他人修复,所需费用由侵权人承担。”这样的制度设计对于促进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发展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

积极回应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求

作为设定经济和社会秩序框架的最基本的法律,民法典是在中国实际经济发展需要的基础上形成的。其侵权责任法在继承我国侵权责任法基本框架的基础上,有许多制度创新,回应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

侵权责任制度的设计可以进一步促进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比如第1185条明确规定“情节严重的,被侵权人有权请求相应的惩罚性赔偿”。民事责任主要体现等价赔偿,即按照实际损失数额进行赔偿,惩罚性赔偿只针对需要特殊保护的特殊领域规定。侵犯知识产权往往与垄断行为、不正当竞争交织在一起,对市场经济秩序造成一定的破坏。知识产权侵权惩罚性赔偿不仅对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具有积极意义,而且对维护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

同时,民法典确立的侵权责任制度为维护社会公共安全提供了不可或缺的法律制度规范和行为模式。比如,第1206条的内容,不仅进一步完善了生产者、销售者召回缺陷产品的责任,还明确了“依照有关规定采取召回措施的,生产者、销售者应当承担被侵权人所产生的必要费用”。缺陷产品通过流通进入千家万户,会对不特定多数人的生命健康和财产安全造成威胁,危及社会公众的安全。这种侵权责任的规定,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产品缺陷对公众安全的威胁。

保障人民实现美好幸福的生活。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不断完善民事法律体系,为保障人民权利的实现提供了基本基础。但是,随着政治、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要求日益增长,希望更加充分有效地保护自己的权利。民法典的编纂形成了规范有效的权利保护机制,其中最关键的是《侵权责任法》的设定。

侵权责任编是专门针对人的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损失如何救济的制度安排。其科学的内容设计,不仅进一步拓展了人身财产安全保障范围,也丰富了保障路径。比如,一方面,侵权责任系列中关于高空坠物处理的规定,明确禁止从建筑物上抛掷物体,从法律层面正式将高空抛掷物体确立为违法行为。法律对这种行为的负面评价可以起到更普遍的教育和警示作用,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少这种行为发生的可能性;另一方面,《侵权责任汇编》对高空抛物致人实际损害的救济作出了制度安排,明确要求公安机关等机关依法迅速调查、查明责任人,同时规定物业服务企业等建筑物管理人未采取必要措施防止高空抛物致人损害的,应当承担不履行义务的侵权责任。民法典中侵权责任的制度设计,形成了对当事人行为的指引,完善了权利保护和救济的规则,对于更好地维护人民权益,不断增加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