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文献的正确引用
导读:参考文献是论文写作的一部分,如何在论文中正确引用参考文献成为学生们非常苦恼的事情。以下是我分享的参考文献的正确引用。欢迎阅读!
参考文献是学术论文的有机组成部分,它表明被引用的理论、观点、方法和数据的来源,反映学术论文的模式和深度,反映论文的真实性,是期刊论文引文统计和分析的重要信息来源。正确的引用可以大大减少论文的重复。本文介绍了硕士研究生写作过程中如何正确引用参考文献。
首先,我将解释参考文献中引用的三种错误方法。
1、?虚假报价?这是一个错误和不真实的引用。有三种最常见的虚假参考:
一个是?友情报价?。引用文献与本文关系不大。作者和被引文献作者以提高对方学习成绩为目的互相夸赞。名气?,如引文的作者或老师,或引文的朋友,或引文的知情人。
第二是?假装引用?。Citers列举了很多国外文献,引用?权威?事实上,他们可能永远不会研究它们,或者它们与引文所说的内容无关。
三是滥用自引。必要的、适度的自引是正当的,由此可见自引。
研究者研究的一致性,学术上是否有进步和提高。但滥用自引是不必要的,会降低论文质量。
2、参考文献不得引用。
所谓?不引用?,正好对比假参考文献:假参考文献不应该被引用,而应该被引用。
不引用是指偏巧不引用的引用。本论文的研究得益于他人的资料和观点,但有意回避,因此在所列参考文献中很难找到。属于抄袭,这是论文查重的对象。
3、?虚假报价?
故意编造虚假语录掩盖原貌,这种情况多出现在?假条?中等。
比如我没有接触外文原版文献,直接从中文译文或者别人的译文中抄袭了老外的言论,但还不如当场标注中文译文或者间接出处,而是把外文原版文献公开列为参考文献。这也是纸张重复检查的目的。
参考文献的正确引用方法如下:
1,不要复制
如果在国内抄得合适,那就叫引用,备注一下就可以了。但如果抄多了,也是抄袭,需要再检查一遍论文。
所以,引用另一篇文章的方法是:
(1)对于观点,你需要再总结一遍,用你自己的话,用适合你文章的语言再描述一遍,并做评论。
(2)对于数字,要准确使用(数据环境、条件等。),注明出处并评论。
(3)对于一些经典的词语,如果需要引用原文,需要在文章中将原文用双引号括起来,表示是引用原文。并注明出处。个人认为这是正确的。文章要有自己的观点和立场,每篇论文的观点和立场也要不同。所以直接抄袭其他论文的原文,其实是对论文的草率态度,没有深入考虑被引用论文的位置和自己论文的脉络。
2.基准源
(1)专业论文尽量引用专业来源,不要引用非专业来源。专业来源的优先级大致如下:
著名的开创性论文、有影响力的期刊论文、有影响力的会议论文、学术著作、普通期刊论文、会议论文、协议版本、法律版本、手册版本、经典教材、通用指导性书籍、大众期刊、报纸、商业期刊、网站、个人博客等。
其实从教科书开始,就不要出现在学术文章里。当然,这个顺序对于不同的专业会有所不同,但基本是一样的。有人觉得为什么套用教材不好?如果我们认为学术论文应该是学术研究的前沿,那么教科书往往是公认的,已经研究了几十年,所以引用教科书已经不重要了。
(2)找参考源,要找一流的源。
什么是一级信源?其实是根本原因,最早发表这个观点的论文。这篇论文可能被其他论文引用,所以被引用的论文是二级论文。报价时,一定要报一级货源。原因很简单。只有一手资料才是二手观点最真实的表达,其他二手资料可能掺杂了其他作者的立场和观点。只有找到一级出处,才能说明作者对这个问题做了比较深入的研究。
(3)引文来源的选择
有时,他们都是一流的来源,但你仍然可以选择。比如有书,有论文,有网站,有数据库,有评论等等。我的观点是论文一定要引用,而且论文往往是最原创的。如果你有研究论文,不要使用评论,这往往是第二来源。有论文就不需要书了,除非书中有很大的变化。论文和书籍,网站和数据库都不要考虑。
3、引文来源的顺序
按出现顺序排序:文章中最先出现的引文首先列出出处。现在一般的中文杂志都应该遵循这个标准。但实际上国内学生的做法往往是乱的,往往论文上来就非-[1]注。不按顺序看评论列表。这只能说论文的基本写作原则都没搞懂。不利于后期论文的查重。
4、写作的来源
一般杂志都会给出自己的排版方式和顺序,出处是为了方便读者找到原文,所以一切都是基于这个原则。比如在没有出版物的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最好标注电子版的地址,内部研究报告也一样。使用的数据库和手册也要标注版本、年份和网址,便于查找。书籍要标明页码。
5.如何准备
在写论文之前,一定要开始考虑参考文献。不要写完论文,但要添加参考资料以示炫耀。这样的例子我见得太多了,结果一看就是引用有问题。特别是当纸被复制时,它会是红色的,记住。
在写论文之前,先把会用到的参考文献准备好,甚至按顺序写出来,有利于构思论文的结构,后面的参考文献自然就不用拼凑了。然后在写论文的时候,生产力可以在需要的时候适当的找到出处引用。还是老样子,严谨不偷懒。
注释的一些补充:
理论上来说,除非是常识,否则需要补充注释,说明信息来源。注释有两种,一种是引用,指的是你说这句话本身出自的文献。也就是说,这句话不是你的想法,而是别人的想法。就算举报了,还是要做个笔录。如果不止一个人说过同一句话,你也看过,你可以选择列出你看过的观点的文献来源,也可以选择写出与你的观点最接近的文献来源。第二种情况是说明性的,就是你在文章中的表述可能不全面。
可能是误导,也可能是为了文章的结构或整体原因,需要去掉不相关的内容,但那样可能会造成意思不清。这时候这些问题都可以在评论里说明。
其中,第一种注释,即针对文档的注释,是有争议的。怎么引用,引用什么,理论上都有自己的规范。以下是我目前为止的体验。通常这种引用分为三种:第一种是直接引用,就是当你看到某个作者的某段话在你的段落中很完美,你可以用引号或者在某个特殊的段落中引用。这样的引用也可能出现在数据和图表中,所以你一定要反复确认是否与原文一致,没有任何错误;
第二种是一般性引用,即原作者可能用了一段话来讲一个问题,但你觉得一句话就够了,而这句话正是你文章中需要的。这时候你还是要说明这句话的原始出处,也就是原作者的文档;
第三种是观点的拓展和总结,即原作者的一句话启发了你的思路,或者让你总结出了新的思路,理论上需要标注出处。
此外,文章末尾的文档索引/参考文献包括一个列表,列出了所有可能启发您的想法或与此主题有一些关联,但您没有直接引用的文档。这也是保护知识产权,保证信息和结论可靠性的重要手段。
当然,如何把握三种引用,要看每个作者自己的需求。但一旦开始引用,一定要全面准确地使用,不能误解或狭隘地理解作者的本意,也不能牵强附会地当成自己的观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