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素养的比较与培养|信息素养的概念是谁提出的?
信息素养最早是由美国信息产业协会主席Paul Zekaus基于1974提出的,包括文化素养、信息意识和信息技能。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许多专家和机构对其概念提出了新的看法。各个专家和机构对信息素养的具体定义会有所不同,但其内涵基本一致。笔者认为,正确理解信息素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信息素养包括信息的有效检索、评价和使用(涵盖多种信息源);
2.能够对信息进行批判性思考,把有用的信息变成自己思想的一部分;
3.具备主动识别信息和区别对待信息的能力。
21世纪,人们进入了信息的海洋。面对信息的洪流,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不仅是人们在信息时代生存的迫切任务,也是实现终身学习的必由之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可以从以下能力入手:
一.基本技能
在人类发展的很长一段时间里,会读书写字被认为是人行走世界的一大努力,就像一个人会一门手艺,可以养活自己一样。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特别是在信息时代,沟通能力包括阅读、写作和口头表达,利用互联网的电子邮件功能和聊天室与外界沟通的能力只是人们生活的基本技能。在这个分秒必争的网络时代,如果不使用电子邮件、传真机等先进的通讯设备,那么就会被新世纪抛弃,永远停留在20世纪甚至19、18世纪。要培养学生在信息时代生存的基本技能,教育者还应督促学生掌握搜索所需信息的方法,并有效地组织、整理、利用和传播已有的信息。
第二,思维技巧
这是信息素养三大能力的核心部分。以往的传统教育注重学生是否掌握了知识和概念,而忽视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事实上,学生只有掌握了思维技巧,才能独立思考,提出问题,为问题寻求答案,而不是总是依赖老师的帮助来完成学习任务。信息素养人在思维上应具备以下能力:(1)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指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下独立寻求问题的答案。当然,这个答案不代表标准答案。在我们的生活中,通常一件事有很多解决方法,一个问题有很多答案。信息素养教育重在培养学生对一个问题提出多种解决方案的能力,而不是禁锢学生的思维,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2)学习能力。信息素养人有学习的能力,也就意味着有终身学习的能力。终身学习者在掌握解题能力的基础上,不断追求新的高度,不断提高自己的各种能力,主动为自己提问,进而独立解决问题,从而在信息海洋中找到自己需要的东西,从而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跟上时代的步伐。(3)创新思维能力。创新思维能力不仅是信息时代人的先进素质,也决定着整个中华民族的兴衰。创新思维的培养可以从创新的学习环境、创新的学习方法和创新的学习情境入手。(4)最后,信息素养人还应该具备确定目标的能力。
第三,个人素质
网络化的信息海洋连接了全世界的计算机。由于它不属于任何国家、机构或个人,它可以容纳所有国家、机构或个人的观点。所以这个海洋里有取之不尽的知识,也有大量不利于社会稳定、国家安全和个人发展的信息。因此,信息时代的信息素养教育必须强调培养学习者的责任感、自尊、社会责任感、自我管理和诚信。针对网络时代价值观的混乱和人们对网络道德的困惑,要求人们避免伤害他人;为人诚实可靠;要公平,不要采取歧视性的行动;尊重财产权,包括版权和专利;尊重知识产权和他人的隐私;保守秘密等。网络伦理不是对传统道德的否定,网络伦理的构建是将现有道德的一般原则引入网络领域。信息时代,价值观多元化,但信息社会不道德的公民不受欢迎。教育应从青少年学习者开始,逐步培养他们在信息时代的道德感,面对各种价值观做出正确的判断,选择他们需要的信息,从而积极健康地成长,参与社会和国家的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