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福斋的德福斋-品牌建设
沿海发达地区的老字号企业挖掘企业文化,在国际竞争中焕发生机;而江西一些老字号企业,却依旧禁锢在“酒香不怕巷子深”的囹圄之中,这点在中国商务部实施的“中华老字号”认定工作中就有明显的体现。 也许没必要将“中华老字号”认定看得太重,但却有必要从中悟出一些教训,在优劣来自市场评价的市场经济体制中,再香的酒也应该尊重它的市场属性,要有宣传的引导,要有信息的流通,要有消费者的认可。市场经济的体制为“酒香”的传播提供了更畅达的途径,产品品牌化的程度越来越高,“酒香不怕巷子深”的时代已经离我们远去。
希望这次评选不是一个终点,尤其对江西的老字号企业来说,这是一个新的起点。
拥有“德福斋”品牌的江西友家食品公司虽然是赣州市的农业龙头企业,但相比其他参与评审的企业品牌,其经济总量偏小,年代久且规模不算很大,名气也不够响亮。“德福斋”为何能在众多具有近百年甚至几百年历史的老字号企业中脱颖而出? “中华老字号”的认定是商务部从2006年起在中国实施“振兴老字号工程”的第一项工作。因为是首批,商务部审查十分严格,特别强调了对老字号自有知识产权、传统文化和发展潜力的审查。负责“德福斋”送审评选工作的赣州市商务局市场体系建设科分析认为:工艺品质上延续传统,管理理念和企业运行机制上敢于创新,使“德福斋”摆脱了当前一些老字号竞争乏力的局面,具备了振兴发展的条件,这是“德福斋”入选的基础。
南康辣椒酱创始于明末清初,迄今已有300多年的产销历史。此品最早为民间自制自食,加工方法也比较简单。后经不断改进和提高,成为一种味美可口的“咸辣椒酱”。1915年,“德福斋”创始人王鸿禄集南康辣椒酱工艺之大成,将“德福斋”辣椒酱推向中国市场,并于当年获得“巴拿马万国国际博览会金奖”,以此奠定了“德福斋”作为老字号的根基。1936年,“德福斋”酱园生产的辣椒酱荣获浙、赣、皖三省举办的特产联合展览会甲等奖。建国后,该品牌为南康市南方食品公司所有。1982年、1986年、1990年,“德福斋”辣椒酱连续三届获得“江西省优质产品”奖。1995年,“德福斋”辣椒酱被人民大会堂指定为“选用食品”。
2004年,江西友家食品有限公司接手该品牌后,其现代企业管理理念和运行机制为“德福斋”品牌注入了新的活力,“德福斋”传统工艺在得到继承的同时,还不断被赋予创新发展的新元素。经过几年的酝酿和规划,友家“掌门人”吴友稼制定了挖掘客家传统食品系列,并将其整合在“德福斋”旗下的发展方略,开始了打造江西名优食品第一品牌行动。
德福斋 江西省选送了23家老字号企业品牌,落选的21家企业中不乏规模大、字号老的企业,但他们有的却因商标问题被卡在首批“中华老字号”门槛外。而对“德福斋”品牌商标的保护,经营企业和当地政府一直不遗余力。虽然该品牌在历史上曾经数易其手,但“德福斋”商标一直没有丢,经历了百年风雨却越叫越响。
长期以来,南康市政府和民间都有一种观念:“德福斋”是南康人的“德福斋”,“德福斋”只有根在南康才是“德福斋”。从保护本土品牌和地方品牌的角度出发,在“德福斋”所属企业的种种改制和变革中,政府都要求该品牌必须在当地转让。上世纪90年代中期,曾有一家四川著名的食品加工企业想以26万元买走这一品牌,被婉言谢绝。2004年8月,南康市南方食品公司进入破产拍卖程序。为保护“德福斋”这一老品牌,赣州市商业局和工商局主动与企业取得联系,就商标这一无形资产提供法律咨询服务,并帮助企业通过电视公告形式,向社会公开拍卖“德福斋”商标,江西友家食品有限公司通过竞标花2.7万元获得。同时,相关职能单位对“德福斋”的变迁传承以及所获荣誉都进行了记载归档,为其参选提供了翔实资料。 在这次“中华老字号”的评选中,北京有“全聚德”、“稻香村”等67个品牌入选,四川省成都市饮食公司一个企业就有“龙抄手”、“陈麻婆”等10个品牌上榜,可江西省仅有两个品牌入选,说明江西的老字号品牌建设任重道远。相比北京等地,无论是保护老字号的经济实力,还是品牌保护意识,都存在着很大差距。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江西省***有各类老字号企业几百家,不少企业和品牌具有近百年甚至几百年的历史,但是大多数老字号企业生存都处于困境,仅少数企业享誉中国。还有很多老字号企业更关注的是完成当年的销量和利润,单纯追求短期利益而缺乏长远的规划,这容易让企业在发展中处于落后的境地,更不要谈唱响品牌了。
江西省内贸办有关负责人表示,希望江西的老字号企业都能真正重视品牌的文化底蕴和历史内涵,在改善经营、搞好企业扩展的同时,注意组织和收集材料,将老品牌发扬光大。据了解,对于那些由于申报材料不全等原因没有获得认可的申报企业,商务部门将在今后加强对企业申报工作的指导,争取通过3年时间将符合条件的老字号予以认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