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利收购沃尔沃的SWOT分析
竞争优势:1,政府支持。中国最大的民营汽车制造商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周日与福特汽车公司签署最终股权收购协议,以6543.8美元+0.8亿美元收购福特旗下品牌沃尔沃,创下中国收购海外车辆资产的纪录。此次收购表明中国正在成为国际汽车行业的主要力量,也为吉利收购沃尔沃近两年的谈判画上了句号。吉利集团董事长李书福在新闻发布会上说:“今天是吉利历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并表示沃尔沃将继续保留其在瑞典的管理团队。对于中国汽车制造商来说,这样的交易在几年前几乎是不可想象的。吉利2009年的营收预期只有沃尔沃的16%,员工也只有沃尔沃的一半。这笔交易揭示了行业内的落后企业可以在金融危机下找到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此前,规模较小的荷兰跑车制造商世爵(Spyker)也在5438年6月+10月与通用汽车签署了收购协议,完成了对通用汽车萨博品牌的收购。吉利表示,收购沃尔沃的资金已经到位,尽管可能还需要欧洲投资银行的贷款。当被问及吉利保留欧洲生产线的计划时,李书福表示,靠近主要供应中心对沃尔沃来说非常重要。他还表示,沃尔沃在哥德堡和比利时的两家工厂将长期保留。此前一直对收购协议持批评态度的沃尔沃工会,现在也表示支持收购。吉利控股已计划在其北京基地年产30万辆沃尔沃系列汽车,与沃尔沃目前在海外的产量相同。与此前腾中收购悍马未果不同,此次吉利-沃尔沃收购得到了中国市政府的支持。2.就目前达成的协议来看,吉利以18亿美元的代价收购沃尔沃100%股权。不考虑未来的经营,在资产负债表层面,吉利付出的18亿的成本绝对是值得的:沃尔沃汽车目前的净资产评估值超过15亿美元。吉利不仅获得了沃尔沃汽车9大系列产品和3个最新平台的知识产权,近60万条自动化程度高的生产线,以及2000多个全球网络、相关人才和重要供应商系统,4000名高素质R&D人才和系统能力,10辆低碳优秀、满足欧6和欧7排放法规的汽车和3款发动机,近60万条自动化程度高的生产线。沃尔沃是唯一一个能结合这些优势的高端汽车品牌。就其在中国市场的认可度而言,2009年80%的销量飙升已经为其未来投下了赞成票。显然,此次收购可以极大地提升中国汽车产业的技术导向,改变中国汽车产业的低端现象,具有重要的意义和想象空间,将极大地改变目前中国汽车产业低水平竞争甚至假竞争的格局。竞争劣势当然,对于一个海外的M&A来说,签约只是万里长城的第一步。对于李书福来说,真正的挑战才刚刚开始。在海外并购的历史上,有很多运营和设计都极其完美,却因为整合失败而丧失大局的案例。对于中国企业来说,商业文化的冲突,市场禀赋的差异,海外法律(尤其是劳工)的苛刻限制,甚至中国管理层的嫁接,都是世界级难题。现在签约之后,李书福面临以下挑战:一是巨大的运营成本,这已经成为目前并购的当务之急。沃尔沃复兴的关键是补充营运资金,估计在65438美元+0.5亿美元左右。李书福在发布会上表示,不需要担心融资计划,但考虑到吉利2009年总收入只有50多亿元人民币,不能不担心资金链的可持续性。第二,核心技术的解决方案。即使沃尔沃汽车嫁给福特,其核心技术也没有完全转移。目前的协议没有告诉我们如何处理核心技术。如果吉利拿不到核心技术,收购会大打折扣。第三,国际化运营团队如何顺利运行?吉利收购后,国际董事会成立后,保留了原有的运营团队,这是保证沃尔沃高端化、贵族化血统的必要选择,但如何操作存在很多问题;第四,本地化的问题。对于沃尔沃来说,与其说是李书福,不如说是它选择了中国汽车市场的巨大潜力。只有中国市场才能拯救沃尔沃,如何让沃尔沃尽快本土化是扭亏为盈的关键。2009年,沃尔沃汽车的亏损仍高达6.53亿美元,全球销量下降10%,但在中国市场却增长了80%。机遇与威胁在过去的一年里,吉利收购沃尔沃成为中国人热议的话题,有人称赞,也有很多人担忧。尤其是在3月28日签约之后,笔者注意到很多人都提到了吉利未来即将面临的挑战,包括如何让沃尔沃扭亏为盈,如何处理好与强大工会的关系,如何筹集运营资金,如何共享沃尔沃的核心技术,甚至如何实现国产化等等。应该说,这些担忧有的属于大多数跨国并购需要面对的挑战和问题,比如文化融合和法律冲突,有的则属于吉利收购沃尔沃特有的问题,比如巨大的养老金缺口、债务和营运资金、复杂的核心技术处理协议等。但就吉利收购沃尔沃本身而言,我认为媒体和一些专家显然过于悲观,夸大了挑战。这样一次对中国汽车工业发展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海外收购,对中国汽车工业未来的发展和基因改造,乃至提升在世界汽车工业版图中的地位,都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诚然,任何跨境M&A都存在各种不可预测的风险,这导致海外M&A成为“刀尖上的游戏”。但就吉利收购沃尔沃的案例来看,成功和机遇远远大于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