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发电
不过我算出来的是2037千瓦时还是587.78千瓦时,另外给大家补充一些知识!
65438+10月3日,山东渤海湾南部水深仅25英尺(1英尺= 0.3048米)的浅海区埕岛西油田出现滚滚原油。NYSENBL子公司EDC和中石化一起打开输油管道的闸门,一条5英里(1英里= 1.609344公里)长的输油管道把原油送上岸,卖给中石化。当天,3口油井实现产油,日产量6000桶。在这一周内,其余十几口井将陆续开井,产能将达到1万桶/日(年产40万吨)。
《金融时报》从胜利油田得到消息,埕岛西区块合同面积1.49平方公里,已探明石油地质储量达5000万吨。EDC在该项目中累计投入9亿元,持有57%的石油探矿权,合作方中石化持有43%的石油探矿权,双方按此权利分享产品。EDC公司总经理帕特·麦克森预测,EDC每年将在这个项目上至少获利654,380亿英镑。
这对于总储量超过30亿吨的渤海湾油田来说,只是一个“小故事”(预计未来这里至少可以找到1.5亿吨的储量,使总储量达到45亿吨)——引用一位中石化员工的话,埕岛西“只是冰山一角”。
渤海湾:“海上大庆”
记者了解到,渤海油田2001年产量接近600万吨,预计2005年将达到21万吨,渤海石油产量将达到全国产量的近15%,相当于中国海洋石油总产量的一半。目前,周边陆地上的辽河、胜利、华北、大港油田的石油产量已超过全国的40%。
至少有六家著名的国际石油巨头,包括菲利普斯康菲石油公司、雪佛龙、中国商飞、德士古、阿帕奇、加拿大王朝能源(加拿大)等中国大陆公司,获得了渤海湾的石油开采权,EDC只是其中之一。
2002年的最后一天,新华社发了一条不太引人注目的新闻:中国最大的海上油田蓬莱19-3油田一期工程日前正式投产,最大设计产能为每天4万桶油当量(年生产能力约200万吨)。
蓬莱19-3油田是中国继陆上大庆油田之后发现的第二大综合油田,预计其原油年产量将超过10万吨,几乎占渤海石油产量的一半。其储量估计约为26亿桶(约
3.5亿吨以上),并具有进一步评价的潜力,堪称“皇冠上的明珠”。大陆菲利普斯公司的前身菲利普斯石油公司于1999发现。目前,大陆菲利普斯的子公司飞利浦中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菲利普斯中国”)已与中海油展开合作。作为项目的运营方,菲利普斯中国据称拥有49%的权益,中海油拥有51%的权益。
换句话说,这个油田几乎一半的原油属于美国。其实整个渤海石油的前景都是一样的,中国有很多海上油田都是和国外合作开采的。
国际石油巨头瓜分渤海湾
这让国内关心能源开发的人骂娘——原本贫瘠的石油资源在海外被这些“风险投资”收割了——而且中外合资项目的勘探合同大多是上世纪90年代的。
是期中之前签的。当时中国原油基本自给自足,油价也不与国际接轨。海洋石油的勘探风险极大,开采成本比陆上石油高3-5倍。1990年初中国探索
勘探、开发和开采海洋石油的技术、经验和资金远远不够,因此向外国石油公司出售特许权成为中国开采海洋石油的重要手段。
埕岛西、蓬莱19-3油田是“历史遗留问题”。当渤海湾的石油进入收获期,中海油无疑是最大的受益者,国外石油公司也享受到了成功的喜悦。
事实上,渤海油田的勘探成功率已连续6年保持在50%以上,远高于35%的世界水平。勘探结果也表明,油田质地很高。按照以前的理论,油层可能在2000m以下的深层,但1000m的浅层却收获颇丰:一年多发现的石油储量相当于该地区历史上的全部发现,已发现7个储量超过65438+1亿吨的油田。在近期勘探成果的鼓舞下,17海外公司正在渤海湾狭窄区域进行新一轮勘探。
据悉,中外合作的方式有以下几种:开发合同(对已探明原油储量的地区进行开发)、提高产量合同、单井合同(对外勘探,一旦发现油区将按合同行使权益)、原油勘探开发生产一体化合同。中方一般要求获得探矿权的海外公司投入一定比例的资金进行区域勘探。一般来说,中海油获得51%权益,外方获得49%收益。
然而,也有例外。例如,在埕岛西部项目的合作中,EDC的收入大于中石化。ED C向英国《金融时报》解释说,在1997之前,中国仅勘探了3000多万吨石油地质储量,而在1997之后,EDC在埕岛以西投产,在该地区勘探的石油总储量达到5000多万吨,因此至今拥有该地区的主导开采权。
中国的石油缺口惊人。
相比美国封闭的油田,中国在“9.11”后进一步增加了储量,只开采外国石油。这个历史遗留的政策不太高明。目前盛传的国家能源委员会即将成立。
这一消息也反映了建立战略石油储备应尽快提上日程的普遍呼声。
目前,石油占中国能源结构的20%左右,而全球平均水平为40%。随着陆上老油田产量开始下降,未来20年中国对石油、天然气、铜等矿产资源的总需求至少是目前储量的25倍,石油需求缺口超过60亿吨。在环保和国际舆论的压力下,中国的煤炭产量从过去的654.38+0.3亿吨减少到现在的9亿吨。自2001以来,中国原油进口已达7000万吨,即将突破1亿吨,接近石油消费量的1/3。到2010和2015年,我国石油年需求量可能达到3.6亿~ 4.3亿吨,年进口量可能达到18亿吨~ 2.5亿吨。80%的进口可能来自中东,几乎全部由油轮通过马六甲海峡运输。
所以美伊战争对中国经济的伤害会很大。有人认为,如果战争拖一年,中国经济的年增长率就会降低一两个百分点——因为中国几乎没有战略储备(美国的战略储备相当于其三个月的进口)。美国打击伊拉克后,可能会对另一个产油国伊朗造成压力,伊朗目前是中国最大的石油进口来源。
国家石油政策的变化
中国正在努力实现进口来源和方式的多元化,中俄石油管道计划就是一个例子。按照计划,它将于2005年投入使用。前五年每年向中国进口石油2000万吨,2010后提高到3000万吨。
但最近有消息称,输油管道的终点不再是大庆,而是太平洋沿岸的纳霍德卡港,因为日本和韩国都不想“向中国人买油”。最近,日本首相小泉访问俄罗斯时,甚至向俄罗斯提供了50亿美元的优惠贷款,以支持建设一条绕过中国的石油管道。这让普京摇摆不定——此前中国石油公司迫于压力退出了俄罗斯著名的斯拉夫石油公司的招标拍卖。俄罗斯不会允许中国染指他们的石油公司。
因此,中国恢复了修建从哈萨克斯坦到新疆的3000公里石油管道的计划。而输油量只有每天50万桶,本身就不经济。与此同时,由于美国对阿富汗的军事打击,中亚五国纷纷向美国靠近,原有的修建输油管道的环境也发生了微妙的变化。中国石油的中亚战略也处于尴尬境地。
与此同时,中国三大石油公司正在拼命扩张海外领地,这也意味着国家石油政策的变化。
中石油的主要投资集中在苏丹和哈萨克斯坦,在委内瑞拉、秘鲁和加拿大也有业务。2002年,中国石油宣布以2654.38+06亿美元收购戴文能源公司的印尼油气资产,希望到2005年实现海外销售收入40亿至50亿美元。2002年,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斥资6543.8+02亿美元收购了澳大利亚和印度尼西亚的三个油气田,并计划在“十五”期间斥资6543.8+00亿美元用于海外业务扩张,以便到2005年每年获得200万至300万吨石油。最近中石化和中信也表示正在收购海外油田资产。
迟做比不做好
与此同时,国内探矿权许可明显收紧。据知情人士透露,最近两三年,像渤海油田这样的地区,很难把勘探权卖给外国石油公司。在探矿权到期后的那些区域,中海油承担了独立的勘探任务,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2002年6月22日,10,中海油宣布位于渤海湾辽东区块的预探井锦州25-1s-1获得成功,是该区块100%权益的作业者。
对于蓬莱19-3项目的进展,业内人士表示,目前,中海油与菲利普斯中国在一些敏感问题上仍存在分歧,如该项目应整体开发还是分区域开发。
。中海油希望采取整体开发方案,有利于提高石油资源的有效利用率,确保中国利益,但双方未就此达成一致。
1)世界石化工业发展的四大趋势
首先,石油工业的可持续发展更加强调企业的社会责任。
本次石油大会的主题是“石油行业,追求卓越绩效,承担服务社会的责任”。石油工业对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发挥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但同时也对人类生存环境造成了污染,对全球气候变化和世界经济发展产生了负面影响。为了保持石油石化工业的可持续发展,世界上许多国家都致力于发展清洁生产技术和替代能源。大会呼吁石油公司在追求卓越业绩的同时,肩负起服务社会的责任,与政府密切合作,加强对话,共同创造能源未来,这是关系到人类生存权的重大问题。
第二,技术进步是发现新油气田、增加油气储量的基本动力。
在这次大会上,各国专家在总结近年来深水和超深水油气勘探开发经验,发现老油田下的新油田时指出,勘探开发技术进步具有决定性作用。
第三,石油替代能源问题受到广泛重视。
专家认为,天然气变液体(GTL)技术和LNG技术可以在未来市场获得更好的经济效益。尽管GTL和液化天然气由于经济问题永远无法替代全部传统燃料,但GTL作为一种优质环保的车用燃料,在未来65,438+05年将占全球柴油燃料的65,438+00%,GTL和液化天然气将在解决世界能源问题中发挥重要作用。
四、炼油和石化一体化,充分利用石油资源,提高产品竞争力。
炼油厂和石化厂互为原料供应,整体优化,特别是生产低碳烯烃,特别是丙烯作为石化原料,使炼油厂和石化厂的结合更加紧密,成为世界石油工业发展的普遍趋势。
2)在求“绿”的上升趋势下,化工企业别无选择,只能尽快闯过“绿”关,以迎合今年的化工企业。
2002年,对于化工企业来说,最敏感的词就是绿色。无论化肥、农药、油漆、染料,都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绿色的影响——一些企业举步维艰,甚至别无选择;一些企业还通过绿色口号吸引了很多人的关注。在即将到来的2003年,绿色对化工企业意味着什么?2002年是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的第一年。在这一年,更多的开放让更多的国内产品走出去,也让更多的外国产品进来。随着出口的急剧增加,各种产品的国际壁垒也出现了,绿色壁垒是今年我国出口产品遭遇最多的一种。茶叶出口受阻,蔬菜出口受阻,水果出口受阻,服装出口受阻...一系列产品被封杀,几乎都与化工行业有关,很多化学残留过高成为产品被封杀的借口。接下来,不明真相的人将化工产品视为万恶之源,就连多年来作为农业生产保护神的化肥农药也不能幸免。绿色壁垒先行,绿色农业要抛弃传统化肥农药,国内很多企业不得不坐下来商量对策。
尽管有来自国外的压力,这一年中国还是掀起了一波又一波以绿色为口号的活动。今年二三月份,北京首先出现了一些声音,质疑即将出台的内墙涂料标准,引发了一场‘保国标’和‘抗国标’的热烈争论。与以往大不相同的是,这次争论不是因为国标太严,而是企业认为国标太宽泛,不如企业标准或地方标准严格。虽然争论以一家公司退出协会而告终,但这显示了人们对绿色不同寻常的喜爱。化学工业中的技术争端也引起了前所未有的关注。这场辩论还没有结束。就在国家内墙涂料标准正式实施前后,上海某涂料公司也通过媒体对国标提出质疑,也认为标准中对有害物质的要求过于宽泛,不利于行业发展。正因如此,也导致了两家公司的直接开战。一时间,标准是否‘绿色’死灰复燃。抛开南北两家公司挑战涂料国标的最初动机不谈,至少这两家公司是以绿色闻名的。
2002年就这样过去了。没有人不相信,新的一年对绿色的追求会更加执着。在这种愈演愈烈的求‘绿’的潮流中,化工企业不讲道理,既不能怨天尤人,也不能谈条件,只能迎合。就农药而言,高毒农药在我国占据较高比例的现状,在未来两年内势必会得到改变。高残留高毒农药退出舞台,低残留低毒农药唱主角是必然趋势。但是困难很多,如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少,开发能力不足,企业分散没有形成大集团等。产品结构大调整需要的是产业的调整和企业的整合。这不仅给农药企业带来挑战,也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产品结构调整是农药生产企业的生存之道。应积极开发和寻找高效低毒低残留的替代产品,利用各种技术手段改善和提高低毒低效的用药效果,谨慎防范产品转型期可能带来的各类经营风险,尽快抢占产品竞争制高点。这是农药企业的唯一选择。
化肥企业也将在新的一年受到更严格的绿色限制。据悉,由国家计委、财政部、国家环保总局、国家经贸委制定的《关于印发试点排污收费标准及有关问题的通知征求意见稿》已经下发。通知的下发表明,国家将大幅提高排污费。据有关方面测算,如果按照新标准收取排污费,将是现行收费标准的5倍左右。以小氮肥行业为例。据初步估算,尿素装置排污费6543.8+3.6亿元,碳铵装置6543.8+8.7亿元,小氮肥行业3.23亿元。加上废气、废渣、噪音收费,新标准收费比旧标准提高80%。据悉,新的一年中国化肥进口配额将超过10万吨。这样,在环保、绿色生产和进口的压力下,化肥生产企业供大于求的现象将日益严重。中小企业的关闭改造,大企业势力范围的重新划分...所有这些都将围绕绿色以更广泛、更具体的方式展开。
据悉,明年国家有关部门将在涂料行业重点打假(其实就是打假绿色),一些假冒名牌产品的小作坊将退出市场,绿色满满、适销对路的名牌产品将有更大的发展空间。节能低污染的水性涂料、高固体分涂料、粉末涂料、无溶剂涂料和辐射固化涂料将大有可为。中国涂料年产量为200万吨。据悉,厂商多达8000家,市场总体发展趋势是供大于求。在这种形势下,绿色几乎成了涂料企业优胜劣汰的唯一标准。过了绿色关就过了生存关,否则就被淘汰。
绿色潮流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对于化工企业来说,在新的一年里,如果你还有一点钱,如果你还有一点技术,如果你还有一点竞争野心,那么坚定不移地投资绿色,这是继续下去的必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