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对我们的影响有多大?

中国案例的特殊性。

-名称的合法性:中产阶级这个名称并没有得到中国官方和学术研究主流的认可。目前普遍采用的是经济范畴框架内的模糊名称‘中等收入阶层’。主要原因应该和政治性质有关。在马克思的理论范畴中,阶级和政治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中产阶级在英语中也叫资产阶级,与我国社会主义国家的性质和* * *产党的政治纲领相冲突。然而,许多学者认为,中产阶级在中国存在的时间很短,数量有限,远远称不上是一个阶级。因此,在中国,中产阶级的概念在学者中变得更有争议,被媒体炒作,被国外学者研究。

——中国是否形成了消费文化,尤其是不同阶层的消费文化。这仍然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大多数学者认为,消费文化是后现代社会或文化资本主义时代的产物,是伴随着消费社会出现的。然而,中国仍处于工业化实现现代化的过程中,一些地区甚至处于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的前现代化阶段。消费社会的倾向开始出现了吗,社会阶层的消费文化倾向出现了吗?许多学者对此仍持否定态度。这个时候提出并研究中产阶级的消费文化似乎为时过早。

——中国正处于社会分层的活跃期,中产阶级的经济成本较低(国际水平横向比较),消费文化的构成和边界还相当模糊。这不仅说明中国中产阶级的发展可能会像其经济发展的奇迹一样,呈现出超乎寻常的特点(基本背景是政治和政策上没有革命绞杀)。如果中国领导层能够像亚洲其他新兴国家一样采取优惠政策扶持中产阶级,中国中产阶级的发展会显得更快。***16全国代表大会以来,国家政策向中产阶级倾斜的趋势逐渐显现)。这也意味着中国中产阶级的阶级特征及其消费文化尚不明确,这增加了研究阶级群体文化的难度。

作者在这里提出中国的中产阶级是一个特定的阶层,并不是为了赶写作的时尚;关注这个新兴社会阶层的消费文化,并不是一种主观的方式。但基于以下两个基本前提。

两个基本前提

——中国社会将沿着三层社会的方向发展,中产阶级将成为中国重要的社会阶层,并将成为中国政治和经济的主要影响力量。

——在全球化和外来消费文化(尤其是消费主义文化)的影响下,一种新的消费文化正在中国形成,中产阶级将成为中国新消费文化形成和引导的主体。

第一,中国中产阶级及其消费文化的发展历史。

1,萌芽期(19年底-20世纪上半叶)

生成背景:

一般认为,中产阶级是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而形成的,尽管这一观点仍有争议。但社会的中间阶层发展到一定规模,可以称之为阶级,确实是随着现代资本主义的扩张而出现的。沿着历史主线探究,中国中产阶级的萌芽可以追溯到19年底的清末,伴随着清末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的萌芽,外来势力和新文化思想的引入,中国社会结构的转型,也就是中国现代化的启动。以下三个因素对中国早期中产阶级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

首先是19的60年代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1840鸦片战争后,中国慢慢从封建社会走向半殖民地资本主义社会。一部分脱离地主阶级洋务的人,主张在中国实行君主立宪制,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形成了早期的资产阶级改良派。到19年底,由于民族危机的加深和清政府放宽对私人工厂的限制,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得到初步发展,改革思想得到进一步发展。在一系列内外压力下,满清政府在光绪皇帝的支持下,发起了梁启超、谭志同等资产阶级维新派的资产阶级变法运动。它主张对中国传统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进行资产阶级改造,把中国引向资本主义发展道路,以挽救民族危机,使国家富强。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对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和中国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的培养起了重要作用。

二是外来势力的进入和新文化思潮的形成。1840鸦片战争后,中国被迫打开国门,西方经济、文化、宗教势力进入,中国社会开始出现外籍雇员。1845年,中国第一家外国造船厂——广州白克船坞成立。同年,第一家外资银行李如银行在广州设立分行。到20世纪30年代,外资控制的企业占中国生铁产量的95%,机械采煤、发电、棉布和香烟均占50%以上。金融业外资银行的资本总额,包括总部在国外和位于中国的外资银行,相当于中国银行资本总额的3.3倍。

在外国经济势力入侵的同时,文化和宗教入侵也在进行。一些外国的哲学、文化、科技著作也被翻译介绍到中国,并逐渐从学术界传播到社会。它对中国现代文化和新文化思潮的形成产生了巨大的启蒙作用,催生了20世纪初的五四运动和新文化运动。这些都有力地促进了中国现代教育和文化产业的发展,中国出现了教授、编辑、作家、自由撰稿人、翻译家、律师等新职业。

第三,工业化的萌芽和新工业的出现,培养了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鸦片战争后,随着通商口岸的增设、内河运输的扩大、铁路的修建、新兴工业的兴起和出口贸易的增长,资本主义工商业在中国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到20世纪30年代,全国新式工厂超过365,438+000家,占手工业总量的25%,占国民经济总量的65,438+00%。同时,随着农产品商品化和商品农业的扩大,封建经济与商品经济的联系加强,农民两极分化加剧,富农经济发展壮大。20世纪,中国富裕农民的数量约占中国农民总数的6%。

中国早期中产阶级的基本构成◎民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自由职业者◎杂业主和富农(农村)

65438年至0949年中国社会的基本结构;

官僚资产阶级——大地主——民族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工人——无业游民

早期中产阶级的消费行为和消费文化

人们对‘文化’和‘消费文化’的理解一直是有分歧的。在此,笔者选择一个在众多学者的研究和讨论中可以找到的观点。消费文化是引导和制约消费者消费行为和偏好的文化规范。人们的消费行为主要受其文化的影响。它通过人们的消费行为体现了两个层面的内容:一是人们的社会生活方式,二是社会群体关系。在第一种意义上,消费作为个人的需求和选择,直接反映了消费者的个性特征;第二层意思是,消费不仅仅是个人的行为,它已经成为一种身份分析和社会群体认同的方式。这些话语可以从不同角度在消费和文化研究学者的话语中找到。

“文化行为研究的学者们一致认为,文化创造了行为规范,因此文化与消费行为之间存在着非常有意义的现实联系。(Hamt Sweet戴安娜·祖拉迪;1998,第6-7页)

“文化是我们日常生活的物质条件,我们穿什么、听什么、看什么、吃什么,文化是我们如何看待自己与他人的关系”(魏立思;1977,第184-85页)。

“消费文化指出,商品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消费文化,正如它一直承诺的那样,可以更明显地培养人们与他人的差异”(费瑟斯通;1991,第87页)。

“消费是一种积极的关系方式(不仅在事物中,也在集体和世界中),是一种系统的行为,是一种整体应对的方式。我们的整个文化体系就是建立在这个基础上的(鲍德里亚;1998,前言)。

道格拉斯和伊斯特伍德认为,任何对商品的选择本身都是文化的结果,文化也创造了文化。人们通过消费与其他消费者交流,这些文化消费行为的积累构成了文化的创造。这个系统的根本基础和意义来源,以及消费文化真正传达的,是一种隐藏的认知秩序(1996,52-68页)。

对布迪厄来说,商品文化中的品味是一种阶级象征。(费瑟斯通;1991:第88页);布迪厄的研究指出‘文化消费也生产、维持和再生产社会区别和差异’(斯图亚特;2001,第59页)。

许多学者认为,消费文化是伴随消费社会的一种文化现象。当鲍德里亚创造性地提出消费社会的概念时,文化与经济的结合开始从生产转向消费,消费文化也引起了人们的热烈关注。“消费文化,顾名思义,是指消费社会的文化。它是基于这样的假设:群众运动伴随着符号生产、日常经验和实践活动的重组。”(费瑟斯通,1991,第113页)

这里我想论证的是,消费文化‘指出商品在我们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并把‘商品作为解释我们社会的中心要素’(费瑟斯通:1991,第1998页),需要重构人们的消费行为规范,大规模的商品消费是其必要基础。但作为一种经济行为与社会文化的互动关系,作为一种引导和制约消费行为的文化规范和价值取向,即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社会关系,它应该和商业文化一样,从商品交易行为和社会群体开始逐步形成。由此,中国早期中产阶级也有了其消费文化的萌芽。

在文化发展和消费模式方面,中国传统社会对其消费文化的形成有着重要影响。

第一,从文化基础上看,中国传统消费文化受儒家文化影响很大。作为儒家文化核心的仁、义、礼、智、信,给中国传统消费文化留下了深刻的痕迹。灵活、中庸、重视人际关系和礼仪、信誉、忠诚和信任高于契约、尊重历史演变规律是儒家商业文化的特点。

第二,从形成环境看,中国长期处于短缺经济状态。节俭实用的思想和节俭的生活方式一直是中国社会消费文化的主流,消费需求和欲望长期被压抑。当然,和世界各国一样,也有统治阶级的奢侈品消费模式,但毕竟是社会群体的一小部分,并不构成社会消费文化的主流。

19世纪末至20世纪上半叶,自给自足的农业社会仍是当时的主要经济特征。从整个社会的消费模式来看,满足基本生存需求的传统节俭实用的消费模式仍是主流。但是,随着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和外来文化的影响,一些与中国传统消费方式和文化大相径庭的资本主义生活方式开始在当时的中上阶层出现。

如留声机、编钟、电影、霓虹灯、火车、电报、机动车等新技术产品的出现,以及商业和娱乐方式的改变;广告和时尚杂志的出现开始从时间、空间、感官和观念上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受外来文化影响较大的沿海城市开始出现电影院、舞厅、咖啡馆等消费场所。有一定经济能力、追求新奇的人,开始通过这些与中国传统消费模式完全不同的方式,展现自己的生活品味。比如民国时期,上海、广州、青岛的中上阶层建造的花园别墅,深受西方建筑风格的影响;一些面向知识界的报纸、杂志和书籍很受欢迎;城市中产阶级开始以看电影、喝咖啡、品尝西餐、穿西装、举办西式婚礼和舞会等形式从事社交活动,形成了针对不同群体的社交场。穿着传统旗袍打高尔夫球的时尚女性的照片(卡尔。Genth1966)。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的大中城市已经形成了一定的消费水平和规模,文化消费和休闲消费在当时的社会中上层开始流行。

在中国中产阶级产生的初期,中产阶级的数量是有限的,所以严格来说不能称之为一个阶级,或者称之为中产阶级更为准确。这个阶层的消费模式和文化还处于形成阶段,以中国传统消费文化为主体,现代文化和外来文化刚刚入侵,慢慢相互影响。最早接触和接受现代文化和外来文化的是中国。在新文化思潮的影响下,这一阶层出现了反传统的倾向,愿意采用现代和西方的消费模式,以示新潮,迎合当时中国的变化背景。严格来说,早期的中产阶级还没有形成阶层文化的特征,但是在城市,尤其是一些大中城市,这个阶层的文化已经开始形成一定的影响力。

但是,随着中国政局的变化,1949之后,中国的中产阶级及其消费文化还处于萌芽状态,很快就消亡了。

2.去层理消失期(1949—1978)。

1949-1978是一个以平均主义为特征的“去阶层化”阶段。这一时期中国的阶级划分在财产、职业、教育等方面的意义比较模糊,但在政治意义上相当明确,明确划分为无产阶级和(被推翻的)资产阶级。因此,从严格意义上讲,这一时期中国处于无阶级的社会状态,许多学者称之为‘去阶层化’阶段。

新中国阶级的死亡

中国* * *产党的基本纲领是消灭剥削和压迫,建立平等的无阶级社会。因此,* * *党取得中国大陆领导权后,采取了一系列运动和措施来实现建立平等的无阶级社会的目标,使剥削阶级、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作为一个阶级不复存在。当时中国社会阶层的基本结构是:工人、农民、干部(包括知识分子)、军人。

当时中国的社会结构

社会经济体制的取向是计划经济,政府是社会资源的主要分配者。生活必需品通过政府发放票证进行配给,整个社会基本处于短缺经济状态,商品供应不足。经济体制的所有制形式取向是国有(公有)和集体所有制,私营经济基本上已经不存在了。

从社会制度结构来看,我国实行的是以户籍制度为基础的身份制度,通过职业与单位、农村与城市的不同划分来界定社会成员关系。由于户籍和单位制度的限制,社会处于低流动性、高封闭性的状态,改变社会的成员关系也相当困难。改变的主要渠道是参军(并在一定年限后取得干部身份)、招收工人、进入大学(当时的大学基本都是精英教育,能进入的人非常有限)。

社会分层与中产阶级

这一时期中国的社会分层主要是从阶级等级的角度以人们的政治认同来界定的,有两大划分:无产阶级(包括作为领导阶级的工人阶级、作为联盟的农民和其他社会阶级);资产阶级(被推翻的地主、资本家、军阀等。,统称为:地、财、反、权),但剥削阶级作为一个阶级已经消亡了。

从财产和收入结构来看,中国当时的收入差距很小,私有财产荒废,除了工资基本没有其他来源。大多数人处于“一般人”的消费状态(卢汉龙;2000,10),所以经济分层差别不大。

综合因素来看,当时中国的社会分层:党政军高级领导干部位于上一级(按当时生产党的划分标准,行政级别在13以上,毛泽东等一把手为3级)。这个阶层基本属于当时中国社会的特权阶层,能够享受到更好的住房、电话、交通、医疗、疗养、公务出行等消费和生活服务。但是自主消费和消费的空间很小。

中间阶层主要由党政军中层领导干部组成(行政级别14-22);知识分子;商业领袖;高级技师等。中产阶级月收入约为56元-180元。

下层阶级的构成主要是普通工人;农民,不同行业的低层员工等。,是中国社会中比重最大的主要阶层。

社会底层是剥削阶级和无产阶级的敌人,被称为地、富、反、权的坏分子的结合体;失业人员等。

当时中国的消费状态和消费分层

我国社会收入相对较低,导致绝大多数人(包括中产阶级和一些子女多、家庭负担重的上层阶级)的消费支出主要用于生活必需品,这是生存所需的基本消费模式。社会收入的均等化也导致了全社会消费的均等化。卢汉龙的研究曾指出‘大众化’的消费模式和消费平均主义:绝大多数居民穿一样的衣服,吃一样的饭,平时挤公交或骑自行车上班,周日在家洗衣服或走亲戚。(2000年,第13页)

供给严重不足的短缺经济,导致市场选择的缺失,消费空间的狭窄和单调。缺少公共娱乐。旅游、住宅电话、私家车都是与工作相关的高档奢侈品消费。电影院、公园和简陋的餐馆是人们主要的休闲场所。即使是相对富裕的阶层(党政军高级领导干部、高级知识分子等。)当时能消费的产品非常有限。

70年代,自行车、缝纫机、手表作为主要的家庭耐用消费品,显示了人们的消费水平和消费分层。按照当时中国城镇居民的平均收入水平,买一件‘大件’需要家庭几年的积蓄。所以,往往是收入或社会地位高于平均水平的‘阶层’才能最先拥有这些耐用消费品。拥有房子、电话、汽车等‘奢侈’消费品也是当时社会分层的主要标志。但是,这种‘奢侈品’消费品基本上没有进入消费市场,而作为国家分配和控制的产品,主要直接关系到这类消费者的政治地位和行政级别。

在这个特殊时期,中国没有真正意义上的中产阶级,社会中产阶级主要分为政治地位和职业、行政职务。在消费欲望和需求受到极大约束的短期经济状态下,社会中产阶级除了生活消费稍微大方一点外,在消费行为和品味上与大众没有什么区别,基本上没有形成特殊的消费观念。根据社会学家关于社会资本、经济资本、政治资本和文化资本通过消费行为积累并提高其社会地位的观点(布尔迪厄等),只有政治资本和一定量的社会资本才能与消费行为相关,经济和文化资本与消费行为的关系相当弱。

再增长期(1978-现在)

从65438年到0978年,中国实行改革开放的新政策,中产阶级得以在中国重新壮大并迅速发展。回过头来看,中国改革开放的基本目标是:第一,逐步接受采用市场经济体制,逐步接受财产私有化;二是逐步将中国经济纳入全球化的轨道。这种政策导向改变了原有的国家垄断和资源配置体系,多元化的资源配置体系导致资产所有者发生变化,新的社会阶层形成,直接促进了中产阶级的培育。在政策、经济、社会、文化的共同努力下,中国的社会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社会分层越来越明显。同时,由于经济社会的发展,物质生活的丰富,社会财富和个人财富的不断积累,人们的消费广度和自由度急剧扩大。正如戴慧思等人所说,中国正在经历一场消费革命(2003,第7页)。随着市场化和消费的快速扩张,消费社会的特征在中国逐渐显现。在社会的巨大变革中,新的消费文化也在中国社会中经历着一个重构的过程。

二,从“新富阶层”到中产阶层——阶层和消费文化的新变化

从1978到现在,26年来中国社会结构一直处于大动荡大调整阶段,社会阶层迅速分化,作为社会中间阶层的中产阶级日益培育壮大。在我看来,中国中产阶级的形成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从1978到1992的老中产/新富阶层是否可以称为中产阶级,目前还存在争议。从社会分层的角度,即经济、教育、文化因素来看,其中相当一部分是无法纳入中产阶级的框架的。但从经济分层的角度,即收入和消费来看,他们是近代中国最早进入中产阶级的群体。第二,1993以来形成的新中产阶级是一个符合中产阶级基本定义的社会群体。这种划分,一方面符合本文的特点,从历史的主线上探索中国中产阶级及其消费文化的发展轨迹,构成中国中产阶级消费文化的纵向演进体系;另一方面,新富阶层作为近代中国中产阶级的特殊产物,也不应该被忽视或全盘否定。

1,培养了‘新富阶层’(1978-1992)

生成背景:

从65438年到0978年,中央政府逐渐改变政策,尤其是所有制改革,使中国个体私营经济在消亡近30年后再次复苏。从政策变化的轨迹来看:1978,十一届三中全会宣布解除对农村工商业的禁令;1979年2月,国务院批准第一个《个体经济发展报告》;1982年,个体经济首次入宪;1988年,私有经济的提法首次出现在宪法中。政策的变化直接促进了中国个体私营经济的发展。因为当时个体户这个名字不好听,能在国有和集体单位发展的人都不会选择这个行业。大量回城知青,城市闲散人员,包括部分劳教、刑满释放人员,未能在国有、集体企业找到工作,以及原国有、集体企事业单位退休人员,乡镇农民等。构成个体和私人的主流。

同时* * *产方调整收入分配政策,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希望打破同一锅米饭的平均主义。‘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的观点深深触动了当时人们对财富的重新认识。刚刚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的中国,在税收、行业运营、管理等方面都有很多漏洞。那些让管理体制变得灵活,最早实现资源和市场结合的人,享受到了税收等政策的诸多好处,甚至是政策的空白和漏洞,迅速实现了资本的积累,成为了新富阶层。从1978到1992,处于经济发展上升阶段的中国,产生了大量的新富阶层。

新富阶层的构成:

◎个体户-私营企业主、乡镇企业主、有一定权利的干部◆私营企业主

特点:

细分中国的“新富”阶层,基本可以分为三种类型:

一是个体户——私营企业主、乡镇企业主。是‘新富’阶层占比最大的群体。这些人大多处于原有社会结构的底层,属于社会外围和边缘层次的体力劳动者(体力经济精英)群体。因为他们首先与市场结合,在市场体制下获得了明显的经济利益。这些人普遍缺乏良好的学历和家庭背景。主要从事体力劳动。这类新财富的积累有两个条件:一是从勤俭节约入手,更好地把握政策和市场的机遇,逐步实现财富从小到大的积累。比如被福布斯列为中国首富的刘氏兄弟,就是靠养鸡起家的。另一种是依靠法律和政策的不完善,在法律盲区或非法渠道进行资本原始积累,实现财富积累。

二是拥有一定权利的国有(集体)企业的干部、领导,某些特殊行业的员工,各种经纪人,各种明星。应该占‘新富’阶层的20%-25%左右。这些人的财富积累比较复杂。1993之前,中国干部(包括国有和集体企业老板)的薪酬差距还是很小的。按照正常收入,他们的消费水平只能略高于普通大众,但与新富阶层相差甚远(当时社会对新富的评价标准是80年代前期和80年代中期的万元户,最终654.38+万元户;1990年代前五年有100万个家庭)。在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中,中央政府尝试了多种资源控制模式,以至于不断的分权与控制的转换,使得拥有一定实权的政府官员和企业领导人,以及一些特殊管理部门的员工,如工商、财政、税务、海关等,通过‘寻租行为’实现权力、资源和金钱的交换,积累财富。同样,一些资源匮乏行业的员工也可以利用自己的‘强势地位’,实现资源和金钱的交换,快速致富。

第三种是靠不正当生意起家的‘暴发户’。中国的市场经济转型正处于探索阶段,因为* * *生产党自建立以来从未采用过市场模式(从延安时代到解放初期的供应体制;前苏联政权统一后的计划经济模式),所以制度建设、管理、法律、税制都处于一种软弱混乱的状态。这使得许多人钻政策和法律的空子,通过走私、诈骗、毒品交易、盗版和生产假冒伪劣产品获取高额非法利润。这种现象今天依然存在。在高额利润的诱惑下,总有人不惜任何代价去冒险。但如今,中国政府正在加大打击力度,逐步完善制度建设。通过这种方式实现致富的机会不是那么容易的。

早期的新富大多没有良好的教育背景,属于文化资本较差的群体。由于自身和社会的各种综合因素,他们的财富来源和社会地位基本不被社会认可。从韦伯的社会分层三位一体理论考虑,新富阶层的财富、权利和声望是脱节的。在中国,人们和学者普遍认为“新富”阶层不能被称为中产阶级。他们认为这些人的财富基础大多不是来自正当渠道,可能因为制度和法律的完善而失去中产阶级的地位和财富。新富阶层的后两类可以说属于这种情况。第一个群体类似于19世纪西方国家的老中产阶级由小店主、小商人、小企业主组成的情况。只是中国20多年的高速发展把社会发展的各种形式和阶段都集中和浓缩在这个特定的发展时期,制度建设远远落后于社会发展进程的需要,从而使资本原始积累的非法性和灰色特征更加明显。

所以,人们的心理部分是基于新富阶层中部分群体财富积累过程的不合理;另一方面,中国几千年的财富积累,大多是在特权和奸诈的基础上,在财富均等化时期对‘财富’的不断打压下形成的。使人们普遍对致富之道有了固定的认知。

2.中产阶级的形成(1993之后)

从1993开始,中国的中产阶级真正形成并迅速发展。因为中国中产阶级的发展与* * *产党的政策息息相关,只能在市场经济的体制下成长。中国* * *产党14代表大会确立的社会经济发展框架,是中国全面进入市场经济的重要标志。可以说客观上为中国中产阶级的壮大扫清了道路。

创建背景

1989-1991年,在政治环境、政策等一系列因素的影响下,中国经济包括个体私营经济进入低谷。

65438年至0992年,邓小平南巡,提出“发展是硬道理”的思想。同年5438年6月+10月,* * *生产党第14次代表大会全面确立了市场经济的框架,将我国的所有制形式由公有制为主体的单一形式修改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混合形式。私有财产权在政治上得到承认。中国社会经济发展进入第二轮高潮。

1993之后,我国加大了引进外资企业和技术的力度,大量跨国公司和国际资本进入。就业群体中在外资企业任职的‘白领’员工数量迅速增加。

在政策的鼓励下,一大批拥有技术资源、管理资源和社会资源的高学历人才纷纷下海经商,而大量国有、集体企业在拍卖、租赁过程中转制为民营企业。个体-私营企业主的构成不再是一个边缘化的群体,群体形象和素质都在不断提高。中国私营企业主总数从1989年的21000人增加到2000年的395万人。

中央多次大幅提高政府公务员和国有企事业单位(包括科研院所和高校)人员的工资收入,使这一阶层具备了进入中等收入阶层的条件。

在产业结构调整的大背景下,服务业比重越来越大,消费服务提升,新兴产业和新型专业人才规模不断扩大。

组成和特征

细分目前中国的中产阶级,基本可以分为五种类型:

一类是白领阶层。包括经理;外资企业白领员工;国有及其他形式企业的中低层管理人员;特殊垄断行业(金融、保险、电信等)的中下层管理人员和员工。).

二是中小企业的商业精英(企业家)。是一个经济资本比较雄厚的群体。包括中小型私营企业家;国有和合资企业的承包商。

第三,一定级别的政府官员(政治精英),/ca & g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