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区块链需要解决四大核心问题:交通银行投资银行中心总裁陈伟访谈。
陈伟指出,资产证券化业务的本质是用资产信用代替主体信用,而借助区块链科技,技术互信可以代替机构互信,这使得区块链科技满足了资产证券化业务场景的需求。基于此,交通银行推出了国内首个区块链资产证券化平台——“链融”。陈伟还表示,区块链科技还将在促进长三角一体化和上海建设国际资产管理中心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效率+信任”的问题需要解决
《第一财经日报》:虽然很多银行对区块链进行了探索和研究,但最终落地的项目很少。你认为区块链技术难以落地的原因是什么?
陈巍:由于区块链主要采用联盟链技术,银行在探索区块链技术在具体业务中的应用时,主要面临以下四个问题:
首先是安全。商业银行是整个金融体系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参与者,对可靠性和安全性的要求特别高。在新技术的应用中,安全要求是最重要的,必须满足。由于区块链技术的应用仍处于探索阶段,这可能会影响区块链技术在具体业务中的应用。
第二是效率。在去中心化的设置下,所有节点到达* * *知识和处理数据都需要大量的时间,目前很难有效兼顾业务效率。银行的一些传统业务场景,如支付、转账、汇款等,对时间效率和数据存储的要求较高,因此区块链技术与这些业务场景的结合仍有一定难度。
第三是跨机构知识。联盟链需要联盟各方的一致同意,这和促进链的形成和扩展是一样的。然而,在实际的业务推广过程中,不同的组织对区块链的理解和对联盟链的需求各不相同,这就给协调和推广带来了困难。
第四是经济成本。区块链的应用对银行的技术开发能力要求很高,同时也需要大量的软硬件资源。比如联盟链需要部署节点,形成* * *识别算法等一系列服务;银行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和财力进行发展。这些投入可能不会在短期内直接产生可见的经济利润,成本和收益之间会出现跨期错配。任何金融机构,无论上市与否,都会面临当期考核的问题,使得当期成本和收益的滞后性存在一定的矛盾。
当然,尽管有这四大矛盾,很多银行都是在摸着石头过河,不断摸索。可以说,在这方面,交通银行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在区块链技术的应用上,尤其是在资产证券化领域,走在了行业前列。
陈伟:效率是时间问题,信任是安全问题。
关于效率问题,结合交行的探索和实践,可以通过以下三种方式解决:一是通过链条上智能合约的自动化,提高业务流程的效率;第二,研究高性能公链技术,满足并发事务下的计算和存储能力;第三,借助云计算,可以利用云的存储能力提高效率,降低经济成本。
解决信任问题的方法主要有三种:一是参与者上线前必须签订协议,避免业务开展过程中因达不到* * *知识而导致效率降低、难以落地的情况;其次,采用数字签名和非对称加密技术,在上传数据前对数据进行加密,保证只有授权方才能看到数据,实现数据权限的控制;第三,区块链技术使用分布式账本,实现数据不可篡改,同时可追溯,保证链上所有参与者对数据保持高度信任。
推进长三角资产资金“同城化”
《第一财经日报》:交通银行在探索区块链场景方面有什么特点和亮点?
陈伟:目前市场上有很多关于区块链使用场景的讨论。就区块链授权融资而言,资产证券化业务是最合适的方案之一。基于在资产证券化市场的实践探索和先发优势,交通银行自2016开始尝试探索区块链在资产证券化业务场景中的应用,并于2018正式发布国内首个区块链资产证券化平台——“链融”。平台获得了两项技术专利――基于智能合约的跨机构流程解决方案和基于智能合约的Fabric区块链管理方案,获得了2018上海金融创新成就奖和《中国银行家》十大区块链应用创新奖。
资产证券化业务参与机构多,发行周期长。同时,交易结构复杂。如何使业务更有效率需要解决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区块链技术具有去中心化、透明、* *享受、不可篡改四大特性,这意味着区块链技术可以与资产证券化完美结合。
从业务本身来说,资产证券化业务的本质是以资产信用代替主信用;同时,借助区块链技术,技术互信可以替代机构互信,这使得区块链技术与资产证券化业务完美契合。区块链技术可以实现系统中所有数据信息的公开、透明、不可篡改、不可伪造,无需第三方背书,还可以追溯信息。
《第一财经日报》:在实践中,区块链科技如何赋能资产证券化业务?
陈伟:在“链融”平台上,借助区块链技术,通过数字指纹将基础资产和最佳调整后的报表永久存储在链中,借助区块链的透明、* * * *享受、不可篡改等特性,解决资产证券化业务众多参与方之间的互信问题,实现信用穿透;通过一些算法,实现了链上文件的加密保护,有效缓解了信息泄露的风险。
同时,区块链技术的应用也降低了一些维护成本和系统运行的压力。自亚洲首个信贷资产证券化项目“交银2018一期个人住房抵押贷款资产支持证券”发行以来,截至目前,交行通过该平台已发行项目规模约7800亿元。我们也一直致力于推动更多优质的发起机构、专业投资者和资产证券化生态系统的其他用户,如国电电力。
“链融”是“金融创新联合实验室”的孵化成果,是交通银行前中后台联动的产物。前期研发,业务部门以市场敏感度牵头整个项目,中后台部门配合。区块链技术应用后,我们不断与时俱进,迭代升级系统。
除了交行为R&D内部协作,交行还率先建立了资产证券化业务生态圈——“陆家嘴资产证券化联盟”。* *通过与同行的合作,培育和发展生态系统体系,这也是交行社会责任和实现社会价值的体现。
《第一财经日报》:除了为银行具体业务赋能,区块链科技还能为银行参与“长三角一体化”、服务上海建设国际资产管理中心提供哪些帮助?
陈伟:区块链技术在资产证券化业务场景中的应用,实际上缩短了资产持有人和基金持有人之间的信息距离,也打破了行政区划的界限。在区块链科技的帮助下,“链混”平台的所有参与者都达成了对资产和价格的理解。比如上海的资产可以匹配从江苏接收的资金,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长三角地区资产和资金的“同城化”。
同时,区块链科技也可以帮助上海建设国际资产管理中心。建设国际资产管理中心,就是要吸引大量的海外基金或基金管理机构来上海。只有提供丰富的优质资产可供选择,海外基金或机构才能不被落下。资产证券化业务在国际市场上已经比较成熟,规模也很大。相比之下,资产证券化业务在中国仍处于发展阶段。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程度的不断提高,未来会有越来越多的外资进入中国投资一些国内优质资产,“链融”平台将扮演更重要的角色。
总的来说,区块链科技与上海的长三角一体化建设、自贸区建设、全球金融科技中心、资产管理中心密切相关,也将为服务国家战略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来源:中国商业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