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河经济带一体化发展

长期以来,沿淮各省缺乏协调,各自为政,人为分割了淮河经济带的内部关系。要打通上中下游交通网络,规划建设沿淮铁路,形成新的“陇海线”。修建沿淮高速公路,形成沿淮四小时商圈。利用上下游的地形差异,发展管道运输,向东输送液体,向西输送气体。完善公交、轨道、水运、空运、管输无缝衔接的集疏运体系,重点把信阳、蚌埠、淮南、淮安、滨海打造成物流集散地。

其中,发展优势特色产业,把淮河流域打造成为中国经济第四增长极,应该是核心内容。

建设绿色食品基地。淮河流域商品粮占全国的25%,有进一步提高的潜力。通过土地改良和改造流域中低产田,可建设2000多万亩稳产高产田,建成国家粮食生产核心区。利用当地土地资源和水面发展蔬菜、水果、畜禽养殖、水产养殖和农产品加工业,可以建设我国重要的绿色食品基地。

建设现代能源和原材料基地。淮河流域煤炭资源丰富,对保障华东、华南地区能源供应具有重要意义。要加强清洁利用,提高利用效率。要发展新能源,建设绿色能源示范区,实现平面能源向立体能源、传统能源向现代能源的转变。要利用煤炭、天然碱、卤水等丰富的矿产,发展绿色新型煤炭盐碱化工,打造中国第一个非石油烯烃产业集群。

发展先进制造业。要通过承接产业转移,提高技术水平、科技含量和整体竞争力。盐城汽车产业已初具规模,应鼓励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的汽车产业研发,形成汽车零部件配套和服务体系。蚌埠是全流域高校和科研机构最集中的城市,应该成为人才培养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基地。淮安钢管、淮南新阳电子信息、颍上纺织、淮滨造船、霍邱钢铁等。都有一定基础,要积极扶持,加快升级,形成有竞争力的产业集群。

打造黄金旅游线路。绿化沿淮大堤。通过铁路、公路、水路等交通方式,将固始、寿县、凤阳、淮安等沿海历史文化名城与全国各地连接起来,形成一条自然风光、人文历史、水陆并进的千里黄金旅游线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