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读?为什么国外的生活好?

回顾改革开放的短短几十年,中国人民的总体财富大幅增加,生活质量显著提高。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在假期出国旅游。据中国国家旅游局统计,2013年中国出境旅游总人数达9819万人次。预计2014年出境旅游人数同比增长18%,达到65438+16万人次。如果不早点预定假期行程,只能买全价国际机票。

很多在西方发达国家旅游的游客都会忍不住把一切都和国内比较,大多数人得出的结论都是国外好。其实无论环境、设施、人文等各方面都离不开一个主题:财富。马克思说,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西方什么时候开始占据庞大的世界财富,东方开始衰落?未来会怎样?

世界上的财富约为195万亿美元,其中大部分是在1800年后创造的。目前,西方社会的财富(欧洲、美洲、澳大利亚等。)占世界总财富的66%,而西方人口只占世界总人口的19%。少数国家拥有世界大部分财富的结果是什么?根据安格斯·麦迪逊写的《世界经济千年统计》,1800之后,美国人均GDP迅速超过中国,直到1950的20倍左右。

当时的经济学家指出,西方列强通过殖民大量积累财富是经济快速发展的动力。1913年,包括美国在内的西方帝国统治着全球58%的土地、57%的人口和74%的财富。然而,将财富的分配归因于殖民统治只是表面现象。为什么当时的西方那么强大?为什么亚洲和非洲不能入侵西帝国的海岸线?为什么西方社会可以把大国的通商口岸变成殖民地?难道都是因为腐败衰败吗?只要人还有私欲,腐败和衰败在任何社会都不鲜见。

哈佛大学教授尼尔·弗格森(Niall ferguson)的结论是,65438年至0500年世界财富加速流入西方主要是社会差距造成的,最重要的差距是竞争意识。从1500开始,在这么小的土地上有这么多的欧洲组织和主权国家,欧洲的顶尖人才可以为不同的组织工作,相互竞争,同时进步。

反观当时的中国,全球1/5的人口几乎只有一条路可走,扼杀了很多人才在其他领域的才华。换句话说,很多领域没有好的实验场地,人才匮乏,比如重要的科学和产业。

说到产业,就不得不提知识产权保护和以消费者为导向的社会。只有各种需求得到满足,消费才会开始带动经济增长和技术创新,这在当时多为工业技术创新。《天工开物》这种书很少。作者宋·应星不仅没有获得此书的版税,反而因其死亡而在清朝被扣上“反清”的帽子。在那个没有知识产权保护的官僚社会,有多少人愿意投身于科学创新?

可喜的是,从1970年代开始,东方社会的财富开始急剧增加,从亚洲四小龙的成功,到中国崛起后的世界第一大经济体。从65438到0950,美国人均GDP是中国的20倍左右,现在差距回到了65438到0500的5倍,回到了东西方财富分化的初始点。

之后的财富分化之路将是东方赶超西方,就像有人说的,以中国为首的东方社会会称霸世界吗?我觉得不太可能。中国缩小了与西方在竞争方面的差距。电子商务和互联网创业的兴起,向大家证明了成功的方法有很多。90后创业观念上升,高考、公务员考试不再是成功的标准。随着假期出国的人越来越多,华侨回国做贡献,人们认为科举只有一条路可走的观念会越来越弱。

改革开放以来,“民营化”的概念有了不可估量的飞跃。知识产权保护取得进展,司法体系和政府机制在反腐大潮中不断完善,但与西方社会相比仍有一定差距。东方人除了勤劳,还有足够的优势。事实上,东方社会对西方社会财富的接近是一种经济趋同。换句话说,我们的经济正在追赶西方经济,而不是超越它。

更重要的是,经济数据不是唯一的。无论你去当时提倡“脱亚入欧”的日本还是欧美,相信很多人都会赞叹,中国还有很多地方做得不够。也许最可悲的是那里的生活环境和人的素质,但实际上,生活环境是由高素质的公民维持的。

因此,精神文明建设是东方社会留住财富的关键点,可以让财富发挥实际作用,让人们感受到一个经济大国应有的生活水平。国民素质、对雇主的职业道德、企业的社会责任、官员的清廉都在这个范围内。我们的财富需要传承和发酵,不需要先有金钱价值驱动的敛财行为。

请大家想一想,无论是炒房,还是在二级市场炒股获利,甚至是骗钱,都是从人民的一个口袋里拿钱,放到另一个口袋里,不创造社会财富,不为社会做贡献。我们所做的改变阻止了世界财富的大分流,但国民素质却没有提高,就像家里握着几亿现金一样。经济有什么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