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一正-创业史

如果把“机遇”比作一个人成功的机会,那么“必然”就是对他的成功至关重要的知识积累。因为,自古以来,机会总是青睐有准备的人。

回忆起自己的经历,徐一正提到最多的两个字是“偶然”。“其实我根本就没想过自己创业。当时因为自己的兴趣走上了这条路。”正是因为他的兴趣,才成就了今天的他,因为在别人眼里,徐一正是那种善于抓住机遇,善于积累的人。

出身贫寒的徐一正,从小就懂得珍惜来之不易的机会。“只有不断学习知识,才能找到自己在未来社会的定位。”那个时候,正是互联网时代兴起的时候。一个偶然的机会,他接触到了互联网。或许是“一见钟情”,他对互联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为了提高自己的理论知识,他开始学习计算机知识。于是,学校图书馆的计算机书籍成了他获取知识的途径。“为了学习计算机知识,我甚至到了痴迷的地步。那时候,每当我看到一本关于计算机的书,甚至是笔记,我都会拿起来仔细看。但我没有放弃学习其他课程。”

求知欲促使他不断学习,他的计算机理论也上了一个台阶。“之所以是理论,是因为当时没有条件去实践。”

高中毕业后,他进入了自己理想的大学,自然选择了计算机专业。进入大学后,他能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于是两点一线的学校图书馆和机房之间就有了徐一正。因为他迫切需要的是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深化理论知识。

“为了避免学校课表带来的麻烦,我决定靠打工给自己买一台电脑。”假期的学习和努力,在大二的最后一个学期,他实现了自己的梦想,拥有了自己的电脑。而正是这台电脑成为了他事业的起点。当然,这是后话。

也是为了方便学习,他搬到了宿舍朋友租的房子里。在这里他可以上网,不受时间限制。这成了他的工作室,在这里他完成了他的第一笔生意。“这要归功于我用一些空闲空间做的主页。一家东北企业通过我的主页找到我,让我按照他们的要求设计一个企业网站。为了锻炼自己,没谈价钱就答应了。”

经过一个通宵的设计制作,徐艺正把整个网站交给了老板。“或许是我真心打动了老板,我自然赚到了‘第一桶金’——400元。这是我接触互联网以来第一次赚钱。”徐艺政的眼里露出了幸福的神色,仿佛回到了那个时代。但徐一正深邃的眼神让记者感觉到他对商机的热衷。正是这第一桶金,他找到了自己的盈利模式。

从此,徐艺政一发不可收拾。

利用论坛和其他免费空间,徐一正开始了自己的广告。而正是这些广告的宣传和他的低价,使得各公司的订单如雪片般飞来。有南京熊猫集团、湖州电力设计院等多家企事业单位。而且他还拥有30万资产。那时候他才大三,时间只有2001年。和一些企业的发展模式一样,许以正在初步成功后并不满足于现状,而是通过不断的发展实现企业的扩张和再生产,这是商人敢于冒险的天性。

无论年龄还是时间,徐艺政的财产都不少。然而,他对此并不高兴,反而陷入了深深的苦恼之中。“因为当时没想到会有这么大的需求,我是租代理空间的服务商。客户资源多了之后,服务器的稳定性和维护都有问题。这让我很苦恼。”

“我决定试一试,不然不成功我就去死。”利用他服务过的客户和自己的优势,成立了自己的公司——南京王闯科技有限公司,对外服务的品牌是中国数据网,位于南京钟山电子城。徐以正以公司的名义,摆脱了三级航天局利润的压制,直接租用了南京电信的服务器。此后,他还拥有了自己的公司网站,公司员工也从早期的几个人变成了20多个。

“回想起当时的决定,我现在还有点后怕。但如果不改变,还是像以前那么小,就很难有大的进步。”徐一正很认真的说,“我们自己注册公司的成本大大增加了,那时候正是互联网逐渐没落的时期。如果这一步走不好,我就得回到过去。”徐一正认真的表情让记者感受到了他未来的胜算。

最后一站,徐仪征迎来了企业的快速发展。通过直接租用南京电信的服务器,徐以正摆脱了中介代理的利润分成;虽然租房成本上升了,但更有利于他掌控公司业务的能力。“有了自己的服务器,我不仅不受控制,而且对公司服务的稳定性和业务增长有了更大的空间,这样我们才能为客户提供更好的服务,这在网络行业至关重要。另外,搬迁也不断提升了公司形象,增加了公司对外谈判实力,是原来租的小房子无法比拟的。”

良好的企业形象和更好的服务,徐艺正无疑为公司的发展增添了两个助推器,而徐艺正也将公司的服务拓展到了域名注册、虚拟主机、服务器租赁和托管、网站推广、网站建设等各个领域。从规模经济的角度来看,这无疑是降低成本的重大举措。

另外,徐一正是有远见的。公司成立第一天,他就把自己剩下的20万花在了网络广告上。一方面宣传企业形象,一方面促进自身业务推广。于是,公司进入了发展的性别循环,公司传播,服务质量的提升,口碑效应,徐艺正的公司焕发了第二春。徐一正,而这一年(2002年)他刚刚大学毕业。当其他同学还在为找工作发愁的时候,徐一正已经在思考自己公司的发展了。毕业后,徐一正又开始了自己的冒险。之所以要冒险,是因为互联网行业正在经历一场大洗礼。

就在徐一正准备大打出手的时候,互联网大潮开始减退,互联网出现了寒冬。就在其他公司因为行业形势都在削减成本的时候,徐一正做了一个让其他员工难以想象的决定——再次搬家公司地址。办公室搬迁后,这次搬迁带来了公司成本的大幅增加。“搬迁后,公司的成本确实上升了。因为他逆势把公司规模扩大到50多人,而且办公场地的成本更大。”

徐以正反其道而行之,因为在他看来,“只有夕阳企业,没有夕阳产业”。正所谓乱后必纠,而这或许正是徐一正看中的。“企业只有不断加强自身企业能力的提升,才能在行业下滑的时候获得更大的发展。”

于是,徐一正加强了公司内部的培养。一方面,他加强了公司服务质量的建设,不断开发新客户。他利用公司网站试用免费空间吸引用户注册。利用注册信息将一些企业的信息收集到一个数据库中,然后通过数据库中的信息分析这些潜在客户的联系方式,并派人与他们进行一对一的沟通,根据他们的需求推出个性化服务。“不断与客户进行一对一的沟通,不仅使公司更好地了解他们的需求,了解市场动态,更重要的是,在信息过剩的时代,我们减少了沟通的噪音干扰。”

另一方面,实现与老客户的双赢。业内有说法,发展一个新客户的成本是维护一个老客户的5倍。徐以正深知其中道理,不断维护与老客户的关系。对此,徐以正表示,“商场最重要的是与顾客实现共赢,所以我们在业务上不断发展代理商。当一些老客户在公司消费达到一定金额,就可以成为中国数据相应级别的代理商。代理各种产品和服务,包括我们的域名和虚拟主机,可以根据代理级别享受相应的折扣。”

就这样,许仪用他长远的眼光和独特的战略征服了公司的员工。当竞争对手还在对徐一正的反常行为不屑一顾的时候,中国数据已经摆脱了行业衰退的阴影,成为华东地区的行业第一品牌。当一些企业发展到一定程度,难以突破,很多企业选择留在原有市场,真正实现市场突破需要的是勇气。

徐一正就是这样。

当公司摆脱了行业不景气,进一步发展,徐艺正自然拥有了几千万的资产。但徐一正并不满足于现在的收入。他想做的是把中国数据打造成为中国综合网络服务第一品牌。

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2004年6月,165438+10月,徐以正成立了上海分公司,并与上海电信建立了合作关系,将触角伸向了上海。此外,徐以正再次将中国数据南京公司的地址搬至谷阳世纪大厦。此时,他已经不再只是出租,而是完全拥有整个15号楼。

虽然,徐一正偶尔会站在自己的办公室里,对着窗户,实地感受南京的生活。但是,他并没有因此而自大。相反,为了给客户提供更好的服务,他依然保持着创业的风格。为了维护公司的凝聚力,他在公司内部与员工是上下级关系,在公司外部是朋友关系;为了发展事业,他还经常和员工通宵达旦地工作;因为在他眼里,他一直处于创业期,但现在的情况比以前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