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中国的生物产业重点是什么?

经过近20年的发展,我国生物技术产业取得了快速发展,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整体水平在发展中国家一直处于领先地位。目前,生物技术已广泛应用于我国农业、医药、环保、轻化工等重要领域,在改善人类健康、提高农业、畜牧业和工业的产量和质量、改善环境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2000年,中国生物技术产业产值已达200多亿元,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地建立了20多个生物技术园区。目前,涉及现代生物技术的企业约500家,从业人员超过5万人,其中涉及医药生物技术的企业超过300家,涉及农业生物技术的企业超过200家。

一,中国生物技术产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中国在生物技术领域取得了显著进展,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生产的快速发展和涉及领域的不断扩大。我国生物技术起源于上世纪80年代,基因工程制药产业发展迅速。1996年基因工程药物和疫苗销售额达到2.2亿元,1998年增长到7.2亿元,2000年达到22.8亿元,年均增长79.42%,其中干扰素占比最高,其次是乙肝疫苗和白细胞介素。

二是生物技术研发取得重要成果。为了加快生物技术产业的发展,中国一直将生物技术列为国家重大科技计划。政府大幅增加研发投入,同时鼓励国家加大科技投入,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获得了一批具有知识产权的新基因,新型表达系统、生物工程和药物进入创制阶段,建立了一系列关键平台技术。动植物转基因技术成熟,具备大规模基因测序和生物基因研究的条件。杂交水稻大面积推广,抗基因棉花、番茄进入商业化开发。数十种基因药物已经进入实用阶段。

第三,中国在生物技术研发方面有良好的基础。目前从事生物技术研发的技术人员有2万人,每年有4500名大学生和研究生毕业。许多优秀的毕业生出国深造。在生物技术研发方面,形成了初具规模、具有一定竞争力的研究团队。进入生物技术,加大科研深度和其他技术的渗透,将形成新的交叉学科和边缘学科,促进其发展,使我国科技水平有质的飞跃。

第四,生物技术企业不断发展壮大,因为生物技术前景广阔,发展潜力巨大。从事生物技术产品开发的企业在中国如雨后春笋般涌现。2000年生物技术公司超过200家,同时直接或间接从事生物技术产业的上市公司超过60家,出现了深圳科信、天津TEDA等生物技术龙头企业。

二、国际发展现状和趋势

目前我国生物技术产业集中度低,没有形成一定规模的企业产业。2000年产值200多亿,与美国2000年生物技术产业产值相差甚远。

全球生物技术产业的发展呈现以下特点:

一批影响未来的重大技术的出现,如人类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干细胞技术和组织工程、生物信息学、转基因技术、克隆技术、生物芯片/蛋白质芯片/组织芯片、基因治疗和细胞治疗、反义核酸技术、单克隆抗体技术等,对现代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产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生物技术产业的格局已经从治疗疾病转变为治疗疾病,保护健康,提高生活质量。

跨国公司的平均研发费用;d投入与销售收入之比已超过65,438+00%,创新重磅产品不断涌现。2000年,美国最大的生物技术公司销售收入为24亿美元,净利润达到6亿多美元。

并购越来越激烈,大企业越来越大。协同竞争已成为当今生物技术产业的主流。自1998以来,世界生物制药行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全球市场前五名中有四席是重组的结果,前20名的市场集中度高达67.8%。

小企业正在走向专业化,尤其是在生物制药行业。如安进、基因泰克、赛莱拉、Isis等成为基因工程药物、大规模基因组测序和生物信息学、反义核酸药物等领域的典范。

三。中国生物技术产业存在的问题

与国际生物技术产业发展相比,我国生物技术产业与国际水平的差距是明显的。具体表现如下:

1.自主知识产权太少,竞争力有限。

在美国,生物技术高科技企业创立时,在第一次和第二次融资时(即种子资本期和风险投资期),一般是技术投资者控制50%以上的股份,而资本投资者是少数股东,这在北美很常见。随着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和企业融资的不断增加,企业家(技术所有者)逐渐失去了绝对的控制权,但企业本身是一个完整的现代企业机制。目前,我国在这一问题上仍存在缺陷,直接表现为无形资产在股权结构中均低于35%。

目前,我国在生物技术产业和产业发展所需的重要仪器、设备、试剂等配套技术和设备方面非常落后,主要依靠国外进口。生物技术产业的配套技术和设备有两个特点。一是它涉及多学科、多技术领域的交叉;第二,绝大多数生产和经营专用仪器设备的公司都拥有国际市场,只有占领国际市场,才能在国际竞争中生存和发展。目前中国还不具备自主研发生产和占领国际市场的能力。

2.投入严重不足,研发能力非常有限。

生物技术产业是高投入、高风险、高回报的资本密集型产业。因此,资金短缺是首先要解决的问题。目前在中国,不还贷的现象很多。缺乏完整的信用体系已经成为阻碍我国产业发展的一个严重问题。如何建立和完善信誉体系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国家在加大生产技术投入的同时,也要充分利用银行贷款和有待完善的风险资本市场,寻找各种资金渠道。政府应制定优惠政策,鼓励企业参与生物技术的研发。

目前我国企业资本融资渠道只有企业家出资;上市公司和私营企业投资;政府风险资本;科技部中小企业担保基金;五类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其中,上市公司和民营企业的投资,正是由于对上述无形资产的不了解和不认可,往往导致他们依赖其提供的有形资本持有所投资企业的股份,严重打击了企业家的积极性。在世界上生物技术最发达的北美,中小企业融资的渠道很多。他们可以利用企业家的个人出资、私募股权基金、政府中小企业担保基金(由银行管理,政府担保比例从75%到90%不等)、产业研究基金(经批准的拨款,如美国国家研究院和加拿大工业与技术部)、风险投资、银行贷款、企业并购(兼并与收购)。

3.无序竞争严重导致整体优势缺失。

我国目前没有一个全国性的负责生物技术产业研究、开发和产业化的组织管理机构,缺乏整体战略部署。目前,各类国家科研计划虽然不同程度地重视基础创新研究,但在具体实施和运行过程中,往往倾向于选择短期内能够产生效益的研究项目,导致创新来源缺乏。更严重的是,各规划之间缺乏必要的沟通协调,各部门、各地方各自为政、各自为政,导致科研力量分散、缺乏合力,造成低水平重复。

4.工业化人才缺乏,R&D与工业化脱节。

生物技术产业的发展也离不开人才。由于R&D人员培养周期长,大量优秀科研人员滞留国外,国内缺乏优秀人才,尤其是技术和操作人才。此外,我国现有的生物技术人才以理论研究为主,产业化人才相对缺乏。在我国生物技术产业发展中,经常出现实验室的科研成果难以产业化,或者产业化成本高,没有经济价值的情况。

5.产业发展整体环境不好。

生物技术产业的发展离不开整体环境的改善,虽然我国部分地区制定了相关政策,形成了一定的有利于生物技术产业发展的环境。但总体上仍有待完善,迫切需要建立有效的促进科研成果产业化的机制,特别是建立与国家投入相匹配的风险投资机制。

四、中国生物技术产业快速发展的对策

1.健全和完善管理制度,建立行业组织和管理机构。

发展中国生物技术产业,需要结合中国的具体国情,同时运用政府和市场资源配置的调节手段,盘活中国的技术、设备设施、人才等存量。,从而有效整合各方面的优势;必须同时调动国家、地方、企业和科技人员的内在动力和凝聚力;必须下决心解决长期存在的部门和地方分割、低水平重复的问题。

因此,建议国家适时成立全国性的组织管理机构,对全国生物技术产业和产业发展进行统筹规划、协调和指导,做到统筹协调,避免多头指挥、多头政府,实现决策、协调和执行体系的统一、简洁和高效。

2.调整战略布局,形成产业集群。

国外生物技术产业发展的经验表明,在一些地理、交通、信息和政策环境较好的地区,容易形成生物技术产业研发和产业的“聚集区”。

根据我国生物技术产业和产业发展现状,结合现有的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可选择技术力量相对较强、投资环境较好、具备一定生物技术产业基础的上海、北京、沈阳等地作为生物技术产业化基地,并可给予较为优惠的财税支持政策。有选择地集中发展3-5个生物技术产业集群,发挥生物技术产业发展的集聚效应,尽快形成较大的生物技术产业规模。

3.加大政府投入,建立国家生物技术产业重大项目孵化器。

我国科技成果转化难度大、转化率低,制约了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影响了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的作用,已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由于其综合性和多学科的特点,生物技术产业的转型更为特殊。在目前中国资本市场还不完善的条件下,孵化器的作用显得尤为重要。

孵化器的作用是与研发机构建立广泛联系,并有效引导企业介入,紧密结合生物技术产业上下游,将单项技术的突破尽快有效孵化为成熟的配套技术和工艺,并向产业转移和辐射技术,从而加速具有商业前景的技术和产品尽快实现商业化和产业化。因此,应在现有工作的基础上,结合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独特性的重大项目和重大产业项目的实施,建立若干个生物技术产业国家重大项目孵化器。

4.大力发展生物技术产业中介组织,协调生物技术企业发展进程。

国外的成功经验表明,中介组织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中介组织是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应大力发展从事信息咨询、技术评估(包括生物安全评估)、专利代理(特别是国外专利)、生物技术产业投融资的中介机构。

我们认为应该尽快成立生物技术行业协会。生物技术行业协会的成立有利于信息沟通与合作,有利于规范市场和公平竞争,避免不必要的重复,逐步形成社会化发展的格局。协会主要由企业法人和高级管理人员组成,并吸引高校和研究机构的技术、管理和营销专家参与。政府主管部门可以通过协会组织协调整体工作。积极引导和支持有条件的科研机构和企业建立研发机构,提高信息收集、技术引进、智力引进、人才培养、国际合作交流乃至产品出口的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