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西福建主题项目!设计和设计的项目有哪些?
海西区的概念最早是由时任福建省省长、现任福建省委书记卢展工在2004年初的福建省人代会上提出的。国务院出台意见支持福建建设海西经济区。“福建处于两岸关系的前沿,我们很高兴中央政府给予福建一些扶持政策,希望把福建建设成为适合台商工作、生活、接受教育的特区。”。
海西区东与台湾省一水之隔,北接长江三角洲,南接珠江三角洲。它是中国沿海经济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国区域经济发展布局中占有重要地位。福建省在海西区占据主导地位,对台交流具有独特优势。
会议表示,在两岸关系出现重大积极变化的新形势下,要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进一步发挥福建比较优势,优先实施先行先试政策,加快海西区建设,促进福建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国务院支持福建省加快海西区建设,要求做好七方面工作:一是加强两岸产业合作和文化交流;二是加快现代基础设施建设;第三,高起点发展特色产业;四是推进省际区域合作;五是试点一些重大改革措施,继续发挥海西区对外开放的龙头作用;第六,加快发展社会事业;第七,加快生态文明建设。
海西区战略是福建省应对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新形势,谋求福建发展新跨越的重要举措。
5438年6月+2005年10月,在中央关于制定“十一五”规划的建议中,“支持海峡西岸和其他台商投资相对集中地区的经济发展”被写入“两岸关系”一节。2006年6月5438+10月,胡锦涛总书记视察福建,肯定了福建省的这一战略构想。
此后,海西建设得到了各部委的大力支持。国家发改委派团到福建调研海西问题;铁道部投资6543.8多亿元建设了文赋、福厦等多条大型铁路。交通部在福建启动了一批高速公路和港口建设项目。此外,* * *十几个部委和央企与福建签署了支持海峡西岸建设的协议和备忘录。
2006年,“支持海峡西岸经济发展”被列入“十一五”规划。2007年6月29日,福建省十届人大五次会议正式表决通过《福建省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纲要》。建设的总体目标包括:通过10至15的努力,将其建设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区域和服务祖国统一大业的前沿平台。时任福建师范大学校长、博士生导师李建平表示,海西区将成为继长三角、珠三角、渤海经济区之后,中国又一大经济区域和中国经济增长的新引擎。
看这个:/% D7 % D4 % BF % BC % d 1% A7 % D7 % D3/blog/item/eed 5 DC 20924183 de 3 bb 1 . html
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
对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几点看法
国发[2009]24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部署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支持和推动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促进该地区又好又快发展,现提出以下意见:
一是充分认识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战略意义,明确总体要求和发展目标。
(1)重大意义。海峡西岸经济区东与台湾省一水之隔,北接长江三角洲,南接珠江三角洲。它是中国沿海经济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国区域经济发展布局中占有重要地位。福建省在海峡西岸经济区中占据主导地位,因地缘相近、血缘相亲、文化相亲、商业相亲、法律相亲,在与台湾省交往中具有独特优势。近年来,福建省大力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综合实力不断增强,为进一步加快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当前,两岸关系发生了重大积极变化,为海峡西岸经济区加快发展、开展对台合作提供了重要机遇。支持福建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是进一步发挥福建比较优势、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迫切需要。是完善沿海地区经济布局,促进海峡西岸其他地区和台商投资相对集中地区发展的重要举措;也是加强两岸交流合作、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战略部署,具有重大的经济和政治意义。
(2)总体要求。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从维护中华民族核心利益和促进祖国统一的大局出发,牢牢把握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主题,努力推进两岸交流合作,促进两岸互利共赢;着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水平;注重统筹城乡和区域发展,提高经济社会发展的协调性;着力深化改革开放,增强发展的动力和活力;着力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努力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把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成为经济持续发展、文化更加繁荣、综合竞争力不断增强、人民安居乐业的和谐区域,为大局作出更大贡献。
(3)战略导向。
——两岸民间交流合作先行先试。充分发挥海峡西岸经济区的独特优势和工作基础,努力打造两岸交流合作的前沿平台,落实“先行先试”政策,加强海峡西岸经济区与台湾省域的全面对接,推动两岸交流合作向更大范围、更大规模、更高水平发展。
——服务周边地区,拓展全方位对外开放新渠道。从服务、引导和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出发,大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构建以铁路、高速公路、机场为主枢纽的海峡西岸现代综合交通网络,使之成为服务周边地区发展、扩大两岸交流合作的综合通道。
——东部沿海地区先进制造业的重要基地。立足现有制造业基础,加强两岸产业合作,积极对接台湾省制造业,大力发展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等产业,加快形成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和两岸产业合作基地。
——中国重要的自然和文化旅游中心。充分发挥海峡西岸经济区自然文化资源优势,增强武夷山、闽西南土楼、鼓浪屿等景点对海峡两岸游客的吸引力,拓展海峡两岸闽南文化、客家文化、妈祖文化的文化内涵,突出“海峡旅游”主题,使之成为国际知名的旅游目的地和特色鲜明的自然文化旅游中心。
(4)发展目标。
——到2012年,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率、降低消耗、保护环境的基础上,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接近或达到东部地区平均水平,努力实现科学发展先行,力争在部分领域走在全国前列;城乡居民收入大幅增加,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显著提升;地方财政收入大幅度增加;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继续下降;生态环境继续改善;服务两岸直接“三通”的主渠道基本形成并不断完善,两岸人民交流合作的前沿平台功能更加凸显。
——到2020年,率先建立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统筹协调能力显著提高,社会就业更加充分,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完善,人民生活更加富裕,社会更加和谐。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生态环境优美,可持续发展能力增强,生态文明建设走在全国前列,科学发展迈上新台阶,实现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闽台经济融合不断加强,促进了两岸发展新格局的形成。
第二,发挥在台湾的独特优势,努力打造两岸交流合作的前沿平台
(五)构建两岸经贸合作紧密区。按照同等优先、适当放宽的原则,以信息、石化、机械、船舶、冶金等产业为重点,增强台商投资区和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的载体作用,密切与台湾省相关行业协会和企业的联系,促进海峡两岸产业深度对接,形成以厦门湾、闽江口、湄洲湾为主体区域的产业对接集中区。充分发挥海峡两岸农业合作试验区和现代林业合作试验区的窗口、示范和辐射作用,推动农业资金、技术、良种、设备等生产要素对台引进和合作。推进对台离岸金融服务,拓展台湾省金融资本进入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渠道和形式,建立海峡两岸区域性金融服务中心,金融合作取得实质性进展。建立两岸旅游合作机制,推广双向旅游线路,培育“两岸旅游”品牌。加强与台湾省现代服务业合作,建设海峡西岸物流中心。实行更加开放的对台贸易政策,扩大对台贸易。完善涉台法律法规,依法保护台湾同胞合法权益,为台湾同胞投资经商和交流提供便利条件和优质服务。制定相关政策措施,鼓励和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赴台湾省投资,推动建立两岸产业优势互补的合作机制,促进两岸经济发展。
(六)建设两岸文化交流的重要基地。开展全方位、多层次的对台交流,促进文化交流和人员互动。加快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提升闽台边境博物馆传播功能。深入开展两岸文化对口互动活动,深化两岸科技、教育、卫生、体育合作。加强祖先文化和民间文化交流,进一步增强闽南文化、客家文化和妈祖文化的文化纽带,连接两岸同胞的感情。
(七)建设两岸直接交流综合枢纽。加快改善两岸直接“三通”的基础条件,提升对台开放合作的整体功能。规划建设对台交通通道,推进对台直航。进一步扩大口岸开放,加强口岸基础设施和大通关机制建设,实现福建电子口岸互联互通和信息共享。完善便捷有效的两岸人流物流交流管理机制,推动海峡西岸经济区与台湾省直接往来。增设货运直航口岸,推进空中直航,把这一地区建成两岸交流和直接“三通”的主渠道和平台。
第三,加快现代基础设施建设,强化发展保障
(八)加强综合交通网络和对外通道建设。按照促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和两岸直接“三通”的要求,大力推进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形成大陆至福建便捷的交通走廊。整合港口资源,形成以厦门港、福州港为主体、布局合理的东南沿海港口发展格局。集中力量加快海峡西岸经济区高速公路网建设,尽快打通省际间断头路,加强南北向深化扩建的高速公路建设,加快北京至福州高速公路建设,尽快形成高速公路网。将海峡西岸经济区铁路发展项目纳入国家中长期铁路网调整规划,加快建设文赋、福厦、厦深、夏龙、向莆铁路,规划建设京福、昆厦高速铁路、城际铁路和一批港口铁路支线,形成海峡西岸经济区与长三角、珠三角和中西部地区大能力、快速的铁路运输通道。完善厦门、福州机场两岸空中直航设施和条件,合理布局支线机场,开辟国内外新航线,形成以福州、厦门国际机场为主的干线和支线机场相结合的机场布局。
(9)加强沿海能源基础设施建设。充分利用优越的港口条件,积极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加强能源安全,优化能源结构。结合沿海煤炭运输港口建设,合理布局沿海大型燃煤电厂,适时推进超临界和超超临界火电厂建设。进一步做好核电站选址前期工作,加快宁德、福清核电项目建设。积极发展风电、潮汐等新能源。进一步完善电网建设,加强与华东电网的互联互通,加快与南方电网互联互通的前期工作。石油储备基地和煤炭中转基地的规划建设。加强台湾海峡油气资源的合作勘探和共同开发。结合lng接收站布局,加快燃气管网建设,逐步提高民用燃气覆盖率。
(十)加强城乡公共设施建设。改善城市间的道路交通条件,加强对外交通与内部道路的联系。改善城市路网结构,增加路网密度。推进福州、厦门、泉州城市轨道交通发展,提高城市道路标准。进一步完善城市道路桥梁、供水、供气、防洪、污水和垃圾处理等市政基础设施功能,提高人口承载能力。要努力改善农村交通、饮水安全、居住环境等条件。加强水源和供水工程建设,适时开工建设一批具有防洪、灌溉、供水等功能的综合水利工程。合理规划建设跨区域、跨流域水资源配置工程,确保城乡供水安全。切实解决沿海岛屿供水问题,适时推进向金门、马祖供水、供电和海底通信电缆建设。
第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促进产业结构升级
(十一)加强海峡西岸区域创新体系建设。采取更加有效的政策措施,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大力推进集成创新和再创新,努力打造各具特色的区域创新体系。完善多元化科技投入体系,建立各级财政科技投入稳定增长机制。整合科技资源,推进跨部门、跨区域科技合作。支持信息、医药、生物、新材料、新能源、海洋等领域的应用基础研究,加强高新技术和产业关键技术开发,打造一批有竞争力的企业和知名品牌。鼓励和支持台商投资高科技园区,吸引台湾省科研机构和科技人员创建创新平台。建设海峡西岸高新技术产业带,使之成为承接台湾省高新技术产业和技术转移的载体。加强国家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提高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
(12)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促进农业结构优化升级,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加强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化肥、新农药、新机器的推广应用。加强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稳步发展粮食生产,努力保持粮食自给。大力发展畜牧业、园艺业、林竹业、水产养殖业等优势产业,积极培育水产品、蔬菜、水果、食用菌、茶叶、花卉等特色农产品。大力发展品牌农业,支持培育一批农产品加工示范园区、示范企业和示范项目,扶持壮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加强闽台农业合作,推进农产品出口加工基地建设,扩大特色优势农产品出口。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土地产出率和资源利用率。加快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建立健全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十三)建设海峡西岸先进制造业基地。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产业发展水平。着力发展先进制造业,重点发展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石油化工等产业。加快发展集成电路设计和软件、光电子、消费电子、生物医药、精密仪器、环保、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着力应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建材、冶金、纺织、食品等传统优势产业。实施品牌驱动战略,支持重点骨干企业发展,培育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主业突出、竞争力强的大企业大集团。鼓励在中国大陆设立与台湾省产业相适应的零部件、原辅材料中心和台资企业。加快培育特色优势产业,着力培育产业集群,形成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
(十四)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积极承接台湾省现代服务业转移,依托中心城市、产业集聚区、货物集散地、交通枢纽和港口资源,建设福州、厦门、泉州等物流节点和一批现代物流中心。依托临港产业和台资企业集中地区,合作建设物流配送或专业配送中心。依托保税港区和保税物流园区,建设连接海峡两岸的现代物流中心。依托福州、厦门软件园,发展软件服务外包和动漫游戏产业,培育承接服务外包的专业企业,吸引台湾省内企业乃至世界跨国公司转移服务外包。积极发展信息服务业。大力吸引台湾省内企业在海峡西岸经济区设立地区总部、配套基地、采购中心、物流中心、运营中心和R&D中心。积极发展面向台湾省及海外的展览业。以滨海旅游、生态旅游、红色旅游、文化旅游为重点,进一步整合旅游资源,加强旅游景区和配套设施建设,办好各类旅游节,丰富旅游产品,开拓旅游市场,培育一批有特色、有影响、有效益的旅游产品。
(十五)建设现代海洋产业发展基地。充分利用海洋资源优势,加快发展临港工业、海洋渔业和海洋新兴产业。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把沿海港口作为大型装备制造项目布局的备选基地,合理布局发展临港产业。依托厦门湾和湄洲湾,建设以石化、船舶制造为主的临港产业集聚区,已成为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推广名特优新品种和生态养殖模式,建设生态海水养殖和海产品加工基地。加快渔港建设。加强海上航行和救助合作,推动建立海上救助合作机制,完善台湾省海峡防灾减灾体系。加强海洋科技中试基地和R&D平台建设,加快培育海洋药物、保健食品、海水综合利用等新兴产业,形成一批以港湾为依托、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临港经济密集区。
动词 (verb的缩写)协调区域发展,促进互动和融合。
(十六)推动形成科学合理的主体功能区。充分发挥发展基础好、环境资源承载能力强等有利条件,将具备条件的海峡西岸地区作为国家主体功能区重点发展区域,推进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进一步提高人口和经济集聚程度。贯彻山区保护为主、开发为辅的方针,最大限度地保护山川秀美的生态环境。要按照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做好主体功能区规划,科学划分主体功能区,完善区域发展政策,创新管理体制,加强陆海统筹,山海贯通,优化基础设施和产业布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相协调。
(十七)城乡协调发展。加强海峡西岸城市群发展的规划和协调,提高城市建设和管理水平,增强产业和人口承载能力,促进辐射发展,逐步形成以区域性中心城市为骨干、中小城镇为基础的城镇体系。统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乡规划、基础设施建设、就业、社会保障等发展,加快建立城乡基础设施发展机制、城乡公共服务均等供给体系、城乡社会保障体系,推进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社会保障向农村覆盖。各大中城市要切实履行市领县、市助县责任,加大城市人才、智力、资金对农村的支持力度,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现市领村统筹发展,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新格局。
(十八)促进欠发达地区发展。加快海峡西岸经济区革命老区、原中央苏区县、少数民族地区、海岛和库区等欠发达地区发展,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加大对这些地区教育、医疗、社会保障和基础设施的投入,不断改善生产生活条件,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立足资源优势和市场需求,大力支持特色产业发展,提高农产品和特色资源深加工水平,促进农村扶贫开发。加大劳动力就业技能培训,促进农村劳动力合理有序转移。进一步完善和落实沿海对口帮扶山区的工作机制。积极推动沿海地区包括台资企业在内的符合环保要求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向福建山区转移,促进这些地区加快发展。
(十九)推进省际区域合作。加强海峡西岸经济区与长三角、珠三角的经济联系与合作,促进优势互补、良性互动、协调发展,进一步完善沿海地区经济布局。发挥闽、浙、赣、闽、粤、赣等省际区域合作组织作用,加强福建与浙江温州、丽水、衢州,广东汕头、梅州、潮州、揭阳,江西上饶、鹰潭、抚州、赣州的合作,建立更加紧密的区域合作机制。加强重大项目建设协调,推进省际铁路、公路、港口等重大基础设施项目统筹规划、协调建设,畅通海峡西岸经济区港口与腹地通道。加强电子、机械、旅游、物流等产业对接,促进产业集群发展和合理布局,形成产业对接走廊。加强市场开发,建设区域性市场,促进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无障碍流动。统筹区域内对台交流合作的功能分工,增强海峡西岸经济区与台湾省的对接能力。
第六,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增强经济社会发展活力。
(20)增创体制机制新优势。进一步发挥厦门经济特区在体制机制创新方面的试验区作用。从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实际出发,着眼于建立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扩大两岸交流合作的需要,先行先试一些重大改革措施。继续深化农村综合改革,推进城乡统筹综合改革试验,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在严格土地用途管制的基础上,依法推进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深化金融改革创新,扩大金融改革试点,开展多种所有制金融企业和离岸金融业务改革试验,完善风险投资机制。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着力转变政府职能,提高行政效率。加强法制建设,大力推进依法行政,努力构建规范透明的法制环境。进一步改善民营经济发展环境,激发民营经济活力。大力推进外贸、口岸、社会管理等领域改革,探索建立有利于扩大两岸交流合作的新机制。
(二十一)积极、合理、有效利用外资。提高利用外资水平,更加注重引进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和智力资源。创新外商投资管理方式,简化审批程序。进一步优化外资结构,引导外资投向主导产业、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节能环保等领域。积极研究国家级开发区在海峡西岸经济区内的扩容、区位调整和升级,拓展开发区功能,提高土地利用率。加强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建设,积极推进各类海关特殊监管区域整合。支持在台商投资区和台资企业集中地区开展海关保税物流中心试点。规范招商引资行为,实行统一的土地和税收政策,营造公平开放的投资环境。
(二十二)加快转变外贸增长方式。进一步优化进出口结构,鼓励高附加值的高新技术产品、服务产品和农产品出口,大力支持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产品出口,严格限制高耗能、高污染和资源性产品出口。积极扩大对台进出口贸易。鼓励进口经济发展急需的先进技术、关键设备和重要资源。加快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引导加工贸易向产业链高端发展。鼓励优势企业参与境外资源开发,建立境外生产、营销和服务网络,促进商品和服务出口。积极推进保税加工和保税物流发展,大力发展国际中转、配送、采购、转口贸易和加工制造。
(二十三)深化与港澳侨胞的合作。充分利用内地与港澳更紧密经贸关系安排机制,进一步提升闽港澳经济合作的层次和水平。加强与港澳服务业合作,引进港澳资金、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吸引更多港澳金融机构在福建设立分支机构或投资,支持符合条件的福建企业赴港上市融资。利用香港的融资渠道和营销网络优势,积极开展联合招商,推动福建企业在香港设立营销中心和运营中心,扩大对港贸易和转口贸易。加强福建与港澳的物流合作,建立跨境物流网络。加强闽港澳旅游合作,推动旅游线路对接和延伸。发挥福建海外侨胞众多、爱国爱乡的优势,充分利用各种有效平台,积极引进侨智,大力吸引海外侨胞投资福建,引导更多海外侨胞支持和参与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
七、加快发展社会事业,促进社会和谐。
(二十四)大力推进人力资源建设。以人力资源能力建设为重点,着力培养学术技术带头人、科技领军人才和一线创新人才,抓紧培养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所需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为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加强人的能力素质建设,支持职业教育发展,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实用技能人才。调整高校学科设置,加快培养经济建设急需人才,建立适合两岸产业对接的人才培养结构,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和水平。进一步扩大两岸职业教育合作,支持两岸校际合作、职业培训、资格考试认证、职称评定、人才引进和人力资源开发。完善人才政策体系,鼓励台湾省科技、教育等领域人才到海峡西岸经济区创业,形成广纳贤才、广纳贤才的良好风尚。
(二十五)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和文化产业发展。大力推进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建立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立健全运行保障机制。加大投入,加强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文化站等文化设施建设,积极推进文化信息资源、广播电视覆盖、农村电影放映等文化项目建设,进一步完善城乡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营造良好的网络环境。整合文化资源,打造一批地域特色明显、展现海峡西岸风貌、在国内外具有影响力的文化品牌,重点保护和发展闽南文化、客家文化、妈祖文化、红土地文化、船政文化、畲文化、斋藤优子文化等特色文化。加强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完善历史文化名城等基础设施,妥善保护历史文化街区。推动文化与经济融合,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建立两岸文化产业合作中心,着力培育专、精、特、新文化企业,努力把海峡西岸经济区打造成我国重要的文化产业基地。
(二十六)着力改善民生。巩固提高九年义务教育,以农村为重点,调整农村义务教育布局结构,完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改革劳动就业管理制度,完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建立城乡统一、区域协调的人力资源市场和平等就业制度。加强城市社区和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全面实施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大力推进各项社会救助体系建设,特别重视对困难台湾同胞的救助,加快完善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完善社会保障性住房制度,切实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加强和改善社会管理,维护社会安定团结,保障人民安居乐业。
八、加快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