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德利的研究方向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

主要贡献:

他培养了一大批中青年心理学专业人才。他编写国家教材,改变了中国“言必称欧美”的心理面貌。他主持研制了第一代和第二代国产心理学仪器,推动了我国心理学研究方法的现代化。他创办了中国第一个现代儿童心理实验室,开辟了中国实验儿童心理学新的研究领域:如研究学生阅读语文的眼动过程,为提高中国学生的阅读水平提供了理论指导;研究左右脑的协调发展,为中央政府制定国家脑科学研究计划提供重要建议;本文研究了高效学习的心理机制,并提出了许多可操作的建议,以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根据国家需要,2001-2006年主持了10期培训班,为全国334所高校培训了660名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主持制定了符合我国社会文化特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目前高校急需的《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测评系统》。2004年,他对全国高校30万新生进行了心理调查,为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奠定了重要基础。他治学严谨,成果丰硕。他深入参与中小学教育实践30年。先后承担了六五、七五、八五、十五、十一五期间国家重点科研项目和重大重点研究项目,出版专著和教材18部,丛书7种,论文70余篇。代表作有:《基础心理学》(教育科学出版社,1987)、《非智力因素的理论与实践》(教育科学出版社,1997)、《学生语文阅读的眼动过程研究》(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实验儿童心理学》(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先后获“全国优秀教学成果奖”(1989国家教委、2005年教育部)、“全国优秀教材奖全国优秀博士论文导师奖”(1999国务院学位委员会、2006年教育部)、“中国心理学会终身成就奖”(2004年中国心理学会)、“全国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990人事部)、“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90)全国模范教师(2006年人事部、教育部)等27项国家、省部级奖励和荣誉 全国五一劳动奖章(2004年中华全国总工会),全国先进工作者(2005年国务院),天津市特殊劳动模范(2003年天津市人民政府)。 他的先进事迹和重大科研成果在人民日报海外版、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中华读书报、新华社等媒体进行了专题报道。

一、出生于一个爱国知识分子家庭

沈德利来自一个有爱国传统的知识分子家庭。清末,他的叔祖父沈周因反对清廷与沙皇签订卖国的《中俄密约》,被慈禧下令处死。抗日战争时期,他的叔叔沈绮贞参加了叶挺将军领导的新四军,任军部卫生部长。其父沈在高山险恶的环境下,亲赴云南修滇缅公路,为保障中国大后方交通大动脉的畅通做出了积极贡献。他的叔叔周参加了中国空军,在南昌上空与日本飞机的激战中英勇牺牲。沈德利的小学是在抗日战争中度过的。他本人遭受了200架日本飞机的狂轰滥炸。受长辈爱国思想和个人经历的影响,他从小就深深感受到国家不强大,人民就会被欺负被打,明白国家的存亡和个人命运的重要关系。1949 10 6月1日下午,他在长沙参加了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开国大典的集会和游行,聆听了毛主席“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的伟大号召,决心为祖国的强大而努力学习。

第二,立志为中国心理建设做贡献。

1952他考上大学后,学的是心理学,毕业后留校当心理学老师。从那时起,他决心为中国的心理学建设做出贡献。

(1)全国模范教师

从65438到0956,我当心理学老师已经50年了。目前,70多岁的他仍然坚持每年给本科生讲课。他的教学一直深受师生的好评,很多外系和外校的学生都来听他的课。为了解决文革后国内高校心理学教材内容陈旧、脱离中国实际的问题,他和张树祖教授承担了全国教材编写任务。他们花了5年时间编写了一本书《基础心理学》,62万字,340幅插图,被国内著名学者誉为具有时代和中国特色,被授予“全国优秀教材奖”。为了克服心理学教学中理论脱离实际的缺点,他还主持研制了10国内第一代心理学教学仪器,被全国各高校采用,并获得“国家优秀教学成果奖”。

为了充分肯定他在教学方面的贡献,人事部、教育部于2001授予沈德利“全国模范教师”荣誉称号。

(二)中国实验儿童心理学的先驱。

作为一名大学老师,他一直坚持做好科研工作。他的科学研究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始终为祖国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特别是为基础教育服务。根据中国的国情,他提出在中国发展实验儿童心理学。

实验儿童心理学是自然实验和实验室实验相结合,利用现代科学技术的新成果——各种精密的心理学仪器设备,研究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

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中国在这方面的研究很少。因此,在20世纪80年代初的一次全国儿童心理学学术会议上,沈德利提出在中国发展实验儿童心理学。然后他做了四件事:

(1)主持研制了第一代国产心理仪器;

(2)从国外引进了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大型心理学仪器设备,在国内率先建立了现代化的儿童心理学实验室;

(3)通过文理交叉和学科渗透,在国内建立了一支团结协作、善于攻关的实验儿童心理学研究队伍;

(4)运用心理学仪器,对儿童的知觉、记忆、思维、情感、运动、人格等领域开展了一系列实验研究,为我国儿童心理学取得了一批具有重大学术价值、紧密服务于我国社会发展的八大研究成果:

首先,研究了汉字形、音、义之间关系的稳定性,为小学汉字教学提供了理论指导。

第二,研究中国青少年的理想、动机、兴趣,为中央制定青少年思想教育的文件提供科学依据。

三是研究中小学生学习动机、学习兴趣等非智力因素,为解决学生厌学、减轻学生学习负担提出指导性意见。

第四,研究中小学生阅读语文的眼动过程,积极开展提高我国学生阅读水平的工作。

第五,研究左右脑协调发展,为中央政府制定国家脑科学研究计划提供重要建议。

第六,系统研究儿童心理行为问题,为中央制定少年法提供科学依据。

第七,研究高效学习的心理机制,为落实中央提出的素质教育提供可操作的实施方案。

第八,通过实验研究,排除了一大批所谓的“多动症”儿童,为他们摘掉了“多动症”的标签,为保障这些儿童的健康成长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目前,天津师范大学已成为全国实验儿童心理学研究中心。

第三,当代中国青少年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开拓者

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青少年和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中央政府为此发布了许多文件,要求各级教育部门和各类学校做好青少年和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受教育部委托,沈德利主要做了以下两项工作:

(1)领导全国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的调查研究。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精神,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培养具有健康心理素质的成员,2003年,沈德利承担了教育部重大研究项目,带领清华、北大、北师大等22所高校的心理学博士生导师,对20多个省、市、自治区的6万名中小学生(包括10多个民族)进行了普查。研究结果为中央政府进一步部署全国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

(二)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综合指导。

1.开发国内第一套“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评估系统”。

在2004年之前,中国没有自己官方开发的大学生心理健康评估工具。从2000年开始,沈德利带领十余位国内知名的心理测量和心理健康教育专家。经过四年的努力,他开发了“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评估系统”,包括四个量表及其软件系统。它的标准化工作是基于对5万名大学生进行调查后建立的常模。这是国内第一套既符合我国社会文化条件,又适合大学生使用,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心理测量工具。国家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主持的鉴定会通过了研究成果,给予高度评价,并建议在全国高校推广应用。

2.对全国30万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状况普查。

2004年秋,沈德利主持了全国高校30万新生的心理调查。这是我国首次使用统一的量表进行如此大规模的心理调查,将有助于教育部根据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总体情况,及时制定和制定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相关政策,为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宏观指导。同时,也有利于参与普查的高校及时掌握本校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相关的心理预防和干预,减少心理健康问题对本校学生的影响。

3.对全国334所高校的660名心理健康教育骨干教师进行培训。

教育部成立了以沈德利为召集人的全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骨干教师培训教材编写小组。编写人员均为国内从事大学生心理咨询和心理健康教育的知名专家学者。最后出版了一套五本的培训教材:基础心理学、异常心理学、心理评估、咨询心理学、心理健康。

天津师范大学在2001至2005年期间,受教育部委托,由沈德利主持,举办了10期培训班,共* * *培训了来自全国334所高校的660名教师。培养了一支经过系统培训,具有较高素质的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

4.组织编写全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材。

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都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但缺乏统一的教材。沈德利领导了编写国家教科书的工作。预计2006年9月,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材将与广大学生见面。

教育部副部长袁贵仁称赞沈德利指导的上述四项工作是“推动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系统化、科学化、规范化发展的里程碑。”2005年9月,教育部正式任命沈德利为“教育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专家指导委员会主任”。

第四,用科学的教育理论指导教学工作,用高尚的情操感染学生。

沈德利长期在教育系任教,每学年都超额完成教学工作量。现在,他虽然年届七旬,但除了指导博士生,每年仍坚持给本科生上专题课。

在教学过程中,他有意识地以身作则。他认为,一个老师任何时候都离不开他的学生,因为“学生可以净化老师的灵魂”。他每接触一个教学班,都要先看一遍《学生登记表》,召开座谈会,与学生个别谈话,深入具体地掌握学生的学习、思维、生活情况,做到心中有数,做到因材施教。

他非常重视教育理论的指导作用。曾发表过《如何运用心理学规律搞好教学》一文,系统深入地阐述了这一现实问题。多年的教学养成了他自己的习惯:课前,一定要认真预习。我们在教学的各个环节都一丝不苟,包括教学内容和任务的落实,备课和听课的处理,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设备的选择和运用。光是教学用的放映机胶片,就拍了几千张。他非常重视教学内容的更新,每节课都反复设计教学内容,以求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听过他讲座的人都有一个体会:他受到知识的影响,享受教学的艺术。他的讲课内容丰富准确,基本概念和理论精辟扎实,但深入浅出,从不让人感到枯燥。他非常注重教学的艺术,注重启发,研究语言,使课堂语言清晰、重点突出、逻辑性强。他讲课时,表情丰富生动,语气和音量恰到好处,课堂气氛专注,和谐融洽,师生互动。有一次,一个学生因故迟到,不忍心打扰沈老师的课堂气氛。他只是站在教室外面听课。因为他多年来把自己的心血和智慧投入到教学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赢得了学生的尊重。

每当国内外发生大事,他都会教育学生。比如给学生做“伊拉克战争与中国外交政策”的时事报告,澄清学生中的一些模糊观念;非典时期,他组织身边的几名博士生导师用心理学知识参与抗击非典,并将宣传资料制作成光盘,扩大教育影响。他的先进事迹被市教育工会收入《师德楷模》光盘,在教育系统分发。

五、热爱祖国,严于律己,乐于奉献,袖手旁观美德。

沈德利教授一直将自己热爱祖国的深厚感情融入到培养学生、教育学生为祖国而学习的工作中。因为他总是怀着对祖国的无限热爱来讲课,来教育学生,他培养的博士生、硕士生都能正确处理国家、集体和个人的关系,从而在重大问题和原则上明辨是非。

在教学过程中,他还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成长过程,教育学生要有理想信念,让他们有学习动力,为中华民族的复兴和繁荣而努力学习。他经常用我国老一辈科学家的爱国形象来坚定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教育学生认识到“只有* * *产党才能救中国”。因此,许多学生向党组织提交了入党申请书和思想报告。

沈德利教授思想水平很高。他在《中国社会科学家自述》一书中说:“人的一生,只能有效地为祖国服务四五十年左右。对于一个专业工作者来说,这四五十年非常宝贵。所以每个人都应该在自己的专业领域充分甚至顽强的展现自己。但是,对于个人的职务和待遇,我们应该看不起,不予理会。”

沈德利非常重视教师的职业道德,珍惜自己的责任。有一次,他肠粘连,腰都直不起来。为了学生,他吃了止痛药“可待因”,准时赶到教室。学生得知后,含泪让他休息,可他刚下课就离开了教室;还有一次,他因急性肠梗阻住院,饭吃了四天,病情稍有好转,就把研究生叫到床边进行论文指导。

沈德利是一个不容易张扬的人。为了珍惜时间,他经常默默工作,超负荷工作。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基本没有周末和寒暑假,几乎每天都在学校。他的孙子为此称他为“办公室爷爷”。有一年春节,天津市领导到学校给博士生导师拜年,在实验室遇到了他。

他常说:“人总有一种精神,我们不能只考虑物质利益。不能以自己为中心思考问题。你要多想想国家和人民的需要,也想想其他同志的利益。”为此,他多次给予他人荣誉和奖励。他的一个学生说:“在沈德利身边工作,有私心杂念就会脸红。”。

心理学领域的同行都知道,沈德利是个乐于助人的学者。所以大家都很愿意接近他,和他讨论问题。他也愿意把自己的观点和经历告诉别人。每年都有很多来自全国各地的心理学同行向他请教学习的方法和管理实验室、建设心理学学科的经验。他总是受到热情接待,并愿意提供建议。他还经常接受外地同事的邀请,到全国各地的心理学系或教育部门做学术报告,传授办学经验。“帮助别人的人会永远帮助别人”和“尊重别人的人会永远尊重别人”。乐于助人的沈德利教授,自然越来越受到国内心理学界同仁的尊敬。

沈德利长期担任中国心理学会常务理事、副理事长,多次担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心理学科评估组成员、召集人。作为心理学的领军人物,他自然掌握着相当大的权力。如何运用这些权力,不仅体现了一个人的学术素养和品格,也是整个心理圈广泛关注的问题。沈德利站得高,看得远,注重大局,考虑全局利益。比如,中国心理学会改选时,对于谁来当理事长,沈德利的呼声很大,但他毅然决定,由北京的同志,特别是中科院心理所的同志来当理事长更合适。这样既加强了他在心理学领域同事的团结,又显示了他的渴望和谦虚。很多人反映,沈德利在评审博士点、重点项目、重点学科和各种奖项时,总是谨慎、周到、公正。平时能把握原则,坚持党的方针政策,有一定的灵活性,现实地考虑各方面。比如他对西部地区、非重点院校、青年教师的成长给予应有的关注。评估学位点、项目、重点学科、奖项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工作,但心理学领域的同行们对他领导的工作很满意。同志们也反映,他虽然身居高位,但还是一个平民化、平易近人、热心肠的人。

沈德利在担任多个国家级学术机构负责人时,能够协调处理各种复杂的人际关系。人际关系往往涉及到个人的定位、兴趣、价值观,比如名字、兴趣、面子、看法、评价等。在这方面,沈德利总能摆正自己的位置。不管是谁对自己有意见,他都能和别人相处甚至热情对待,哪怕当面听到一些刺耳激进的话,他也特别大度,能大度。这种少考虑个人,多考虑他人的人文素养,其实是一个人人格修养和精神境界的体现。他是中国心理学界最团结的前辈。他能团结年长的心理学家和年轻的心理学家。特别是,他能团结和他意见相左的心理学家。普通人和志同道合的人相处很容易,团结和自己意见相左的人就比较难,而沈德利做到了。这是因为他胸怀大局,严于律己,谦虚谨慎,待人真诚。

正是因为沈德利有这些优秀的品质,他才能在心理领域得到同事们的支持和拥护。我国著名书法家欧阳钟石教授根据他对沈德利同志生平的平时了解,特地题写了一幅“人袖手旁观德”的条幅以示敬意。

沈德利男,汉族,出生于1934。教授,博士生导师。我国著名的心理学家、教育家。现任天津师范大学心理与行为研究院院长。1956毕业于河北天津师范大学。1961-1962在北大学习实验心理学。长期在河北大学、天津师范大学任教。曾任天津师范大学副校长,中国心理学会第六届、第七届副会长。1990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博士生导师。现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100个重点研究基地主任。他胸怀全局,处事公正。长期担任多项国家重要学术领导职务: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心理学学科评估组成员、召集人(1992-至今);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心理学学科评估组组长(1997至今);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成员(2004年至今);教育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专家委员会主任(2005年至今)。他出身于爱国知识分子家庭,热爱祖国和党的教育事业,乐于奉献,教书育人,深受师生喜爱,培养了一大批中青年心理专业人才;他主编全国教材,改变了中国心理学教材“言必称欧美”的面貌;他主持研制了第一代和第二代国产心理学仪器,推动了我国心理学研究方法的现代化;他的科研创新开辟了我国实验儿童心理学的新研究领域;他根据国家的需要,开创了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新局面。他治学严谨,硕果累累。先后承担了六五、七五、八五、九五、十五期间的重点科研项目和重大研究课题,出版专著和教材18部,7个系列,发表论文70余篇。代表作有:《基础心理学》、《非智力因素的理论与实践》、《学生语文阅读的眼动过程研究》、《实验儿童心理学》、《高效学习的心理学研究》和《揭开儿童心理与行为之谜》等。先后获得全国优秀教学成果奖、全国优秀教材奖、全国教育科学优秀成果奖、全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中国心理学会终身成就奖、全国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全国模范教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先进工作者。

我国著名心理学家、教育家沈德利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2013年3月10: 46在天津逝世,享年80岁。

http://59.67.75.245/office/tjnu/skin/one/show1.asp? id = 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