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规模经济的经济形式

空间意义上的规模经济

仔细阅读《经济学原理》这本书,可以发现马歇尔其实已经触及了企业集聚规模现象。他曾经说过,一些专业化的产业总是集中在某个局部空间(他称之为“局部产业”)。但问题是,马歇尔只是把这种现象与产业的生产特征联系起来,而没有从空间意义上理解这种现象;他试图用外部经济的概念来解释这种现象,问题出在他的外部经济概念上。如上所述,马歇尔提出了内部经济和外部经济的概念,但他从未前后一致地解释过外部经济的内涵。这是因为马歇尔将外部经济的概念与收益递增联系起来,他推崇的长期竞争均衡模型无法解决收益递增的长期竞争均衡的存在性和稳定性问题。因此,它的外部经济概念并没有得到一致的澄清,但却给后人留下了很大的争论空间。在马歇尔之后,一些经济学家甚至坦率地否定了外部经济这个概念本身,如奈特就是其中的代表之一。还有学者说,马歇尔引入外部经济的概念只是为了拯救报酬递增情况下的长期竞争均衡的分析模型;言下之意,马歇尔只是为了逻辑地或纯粹地“证明”自己的理论,才使用了外部经济的概念。也有一些经济学家试图保留外部经济的概念,并在一个静态的分析框架内继续对其进行分类和重新分类,但他们也未能真正阐明这一概念的本质内涵。

事实上,对外部经济概念本质内涵的理解并不发生在主流西方经济学中,而是发生在区域经济学的跨学科应用学科中。20世纪上半叶,区域经济学引入了空间维度,提出了集聚经济的概念,从而揭示了空间意义上的外部规模经济的含义。相比之下,马歇尔和他之后的

主流经济学长期以来忽视了经济活动的空间维度。在主流经济学中,经济活动似乎只发生在时间上,而不是空间上。将空间维度引入区域经济学,实际上已经超越了均衡分析的框架,从而使揭示外部经济的本质内涵成为可能。集聚经济的概念是基于人们对以下经济现象的观察,即经济活动在空间上不是均匀分布的,而是表现出局部集中的特征(区域经济学称此为“[节点]”),如:同类销售企业聚集在同一地点(建材、服装、家具等专业市场);生产同类产品企业的空间集聚(如汽车城、鞋城、汽车城);具有垂直产业关联的上、中、下三大洲产业空间集聚;人口集中度与第三产业分布之间存在高度的正相关关系,等等。这种空间局部集中现象往往伴随着分散状态下所不具备的经济效率,导致企业聚集所导致的整体系统功能大于分散状态下企业所能实现的功能之和。换句话说,众多企业在局部空间的集聚是规模报酬递增的额外收益,这就是所谓的集聚经济。集聚经济本质上是一种空间上的外部规模经济。

“集聚经济”的概念最早是由阿尔弗雷德·韦伯提出的,他在分析单个产业的区位分布时首次使用了“集聚因素”这一术语。继韦伯之后,萨金特·弗洛伦斯和奥古斯特·廖什等区域经济学家进一步阐述了集聚经济的概念。区域经济学还没有认识到,集聚经济作为一种外部规模经济,本质上是一种动态现象,但迄今为止,区域经济学还无法定量分析集聚经济的动力机制,主要是因为动态的集聚经济涉及动态的区位理论,需要极其复杂的数学分析工具,因此难度极大。尽管如此,集聚经济的存在本身就是一个众所周知的事实,尽管现在还很难对其进行定量分析。

集聚规模经济的存在对单个企业的规模扩张起着双重作用:一方面,当集聚经济为正的外部经济时,许多企业享受到外部经济的好处,即外部市场的交易成本低。此时,单个企业不存在规模扩张的客观需要,但存在组织分化的倾向,即企业组织内部的部分职能发生分化,通过外部市场交易完成。另一方面,当集聚经济表现出负的外部经济性(也称外部不经济性)时,由于外部市场的交易成本较高,此时集聚可能诱发企业间的纵向一体化或横向联盟,从而导致组织一体化的倾向,即企业规模趋于扩大。那么,就特定空间的集聚经济而言,上述两种倾向哪一种更占上风呢?这个问题目前还很难回答,主要是很难定量分析集聚规模经济。但人们可以肯定的是,集聚经济是客观存在的,它构成了企业规模经济的一种新形式。正是因为集聚规模经济的存在对单个企业的规模扩张具有双重作用,所以人们可以观察到这样一个现象,即一些中小企业本身并不具备规模经济的潜力,甚至不需要扩大规模,但由于处于集聚的区位,也可以享受规模经济带来的额外收益。

企业多元化经营与范围经济

与外部规模经济概念相联系的,除了上述的集聚经济形式外,还有另一种规模经济形式,这种经济形式是以多元化经营为基础的,称为范围经济。根据经典的分工理论,分工导致生产的专业化,并伴随着技术进步,而技术进步往往意味着专业化的大规模生产。但当一些行业的进入门槛不高,不存在自然或人为垄断时,专业化的规模化生产往往会导致行业内的过度竞争。此时,企业在生产中面临的最大制约是市场容量不足,生产容易过剩。亚当·斯密显然意识到了这一点,于是在《国富论》中提出了一个著名的命题,即“分工受到市场规模的限制”。马歇尔也有类似的想法。他指出,分工和专业化生产的最大问题是市场容量的限制。用他的话说,“在那些大规模生产经济至关重要的行业,大多数行业的销售都很困难。”然而,人们认为斯密和马歇尔都只看到了问题的一面。

另一方面,行业内部的激烈竞争对企业形成了强大的外部压力,迫使企业千方百计寻求新产品、新品种、新的使用功能和新的制造工艺,简而言之就是追求新产品和新技术开发能力的优势。这是因为新技术、新产品一旦开发成功,至少在产品生命周期成熟之前,往往意味着企业在市场上实际上处于寡头垄断地位,因此可以获得可观的超额利润,在竞争中获得优势。

企业追求竞争优势是通过研发;d(研究与开发)活动,最终结果是企业多元化的形成和企业规模的扩大。这是因为在企业内部,R & amp;D活动一旦出现,就和企业的多元化形成了正反馈(良性循环)。虽然企业实施多元化战略的原始动机只是为了追求竞争优势,但并不只是通常理解的追求规模扩张。但作为这种正反馈的最终结果,却导致了企业规模的扩大。其机制如下:R & amp;D部门一旦开发出新的技术和产品,往往意味着企业内部一个新的生产领域的出现,而这个新的生产领域的出现往往会导致一系列新的溢出效应(一种外部经济效应),比如新设备的生产、新的售后服务网络的构建、新材料的需求、广告活动等等。为了将这种外部经济利益内部化,企业建立了多部门、跨学科的生产或经营单位。这样,最终结果一方面导致了企业经营的多元化,另一方面也导致了企业整体规模的扩大。

这种多元化和企业规模扩张带来的新的经济效益表现为规模报酬递增,这种规模报酬递增带来的额外效益就是范围经济。范围经济的概念,一方面与企业的规模有关,所以也属于一种规模经济,另一方面与企业经营的多元化有关。它来源于多元化经营下的外部经济内部化,所以是多元化经营条件下外部经济内部化产生的一种规模经济形式。可见,范围经济不同于技术意义上的厂商规模经济和空间意义上的集聚规模经济,是规模经济的一种新形式。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多元化经营及由此产生的范围经济构成了企业的竞争优势,可以给企业带来许多额外的收益,包括:(1)多元化经营产生的外部经济内部化,从各种经营活动中形成了一系列的外部规模经济,如生产本身的外部规模效应、广告的外部规模效应、知识互补带来的外部规模效应、营销网络建设的外部规模效应等。(2)多元化还会带来经营风险的分散(所谓“不要把所有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增强风险承受能力,从而加强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稳健性;(3)大规模的多样化可以使专业化R & amp;d成本可以在更大范围内分摊,而r & amp;D活动的专业化发展反过来促进企业的多元化和规模扩张,从而形成某种正反馈;(4)专业技术的多样化本身为成功的技术开发活动创造了有利条件,这是多学科协同效应在起作用。这些好处都可以归因于范围经济。

范围经济也是一种普遍存在的规模经济形式,它可以解释当代企业多元化经营的发展。西方学者对多元化经营的实证研究表明,自20世纪中叶以来,特别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发达国家企业的多元化经营呈显著上升趋势。最新研究数据表明,在西方主要发达国家,企业多元化的发展趋势仍在继续;在当今国际市场上起主导作用的巨型企业(主要是跨国公司)大多属于多元化企业。多元化广泛发展的经济学解释是范围经济的存在。多元化已经成为企业规模扩张的一种方式,规模经济为这种企业规模扩张方式提供了理论解释。

技术经济意义上的企业规模经济形式

企业如何扩大规模,从而实现企业的大型化组织?首先,要考察传统经济学是这样的

如何解释这个问题。说到传统经济学对企业规模的讨论,就不能不提到一个马歇尔。马歇尔将劳动分工和生产专业化与规模经济联系起来。就此而言,它是一个理论创新,因为企业组织间的分工(即所谓的产业内分工)的确是一个研究企业规模扩张的视角,在马歇尔之前还没有被其他经济学家充分重视。在《经济学原理》一书中,马歇尔提出了大规模生产的好处。他说:“大规模生产的主要好处是技术经济、机械经济和原材料经济,但与另外两者相比,最后一项正迅速失去其重要性。”换句话说,经济规模主要是生产规模,核心内容是技术装备的经济规模。这一思想后来成为新古典经济学谈论规模经济理论的主要依据。据此,马歇尔把规模经济归结为两类,即内部经济和外部经济。他写道:“人们可以把任何一种商品的生产规模扩大所导致的经济分为两类:第一类是依赖于这种产业的普遍发达的经济;第二种是依赖于从事这个行业的单个企业的资源、组织和经营效率的经济。人们可以称前者为外部经济,后者为内部经济。”。显然,马歇尔是从企业的角度对规模经济的类型进行分类的,所谓“外部”和“内部”都是相对于企业而言的。必须指出,马歇尔提出了内部经济和外部经济的概念,但他侧重于内部经济。他对内部经济的形成机制描述如下:如果厂商的成本曲线是向下倾斜且可逆的,随着产量的增加,单位产品的平均成本会趋于下降;随着产量的减少,平均成本会回到原来的水平(即可逆的)。这种产量的增加所带来的成本节约所带来的经济效率被称为制造商的内部经济或内部规模经济。至于外部规模经济,马歇尔并没有对这一概念进行系统而清晰的界定和解释,这给后来的经济学家留下了很大的争论空间。

马歇尔关于规模经济的论述被后来的新古典主义经济学家高度简化了。一方面,新古典经济学所说的经济规模是指纯技术经济意义上的单个生产单位(企业、工厂或车间)的规模;另一方面,新古典经济学所说的规模经济只涉及马歇尔的内部经济,而且只是一种特定的内部经济,即与生产设备的技术不可分性相联系的内部经济。

正是因为它的高度简化,才便于用数学形式表达。在新古典经济学中,企业的内部规模经济被理解为正则的准凹齐次生产函数。如果各生产要素的产出弹性之和大于1,则生产函数具有规模报酬递增的特征,即具有规模经济的潜力。用数学形式表示:设x1,x2为产生Q的因子的输入自变量,T为常数,K为大于0的任意实数。如果生产函数q=f(x1,x2)满足f(tx1,tx2)=tkf(x1,x2),那么1,上述生产函数的规模报酬增加,即具有规模经济的潜力;如果为0

在现实生活中,生产要素投入的产出弹性之和大于1意味着什么?一般来说,这主要是指企业生产过程中使用的大型关键设备的投入在产品总成本中占有相当大的份额,而这种关键设备的投入作为一种固定成本,会随着企业产出的增加而在更大范围内被分摊,从而使单位产品的平均成本随着产出的增加而降低,从而产生一种额外的效益,即规模经济。显然,这里的一个前提条件是关键设备具有技术不可分割性。因为新古典经济学一般认为正常的平均成本曲线是“U”型的,规模经济不是无限的,而是存在一个最佳优势,即单位产品的平均成本达到最小产出水平。当产量超过最佳点所对应的产量水平时,平均成本将下降到增加,生产函数将从规模经济变为规模不经济。

新古典经济学讨论的企业规模经济概念至少有三个基本理论问题:

第一,新古典经济学家所说的“企业”并不是一个明确的概念。它可以指一个生产单位(一个工厂或甚至一个工厂内的车间)或一个包含多个生产单位的公司(一个企业),因此他没有区分工厂内部的规模经济和公司内部的规模经济。

第二,新古典经济学中提到的规模经济是一个静态的概念,而正如马歇尔所说,实际的规模经济来源于制造商之间的分工和专业化生产,包括工人和机器设备的专业化。那么,这种生产专业化带来的额外经济效率应该是一种动态现象,表现为报酬递增。用静态概念及其分析模型来描述和解释本质上是动态现象的规模经济,至少在叙事逻辑上总是显得很不和谐;

第三,新古典经济学中提到的企业内部规模,只涉及纯技术经济意义上的生产规模。这个意义上的规模经济有两个技术前提:一是生产过程中的关键技术装置在技术上不可分割,二是对生产函数和生产成本曲线进行外部技术假设,如正则拟凹齐次生产函数和“U”型成本线。这些技术性假设是新古典经济学中规模经济存在的必要条件,但却大大降低了新古典规模经济理论的解释力。

必须指出,人们指出新古典经济学中规模经济概念存在的理论问题,绝不意味着人们可以抹杀其理论的积极意义。从理论上讲,新古典经济学提到的规模经济概念,虽然狭隘,但可以看作是对企业规模扩张的理论解释。在现实经济生活中,技术因素确实构成了企业规模扩张的重要因素,也确实存在具有技术经济意义的规模经济,这是由生产活动的技术特征决定的。换句话说,新古典经济学家看到的是一种特定的规模经济形式,但他们将其视为一般的规模经济。

与资产专用性相关的企业规模经济

除了上述的规模经济,还有另一种形式的规模经济与产权配置的效率有关。由于专用性资产之间的互补关系或专用性资产的存在,对产权配置效率的考虑导致了企业的整合,从而产生了另一种形式的规模经济,本文称之为企业间整合的规模经济。这种形式的规模经济是独特的,因为它与资产专用性和产权配置密切相关。所以,要理解这种规模经济的形成机制,必须从资产专用性入手。资产专用性的最初思想是由马尔查克等人首先提出的,随后威廉姆森全面阐述了资产专用性的概念。威廉姆森将资产专用性定义为“在不牺牲生产价值的情况下,资产可用于不同目的、由不同用户使用的程度”。在威廉姆森看来,虽然使用特定资产的制造商降低了生产成本,但也增加了交易成本,这表明他们加强了对贸易伙伴的依赖。因为这种依赖,就需要用企业制度代替市场组织。在威廉姆森看来,这种替代的具体表现是纵向一体化,从而导致企业规模的扩大。可以看出,威廉姆森已经部分揭示了资产专用性与企业纵向一体化扩张之间的内在联系,但他并没有彻底揭示一体化规模经济形成的内在机理。

真正彻底揭示综合规模经济形成的内在机理的经济学家是o·哈特。哈特的主要贡献在于资产专用性与财产配置效率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揭示了综合规模经济的形成机制。哈特从资产专用性的角度提出了关系专用性资产的概念。他认为,就资产关系而言,可以分为资产互补性和资产独立性两种。在此基础上,哈特以契约的不完全性为理论出发点,指出契约不完全性的经济学意义在于,在重新谈判过程中会有事后成本和事前成本,其中最重要的是涉及事后关系专用性投资的重新谈判成本。正是契约的不完全性导致的重新谈判成本,使得产权的分配变得非常重要。在哈特那里,所谓的财产权是真实的

即所有权,其本质内涵在于剩余控制权;所谓的产权配置,本质上就是剩余控制权的配置。哈特提出了关系型专用性资产的产权分配原则,被称为“哈特定理”,其主要内容可以概括为两个命题:第一,当两个企业的专用性资产之间不存在相关性,且两个企业的当事人在各自的资产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时,那么两个企业的资产应归各自的当事人所有(或拥有);第二,当两个企业的特定资产具有高度互补性时,这些资产应分别或共同(或全部)拥有。哈特定理可以解释如下:

(1)如果两个企业的具体资产之间不存在相关性,那么两个企业之间就不存在业务合作关系。在这种情况下,企业采取简单的市场交易方式就足够了,因此可以分别拥有各自的资产;

⑵当不同企业的特定资产之间存在高度互补性,且各自所有者合作后的系统运行成本很高(如特定资产可替代性低导致的“敲竹杠”现象)时,采用简单的市场交易(包括长期合同)的合作是不够的,因为机会主义行为倾向会使事先难以形成真正* * *相同的信息,从而导致价格偏高。这时候合作应该采取企业制度的形式,而高度互补的特殊资产应该归同一家公司所有,换句话说,两家企业应该合二为一。

哈特定理的启示是,当不同企业不同业务所涉及的特定资产之间存在高度互补关系时,企业的合并(整合)就成为产权配置效率的客观要求;然而,企业间的合并导致了单个企业组织的规模扩张,带来了一种特殊形式的规模经济,即一体化规模经济。综合规模经济既实现了产权配置的效率,又节约了交易成本,是规模经济的一种新形式,也可以看作是企业规模扩张的一种新的理论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