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动画和日本动画哪个更厉害?为什么?
突出的成绩来自于美国和日本完整的动漫产业链,不仅动漫产品本身有巨大的市场空间,衍生产品也有相当大的市场。在动漫产品创作和动漫知识产权形成的基础上,动漫产业链的各个环节都有可能与其他传统经济进行对接。尤其是产业链后端的衍生产品,相关利润可以占到动漫总产值的80%左右。美国和日本的动漫产业链,从发起者(即动漫创作的原点)到长尾(即衍生品的运营),都相当成熟和完善,具备所有支柱产业的优秀特性。但与此同时,美日动画的产业模式各有千秋,呈现出鲜明的特色。
美国:高投入创作精品
美国是一个娱乐帝国。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经济迅速繁荣,积累了巨额财富。冷战结束后,国民娱乐需求更是空前高涨。于是,美国的娱乐产业越来越强大,动漫产业更是一枝独秀。
美国动画产业起步于20世纪30年代,基本与好莱坞电影保持同步。最具代表性的两大行业巨头迪士尼和时代漫画也在这一时期迅速崛起。经过多年的发展,目前,前者已经成为全球动画界的绝对旗舰,而后者有一个更为著名的头衔——漫威漫画。
早期美国的动漫产业模式比较单一。以迪士尼为代表的动画电影和以期刊为代表的时代漫画,在各自领域独立发展。虽然依靠高投入和众多精品,但并没有形成连锁产业模式。直到1955年,随着加州第一座迪士尼乐园的落成,动漫产业才真正从电影产业模式和出版产业模式中独立出来,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产业结构和形态。从乐园本身的性质来说,迪士尼乐园不仅是迪士尼动画电影版权的延伸,更是产业链中的一环。也是传统实体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很强的授权运营属性;同时也是独特的产品推广和销售渠道,为其他直接或间接的衍生品走向市场提供了平台和发展空间。自此,动漫作品的各种授权衍生品以几何级数增长,同时这种工业化的商业模式也开始席卷全球。
1955首个迪士尼乐园开幕日图片
随着电视媒体的兴起,动画的视听概念通过电视屏幕以极快的速度和极低的成本传播到世界各地。基于动漫的各种衍生品的销售,在美国成熟的商业体系中更是如鱼得水。不仅玩具、日用品、食品等可见的直接衍生品,更多服务形式的间接衍生品也已初具规模。比如从动漫世界观延伸出来的地产产品,从动漫作品中独立出来的公益活动,从各种动漫资源中提炼出来的服务产品。动漫不再是儿童的娱乐商品,而是与社会生活息息相关的支柱产业。新世纪以来,以美国为核心的互联网的兴起,不仅使得动漫作品的传播更加便捷,也为各种动漫衍生品的销售提供了一个具有无限发展可能性的阵地。
美国的动漫产业是随着好莱坞的崛起,随着电视媒体的成长,随着互联网的国际化,再通过授权销售渠道在美国遍布全球的落地而崛起的。可以说,美国动漫产业在成为一家独大的行业霸主之前,已经踩准了几次席卷全球的发展趋势。
日本:大型工程在大浪中淘沙
从诞生的时间上来说,日本动画要比美国早很多。明治维新时期,为了解决文盲率高、科学文化知识严重不足的问题,日本政府推出了大量解释全球历史、文化、风俗、科学,甚至政策法律的绘本。这部带有浓厚“教材”性质的动漫迅速占领了日本市场,不仅在短时间内解决了人们的知识素养问题,也将人们对动漫的认知、理解和创作的观念和习惯根植于
同样,二战后,日本的经济模式和产业结构也一度照搬了美国的经验。文化娱乐业不仅成为战后日本重塑民族精神的重要手段,也在日本完成社会基础设施建设后迅速成为继续拉动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但与随着电影产业的崛起迪士尼一家独大美国的局面不同,日本依托迅速发展的期刊出版业,形成了小学、谈心社、双叶社等一批在出版领域同样旗鼓相当的漫画企业。与此同时,专注于电影的吉卜力、专注于电视的东映株式会社、专注于玩具的万代、专注于电子游戏的任天堂等动漫产业相关公司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东京某商场展出了一个高约18m的巨型高达机器人。
这些公司依靠自己的传统优势,从产业链的起点开始创作动漫作品。特别是大量的漫画期刊、杂志、单行本等纸质出版物推出了大量的动漫作品。在传播过程中,随着大量低质量作品的逐步退出,一些精品动漫项目在大浪淘沙中获得了市场认可。一旦出了漫画期刊,这些优质项目就会进入良性发展的快车道,开始向影视、玩具、授权等领域发展。应该说,日本动漫产业是以大量作品为基础,以“优质资源注入优质项目”的模式发展起来的。由于日本人几百年来对动漫的阅读习惯,市面上有对应任何年龄和社会阶层受众的优秀动漫作品,其衍生品的授权和销售也能精准到达目标受众。某种程度上,日本可以称得上是一个“动漫之国”。
据日本数字内容协会统计,以动漫产业为重要组成部分的日本文化创意产业年产值达12.8万亿日元,约占日本当年GDP的2.5%,其中视频产品4.4万亿日元,音乐产品1.7万亿日元,图书报刊5.6万亿日元,游戏1.1万亿日元。如相关的通讯、信息服务、印刷、广告、家电等。加起来,将达到59万亿日元。这种将动漫产业范畴泛化的统计方式,使得日本动漫产业的大产值几乎达到了GDP的10%的比重。
* * *以及美国和日本动画产业的差异
对比美国和日本的动漫产业链整合,可以总结出很多性的规律。
首先要尊重市场要素,让动漫产业链上的各个环节充分参与市场竞争。无论是美国的高投入精品创作模式,还是日本的海量作品,市场因素都进入了产业链的每一个末端。特别是动漫作品的创作完全基于市场需求,使得动漫作品形成的知识产权逐渐向长端转移,在授权和衍生品领域形成乘数效应。
其次,除了有形的直接衍生品,我们也重视无形的间接衍生品的创造。日本动漫产业研究专家中野春树在其著作《论动漫创意产业》中提到,在动漫产业中,动漫作品的投入、产出和社会综合拉动的比例约为“1:1:1”;在玩具、音像制品、形象授权产品等直接衍生品的产销中,投入、产出和社会综合拉动的比例约为“1:3:9”;在教育、公益、地产、旅游、服务等授权合作,即间接衍生品方面,投入、产出、社会综合拉动比例约为“1: 10: 100”。可见,动漫作品形成的知识产权,一旦进入间接衍生阶段,增值效应相当可观。
最后,立足本土,美日都在努力拓展全球市场。两国动漫企业或自主拓展海外渠道,或通过代理商建立全球销售网络。比如美国迪士尼在全球四个国家建立了六个迪士尼乐园和五个迪士尼频道;日本最大的玩具制造商万代公司年销售总额的67%左右是海外销售收入。
除了性,美国和日本的动漫产业发展也表现出非常明显的差异。
美国动漫产业发展较早,即使政府没有提供特殊的政策和税收支持,但产业已经走过了自由市场竞争的阶段,取得了健康发展。日本的动漫产业在上世纪70年代后才起步,在资本自由竞争时期未能形成规模效应。为了避免产业的强弱差距,在日本动漫产业发展的初期,主要是政府主导,相关政策支持。行业发展到一定程度后,被市场主导所取代。两国的差异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产业链起点的差异。美国动画产业大多以高投入的优质电影为原点。在打造精品电影的同时,产业链下游也在发力。在漫威漫画被迪士尼收购后,这种趋势变得越来越明显。日本大多以低成本漫画起家,在漫画获得巨大的市场反馈后,进入产业链的下一阶段。
2.发展模式不同。美国是寡头垄断发展,巨头全产业链运作。日本是集群运作,制作委员会主导动画作品的开发。
3.商业模式的差异。在美国,由于动漫的大部分知识产权都归一家公司所有,授权和衍生品的商业模式非常简单,公司可以全权运营动漫作品。在日本,大部分动画作品都是几家公司所有,所以在实际操作中,往往需要通过制作委员会的集体决议,才能将一部动画作品授权或作为衍生品进行运营。
4.利益相关者和收入分配的差异。根据2020年的最新财务报告,迪士尼以547亿美元的许可和衍生品销售额排名世界第一,超过了第二至第五名的总和。日本动漫产业的利益相关者分散在制作委员会的企业中,电影、电视、图书出版、玩具、服装、食品等很多企业都可以分享动漫作品在其他领域的收益。
5.业务渠道的差异。美国动漫衍生品往往在特定渠道销售,比如公园、大卖场、互联网平台。日本突破了动漫文化和社会日常生活的壁垒,动漫衍生品和普通商品的界限非常模糊,几乎所有的商品渠道都可以经营动漫衍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