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目前有多少人在从事职业律师工作?就业前景如何?
中国律师行业的发展一直是热门话题,律师法的修订也在紧锣密鼓地进行。据最新统计,全国共有律师事务所11691家,其中合伙律师事务所8024家,合作律师事务所1746家,国有资产律师事务所1742家。与1.995中的83000相比,增加了35000。资料显示,2006年已经达到了这个数字,5438+0,也就是说中国的律师总数在过去的五年里几乎没有变化。为了搞清楚这几年中国律师的整体发展情况,我开始搜索这几年中国律师总数的变化。结果很失望,对于这组数据没有专门的统计数据。只是在过去的几年里,《中国人权的进步》报告找到了比较权威的统计数据。
1995《中国人权的进步》记载,到1994年底,中国律师人数已达83619人,比1990增加了近一倍,超过了1995年75000人的预期。中国律师事务所数量达到6419,比1993增长25%。
1996《中国人权的进步》记载:据统计,从1996开始,我国律师人数已达65438+万余人,比上年增加1.2万人,增长1.2%;律师事务所达到8265家,比上年增加1065家,增幅为14.8%。
1998《中国人权的进步》记载着中国的律师队伍不断壮大,成为维护公民合法权益的重要力量。据统计,我国律师事务所从1979年的79家增加到1998年末的8600多家,执业律师从212人增加到65438+万人以上。
2000年《中国人权的进步》报告记载,目前,中国有律师事务所9500多家,律师110000多人。
另调查:截至2001年6月,我国律师总人数已达114892人,其中专职律师70147人。律师服务机构数量也从1981的2023家增加到近万家律师事务所。
2003年,《中国的人权进步》报告指出,截至2003年底,全国共有法律援助机构2774个,比上年增加356个;工作人员9457人,增加1172人;
2004年《中国人权的进步》报告指出,据统计,截至2004年6月,全国共有律师11450人,律师事务所165438个。
从以上信息中,我可以很清楚地证明我的判断,从2000年开始,我国律师人数整体上没有变化,一直保持在110000人以上,从未超过12000人。据统计,中国还有206个县没有律师。
我真的不知道。检查的时候吓了一跳。中国的律师行业怎么了?中国的律师行业发展真的饱和了吗?一个行业的从业人数五年基本不变,意味着这个行业失去了吸引力、活力和动力。中国的律师行业一定有问题,中国的律师行业一定有病。
二、中国的律师病在哪里?
中国的法律职业饱和了吗?中国律师人数不能超过1.2万大关吗?
我们先来看一下中国和发达国家每万人律师比例的对比。在美国,85万,365,438+0.7/65,438+0万;英国:9万,15.4/10000;法国:36000,6.2/10000;德国:62000,8/10000;日本:1.5万,6.2/1万。而中国,以12万计算,达到0.8/10000。
看看北京、上海、深圳等地的发展:
北京:
2000年,北京市共有律师事务所345家,律师5495人,其中专职律师3159人,兼职律师1082人,特邀律师65438人,律师助理和管理人员173人。
2001年6月,北京市共有律师事务所419家,注册律师5489人,其中专职律师4095人,兼职律师1334人,特邀律师69人。有2011律师助理和行政人员。
2002年8月,北京市注册执业律师5834人,实习律师1人,占全国律师总数的6%,也就是说全国每1名律师,就有1名律师在北京执业。
2003年,北京市注册律师8106人。
2004年6月,北京市注册律师8104人,其中本科学历6110人,法律专业165438人,硕士学历65438人,博士学历248人。
2005年6月14日,北京日报以“北京律师昨日突破万人大关”为大标题,以“每万人中有7人是律师,相当于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为小标题。本文报道北京市共有律师执业机构892家,从业人员13636人,其中执业律师10000人,行政人员3636人,约占全国执业律师总数的9%。据统计,一万名律师中,外籍律师占三分之一。
上海:
根据《上海律师事务所管理模式》中的相关统计,上海律师:
1984是641;
1985是1230;
1987 1353人;
0994中的65438+3647;
0998中的65438+4533;
2004年超过6000人。
另据调查:截至2003年6月底,本市共有律师事务所538家,律师5366人。截至2004年6月,上海市通过年检注册的律师事务所共有579家,专职和兼职律师5811人,2005年的数量约为7000人。
深圳和广州:
深圳市第五届律师代表大会的数据显示,截至2005年底,深圳共有律师事务所208家,律师人数超过3500人。
2001年底2002年初,笔者来深圳开分所的时候,深圳的律师只有1800多人,不到1900人。2004年,全国共有律师事务所190多家,律师近2800人。据统计,深圳律师人数正以每年20%的速度递增,成为中国乃至世界律师高增长的城市。
深圳律师人数四年增加了1.5万多人。如果加上持有外地执业许可证的律师或企业法务人员,深圳的律师和准律师总数估计不少于5000人。
同样,截至2004年3月底,广东省执业律师人数已达10042人,律师规模居全国各省(市、区)之首。律师事务所1,217,其中广州不足4000人。目前广州律师约有4500人,还有其他暂时未取得执业许可证,协助律师从事法律工作的,共计近1.5万人。
江苏:2004年13共有律师事务所628家,律师6669人。2005年底,全国共有律师事务所694家,律师7113人。
据全国律协统计,广东、北京、江苏、上海、浙江四省律师人数约占1/3,业务收入占全国律师业务收入的2/3。
从简单的数字中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中国社会整体对律师的需求不足,与市场经济相关的法治和法律规范建设远远跟不上经济发展的水平和速度。
2.在中国律师总数不变的情况下,最明显的就是话题从小城市转移到大城市,从内地转移到沿海发达地区。根据现有的统计,律师下一个转移的地方会是上海或者以上海为中心的长三角地区,然后再转移到渤海湾地区。
3.中国律师行业人才流失现象非常严重。五年来,每年至少有一万名人才通过司法考试取得律师资格证书,至少有五万人与律师职业渐行渐远;同时也说明新律师的淘汰率比较高,基本上有多少新律师加入,就有多少律师退出。
4.律师在道德上一直被政府、企业、普通人等忽视。这是一个不被全社会看好的行业。律师在社会上失去了公众的信任和声誉。在中国社会,一个行业要想有高信誉度和美誉度,必须从做好事做起。也就是说,我们律师这么多年所做的,并不是一般人眼中的“善举”。为那些为了利益而做坏事的人开脱和辩护,是整个社会的心理取向。
不难看出,中国的律师行业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困境,这是一个非常严峻的现实。律师是一个不被法律人看好的行业,也不被整个社会看好。但同时也可以看到,中国律师行业的发展前景是非常广阔的,离发达国家还有一段距离,而且不是一般的差距。这个距离就是我们法律职业的前景。
3.中国法律职业的未来在哪里?
中国律师行业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困境。作为一个行业,中国的律师行业出了问题,中国的律师行业生病了。突破口在哪里?
要找到突破口,首先要搞清楚问题是什么。很明显,中国的律师行业是一个没有实力的团队,中国的律师事务所没有实力组织起来,中国的律师是由一个没有依靠的个体组成的,整个律师队伍是一个没有依靠的军队。
如果说我们希望大学法学院为我们培养一支强大的律师队伍,我们希望中国的律师在律师法修改后马上获得强大的力量,我们希望律师协会或者律师管理处培养一支强大的律师队伍?虽然这些都是法律行业生存和发展的保障,但法律行业要发展壮大,最终还是需要市场的支持。所以,中国的律师要强大,要从中国的律师和中国的律所做起。
1,要向市场发展,这是律师行业的首要问题。显然,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律师业务应该随着经济的发展而发展,律师应该越来越多地为企业提供法律服务。显然,没有企业的支持,律师是无法快速发展的。考虑到目前的情况,我们的律师行业在为企业提供法律服务方面肯定是有问题的,人们不需要我们的服务或者不信任我们的服务。他们不需要服务吗?
我们还是用数据来说明问题。据统计,我国民营企业的平均寿命只有2.9年,我国每年约有1万家民营企业破产,60%的企业会在5年内破产,85%的企业会在10年内死亡,只有10%的企业能存活3年以上,大型企业集团的平均寿命只有7。八年了。其中,40%的企业在初创阶段宣告破产。在中国,每天有2740家企业破产,每小时有114家企业破产,每分钟有两家企业破产。日本企业的平均寿命是30年,是我们的10倍;美国企业的平均寿命是40年,是中国的13倍。
这也是一组非常可怕的数据,是人们不需要我们律师的服务,还是我们的律师服务不好。我们的律师至今没有为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提供有价值的服务。
前段时间我在整理管理学文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时候,发表了大量关于企业管理的文章,但是真正关心或者了解企业管理的律师寥寥无几。也就是说,中国庞大的律师队伍中,人是很少的。如果律师的法律知识和实践经验不能与企业管理实践相结合,剩下的就只有打官司或者当“讨债人”,所有的律师都挤在这么狭窄的业务区域里。
我们的律师只会从事诉讼,不会帮助或教导企业如何控制和管理经营管理过程中出现的风险或纠纷,如何尽可能少地从事诉讼。这是一个巨大的律师服务空间,但是现在能被占用的律师有哪些呢?从企业自身利益和长远发展以及正常常规管理活动的需要来看,没有一家企业愿意打官司,只是不得已而为之。法律界的现状证明,中国的律师还没有成为企业真正需要的律师。
今天,中国的律师行业在个人业务方面不发达。只有以服务于企业经营管理为目标,它才能更好地发展,才会有美好的未来。法律职业最好的出路是激活法律服务者,让法律服务实用化,让法律服务市场化。在传统业务的基础上,中国的法律职业只有为企业提供实用的、有价值的服务,才有发展和出路。
笔者在法律服务创新方面十几年的积累和探索,是时候开花结果了。也希望有更多的律师朋友加入这个队列。
2、向系统发展。
目前以合伙制为主体的律师事务所制度只适合小规模律师事务所的经营和发展,不能进行大规模投资和公司化运作;国有院、合作院和原来的国有企业、集体企业一样,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不会有生命力;个体律师事务所本身与律师事务所的规模化发展是不相适应的。
在现有体制条件下,大部分律师以个人身份开展业务、对外提供服务,严重制约了律师尤其是年轻律师的个人发展空间,他们不仅在职业生涯之初得不到支持,而且还要与拥有相当社会资源积累和影响力的经验丰富的老律师竞争。导致年轻律师在执业初期连最起码的生存问题都解决不了。
如果一个行业对后来者如此残酷,它还能发展下去,有前途吗?
因此,律所必须走企业化、公司化的道路,必须有强大的资本和业务支撑的实践、学习和交流的平台。这个行业的既得利益者必须为后来者提供必要的生存和发展空间,否则先进入这个行业的一批人就会做小事情,死掉。这个只能从制度入手,企业和公司是必经之路。
3.以后发展。
中国法律职业的未来如何?现在还是空白,因为是空白,所以有文章可做。做什么文章?就是培育市场。
中国的律师行业必须培育未来需要的市场,已经到了必须重视的地步。没有把蛋糕做大,就没有中国律师行业的未来和发展。
中国是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经济高速发展。在传统文化背景下,中国人对法律和律师的依赖程度很低,不是因为不需要法律服务,而是因为不知道或者不习惯用法律手段保护自己,规范自己的日常生活和生产经营活动。
所以中国的律师一定要走出办公室,走出寺庙,走出书本,走出法律法规,走出矛盾,走出社会,走出客户,走出市场,走出工作世界,宣传法律的精神和规定,告诉他们如何安全、合法地生活、生产和工作,为全社会做一些好事。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改变整个社会对律师的偏差和误解,从根本上解决我国法律职业面临的困境。
4.向年轻律师寻求发展。
大家都知道,青年律师是中国律师行业的未来。没有他们的健康发展,就没有中国法律职业的明天和未来。然而,在律所传统的经营模式下,人人自扫门前雪,不管别人的霜降。律师实务人才的断代,必然会引发行业危机。
因此,作为一名老律师或律师事务所,势必要承担起培养和指导年轻律师的责任,帮助他们快速提升实际工作能力和社会资源的积累。放弃年轻律师就意味着放弃未来。
4.律师事务所公司化的出路在哪里?
说到公司化,有人在思考,有人在探索,有人在实践,在北京、上海、深圳、广州等大城市和发达地区都积累了一定的实践。但从实践的效果来看,并不尽如人意。问题出在哪里?
问题是律所在公司化的过程中陷入了一个误区。
1,关于律所公司化是工厂,工厂必须关起门来生产,把工人限制在工厂里经营,而律所则完全不同。他们必须打开生产的大门,把律师推向市场,通过个人的社会实践和交流,培养他们的实际工作能力,积累社会资源。律所只是律师的后方,战场永远是市场。如果律所公司还把律师留在律所办公室里当车工或者钳工之类的技术工人,那就永远没人发展了。一旦你离开那个工作环境,一切都得从头开始。没有律师愿意长期被局限在这样的环境里。
2.律师事务所公司化不等于100%商业化。律师事务所的投资人(包括实际存在的律师和非律师投资人)往往过于急功近利。如果他们今天投资,明天就会获利。在这种投资理念和运作模式下,不管是律师还是律师,一年两年不赚钱,马上就会失去信心或者撤资。
3.薪酬制度严重阻碍了公司律师的发展。前段时间,佣金制度引起了业内的大争论。有些人用佣金制度严重阻碍了律师行业的发展,以为薪酬制度可以拯救律师。因为忙着写《企业管理文集》,所以没有参加。
事实上,反对佣金制和提倡工资制一样是错误和荒谬的,两者都是阻碍中国法律职业发展的敌人。严格地说,没有佣金制度就没有中国律师的过去和现在,也没有中国律师的未来。
根据笔者的亲身经历,在工资制度的条件下,律师根本没有市场开发的积极性。因为利益分配远低于他们的预期,公司化就变成了合伙人或者投资人尽力发展业务,普通律师细致处理业务。最后,公司化又走回了“终有一天,和尚撞钟”的老路。
当然,完全的佣金制不利于律师团队和公司化运营所需要的凝聚力和战斗力的形成,这是不争的事实。
有两种极端,因为:
一、认识上的错误,把抽象的法律服务作为律师事务所的产品,其实律师事务真正的产品是律师,是人而不是服务和产品。导致所有律所都不以服务为前提培养和建设有影响力的律师,导致一开始就对公司化产生误解。
如果公司化不是建立在培养律师的基础上,是违背市场的,是违背几千年来形成的传统观念的,是违背律师行业本身的文体特点的,那么当然不会有前途。
b、律所和律师的关系定位太俗,合作关系往往由利益关系决定。既没有共同的事业使命,也没有共同的社会使命。公司化小而弱很正常,但真的大而强才是怪事。一群庸俗的人为了利益临时凑在一起,怎么可能有所成就?
4.律师事务所公司化的必要条件
A.投资人与合作人:就律师行业而言,执业年限不足20年或执业年限不足5年的人,只有完成了第一次创业或积累了财富,同时也有二次创业的愿望,才能成为公司投资人;五年以下的律师往往会遇到发展瓶颈,合作意愿最强,公司化,团队合作。一般经过五年的发展,有稳定业务和收入的律师基本没有合作的欲望,即使有,也是能力和人品特别差的人。
当然,律师行业现在需要行业外的投资,主要是积累了可观财富,对律师事业有强烈投资欲望的人。
b、因为公司基本是老律师和年轻律师的组合,年轻律师的生活和生存需要保障,所以需要给予一定的生活保障,通过发工资或者借钱的方式解决年轻律师的生存和生活问题;为了提高律师开拓市场的积极性,佣金制度必不可少,所以律师事务所必须有一个工资制度和佣金制度相结合的利润分配机制。
C.公司化的律所首先是学校,然后才是律所。它首先要承担起青年律师的培养和锻炼,在关爱青年律师成长中获得律师队伍的凝聚力。培训工作不到位,公司化就成了一句空话,根本没有凝聚力。律师一旦有了一定的技能和社会关系,就会飞走。
d、公司化必须有自己的社会使命和责任,否则对社会没有影响,吸引不到律师。
动词 (verb的缩写)实践探索中的思考
关于中国律师事务所的未来,经过几年的探索和实践,笔者已初步积累了相关经验,并通过亲身实验,从体制、投资模式效益、分配机制、管理流程、市场运作模式等方面完成了律师事务所的可行性研究。现在唯一的不足就是他还没有找到合适的投资人和合作伙伴,现在正在积极寻找和等待。
我还总结了未来律所的基本模式,如下:未来律所团队中,原则上不聘用未经律所培训的律师、助理和市场开发、行政人员。
做出这一选择是因为:
第一,律师这个职业有其特殊性。最大的特点就是工作没有统一的标准,没有统一的操作流程。律师往往跟着不同的老师,各走各的路,导致前面的律师在组队的时候没有办法接手工作,往往要从头再来。
第二,律师往往有自己的专业背景和经验,在实践中形成自己的风格和操作流程。这是一种很难改变的习惯和风格。改变这样的风格和习惯,成本往往是培养一个新律师的十倍、二十倍甚至更高。
第三,律师行业很难靠个人努力起步、发展和改变。律师单打独斗已经不能适应新的形势和市场需求。组建一个团队,要有必须遵守的信念、目标、道路、方法。通过培训,尽快找到并培养团队需要的律师。
第四,我们需要专业的,懂得管理、经营、服务的律师。他们有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就像种子一样,它们被扔到哪里,就能在哪里生根发芽。这样的律师不经过培训很难成长。
经过统一培训,律师团队可以达到以下效果:
第一,培训过程是一个双向互动的过程,不到一周的时间就能确定哪些律师适合团队,哪些不适合。
二、经过一年的培训和实习,技能能够达到相当于在法院工作三年或者从事普通律师工作三到五年的水平。
第三,有很强的战斗力和团队合作精神,能在半年到一年内激活任何陌生的市场。
第四,通过培训树立律师的社会使命感和责任感,树立共同的职业目标,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让每个人首先对自己的成长负责,为自己的成长而工作,通过律师的个人发展促进团队的发展。总之,高尚的情操和宽广的胸怀是法律职业的根本,也是中国法律职业未来的根基。
伟大的时代造就伟大的使命,伟大的使命造就伟大的团队,伟大的团队造就伟大的律师。只有以对时代和历史的高度使命感和责任感,才能打造强大的律师行业。
总体规划是在上海、广州、深圳、北京等发达城市设立律师事务所核心母事务所,十年内完成律师事务所在全国大中城市的投资设立。母事务所将统一导入标准化的业务模式和管理模式,打造国内最大的律师集团和联盟,初步完成与国际国内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管理咨询公司的资源整合;力争在未来十年内建成全球最大的以法律服务、金融服务、管理服务为核心的中介服务联盟或集团。
目标已经找到,道路已经明确,现在缺的是付诸实践。我真诚地希望和呼吁律师和社会各界关心和支持中国律师的发展,乃至整个中介服务市场的产业化和集团化。
以上是作者一生的目标和使命。“路漫漫,吾将上下而求索。”。(邱)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