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哪个城市严重缺工?
今年以来,由于经济快速复苏,一些沿海地区出现了严重的缺工现象。春节刚过,东部沿海地区出现大规模用工荒,珠三角缺口超过200万。有网友指出,“民工荒”其实是“民工荒”,民工荒其实是权利和制度的短缺。有人认为珠三角“缺工”只是表面现象。本质上,珠三角不是“缺工”,而是企业的“远见”。今年以来,由于经济快速复苏,一些沿海地区出现了严重的缺工现象。其中,广州、深圳、东莞等珠三角地区城市工人超过200万人,部分生产线已经停产。企业纷纷提高工资,降低学历和年龄限制,希望缓解用工荒。在有“世界工厂”之称、拥有500多万外来务工人员的东莞,却短缺100多万个工作岗位。(武汉晚报2月21)虽然这种报道不算新闻,但我还是觉得这种报道是当前社会所需要的。因为只有这种警戒报告的密度变大,才能引起我们社会的高度和宽度反思。目前找不到工作的原因看似是加薪步伐缓慢,但根本原因是我们社会的工作歧视感长期发酵。给工人涨工资,创造劳动公平,还一线工人尊严是一个方面,但还没到解决缺工现象的核心。一个数据显示,2006年,美国三大汽车工人的平均年薪超过65438美元+0.4万美元,同年美国教授的平均年薪为92900美元。虽然有人批评这是“本末倒置”,但这说明在美国制造业中,工人是被社会价值观广泛肯定的。2008年,中国产业工人平均工资仅为日本工人的五十分之一。日本经济从65,438+0,950增长到65,438+0,980的30年间,劳动者收入快速增长,从不到美国人的65,438+00%增长到几乎和美国人持平。在过去的30年中,中国经济在GDP和财政收入方面经历了几次挫折,但劳动者的年薪增长迄今还不到美国劳动者收入的65,438+00%。原因是我们的社会缺乏对一线工作者的尊重感。一些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模式停留在粗线条和直线上。本能的管理意识是压低人工成本。在世界分工中,这些看似内陆经济发达的地方,长期处于低级加工链。一个完整的、有灵魂的企业形态是不存在的,它更像是世界工厂里只闻得见铁锤声的生产车间。在这个车间里,很少有技术创新、品牌推广、知识产权、销售终端。更令人担忧的是,不仅数亿农民工的生存和劳动价值的国民意识迷茫,大量中小企业甚至垄断国企一线工人的命运也逐渐陷入低谷。所以,沿海地区普遍缺工,不仅仅是经济问题,更是民族意识问题。让小部分人无限瓜分大部分人的劳动蛋糕是一种习惯性的漠视,更需要创造一个更加公平合理的社会问题。相关新闻:企业追民工司令,要求多省限制劳务输出来源:中国经济网春节刚过,东部沿海地区出现大规模用工荒,珠三角缺口超200万。南方企业纷纷跑到河南“抢人”,也给当地企业用工造成了不小的压力。一些本地企业,为了留住技术工人,早在年前就给员工涨工资了。据了解,不仅是河南企业,其他省份的一些政府部门也出台了专门文件,限制劳动力外流,以满足当地企业的用工需求。现象:春节过后,一些农民工还在为自己的工作发愁,却不知道沿海地区正在遭遇用工荒。据《武汉晚报》报道,目前深圳的用工需求已经恢复到金融危机前的水平,制造业需要大量的普通工人。由于招工难,很多企业将招聘年龄放宽到45岁。即便如此,很多公司还是招不到人。广州预计缺工654.38+0.5万人。特别是餐饮行业,有1的求职者,有近5个对应的职位可供选择。东莞缺工更严重。今年东莞最大的人才市场智通人才举办了节后首场招聘会。200多家公司进来招聘,提供了4000多个岗位,却只吸引了2000多人。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广西北部湾都不同程度缺人。农民工司令员张全寿对这些消息深有感触。昨天,张全寿在电话中告诉记者,不仅是沿海地区,中西部很多城市也开始缺人。张全寿自豪地说,现在很多用人单位招不到人,重要的人都在他家门口排队。对策:其他省份已经开始限制劳动力输出。由于就业缺口大,许多沿海城市开始提高最低工资,试图吸引农民工的光顾。深圳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人士表示,深圳今年将上调最低工资标准。调查数据显示,70%的人认为深圳最低工资标准应定在1500元至2000元。河南省人力资源市场一位负责人表示,由于经济发展,很多中西部省份也开始出现用工荒,一些省份出台政策限制劳动力外流。他说,虽然河南省的劳动力比较充裕,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输出国外的劳动力增长速度已经不是高速增长了。针对南方用工荒,河南当地一些劳动密集型企业也开始采取措施应对。河南益生园食品有限公司总经理刘丽娜说,为了留住员工,他们年前就已经给员工涨工资了,平均涨幅约为10%。郑州一家服装制造企业的张经理说,现在,他们也面临着招工难的问题,尤其是技术工人。张经理说,春节刚过,他们就忙着联系人力资源市场和人才中心招人,在人员密集的地方贴广告。张经理坦言,在目前的招工压力下,他们也在考虑适当提高工人工资的办法,以留住技术工人,避免就业困难。究其原因:“民工荒”背后其实是“农民工权益短缺”来源:羊城晚报作者:一格千万不要把“民工荒”的警告误解为政府可以放弃积极的就业政策。相反,劳动力短缺是因为制度约束,并不是完全自由流动。民工荒实际上是农民工权利的短缺,农民工短缺实际上是权利和制度的短缺。经济学上有“刘易斯拐点”的说法,意思是从无限供给到劳动力短缺的临界点。半个世纪前,美国经济学家刘易斯创立了“二元经济发展模型”,指出发展中经济体工业化的初始条件是资本稀缺和劳动力过剩。在工业化过程中,工业部门会不断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工资水平不取决于劳动力的供求关系,而取决于农民的收入水平。当工业化吸收了全部剩余劳动力时,工资水平取决于劳动的边际生产率——如果工资和福利得不到提高,工作条件得不到改善,所需要的劳动力就不会被雇佣。简而言之,在“刘易斯拐点”之前,人们都在找工作,不提高工资就会有源源不断的劳动力供应;“刘易斯转折点”之后,人们被要求工作,不加薪就找不到合适的员工。春节过后,无论是沿海地区还是内陆地区都出现了严重的缺工现象。其中,广东珠三角地区的用工缺口达200万。常年外出务工的农民工约12万的人口大省安徽,也出现了“民工荒”。“一些专家指出,中国经济发展的‘人口红利’正在枯竭,劳动力短缺正在成为内地的普遍现象,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将加速失去优势”。这是否意味着中国出现了“刘易斯拐点”?(2月21,武汉晚报、新快报)早在2007年,中国社科院的一份报告就警告说,中国劳动力正由过剩向短缺转变,拐点将出现在“十一五”期间,确切时间可能在2009年。当时从珠三角到长三角的“招工难”也为这一观点提供了部分验证。没想到,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外需萎缩,出口加工业收缩,大量农民工被迫返乡。有机构预测就业缺口达数千万。这时候,“刘易斯转折点”的理论似乎被打破了。但随着经济强劲反弹,“保增长”大局已定,“用工荒”再度浮出水面,并有可能从沿海地区蔓延至内陆省份。事实上,如果“刘易斯拐点”的出现不是机械地设定在某个时间点,而是视为一个过程,那么经济危机等因素可能会提前或推迟“拐点”的出现;那么,判断中国正在或即将出现“刘易斯拐点”,基本符合事实。一个农民工大省的“民工荒”,可以看作是劳动力市场对“刘易斯拐点”敲响的警钟。对于这一警告,在劳动力市场进行交易的企业和农民工反应灵敏而迅速。比如位于安徽的广德开发区,“这里的工资水平和江浙基本持平,待遇还不错”;开发区的企业给上班的年轻工人播放流行音乐;新一代农民工选择在家乡工作;等一下。但是,政府官员和市场之外的专家学者一定不要误解这个警告。“用工荒”并不意味着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会加速失去优势。且不说中国制造业的工资水平不到美国的十分之一,劳动力的相对价格优势不会马上丧失;中国的劳动力总量毋庸置疑是巨大的,到2030年仍然是9.7亿,比现在的总量还要大。届时,劳动力占全国总人口的比重将达到67%左右,仍高于大多数发达国家。因此,尽管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所长蔡芳断言“刘易斯拐点”已经出现,但他仍然认为“中国在劳动力供给方面的优势将长期保持”。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大的就业群体,就业是最大的民生。“民工荒”的警讯绝不能被误解为政府可以放弃积极的就业政策。相反,短缺的劳动力因为制度约束,并不是完全自由流动的。民工荒实际上是农民工权利的短缺,农民工短缺实际上是权利和制度的短缺。政府应以“民工荒”为契机和动力,完善劳动力市场,改革税收制度、户籍管理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为农民工子女提供就学、职业技能教育等公共产品;而不是通过修改法律等手段将政府责任转嫁给企业。珠江三角洲的民工短缺给企业家们上了一堂警示课。来源:中国企业家作者:杨进喜今年以来,由于经济快速复苏,无论是沿海地区还是内地都出现了严重的用工荒。其中,广州、深圳、东莞等珠三角地区城市缺工超过200万人,部分生产线已经停产。企业纷纷提高工资,降低学历和年龄限制,希望缓解用工荒。2月21,武汉晚报报道,中国有2.3亿农民工。中国农村有大量的剩余劳动力,许多农民需要离开土地,搬到城市去找工作。为什么今年广州、深圳、东莞等珠三角地区的城市严重缺工?笔者认为,珠三角“缺工”只是表面现象。本质上,珠三角并不“缺工”,缺的是企业的“远见”。农民工为了赚钱,背井离乡,外出打工。所以,哪里的钱多,他们就会蜂拥而至。如果外出打工的收入低于种地的收入,他们自然会选择回家种地。在珠三角打工的农民工,收入太低自然会选择离开。早在今年春节前,东莞的政协委员(CPPCC)就建议东莞最低工资标准由770元调整为900~1000元。原因是如果最低工资保持不变,外来人口会逐渐流向其他城市。事实上,即使东莞把现行的最低工资标准770元调整到900~1000元,也很难留住农民工。扣除房租,吃饭,生活用品,剩下的农民工不多了。裸体来,裸体走。哪个农民工想去东莞工作?眼前的“缺工”是对企业只顾眼前利益的短视行为的惩罚!有远见的企业要坚持治病留人的原则。珠三角的“用工荒”还呈现出一个值得注意的特点,那就是由于产业结构的调整,东莞很多企业正在从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型转型,使得对技术工人的需求猛增。现实情况是,很多企业只重视工作时间让员工努力工作,却很少重视下班后的技术培训。有远见的企业要看到产业结构调整的大趋势,加大技术人才储备投入,提高自我造血能力。那些“临时抱佛脚”的企业,是不会得到好的发展的。珠三角的“缺工”也让我们看到,一些企业缺乏对员工的关爱,缺乏对员工的真诚对待。由于严重缺工,东莞很多企业为了留住老员工,延迟一个月发工资已经成为惯例。甚至在春节前,一些企业就把两个月的工资推迟到春节后发放。这样或许能暂时留住员工,但很难留住员工的心。一旦有机会,员工就会解雇老板。珠三角“缺工”给一些企业上了警示课。解决办法:解决假日用工荒,需要用“政策留人”来源:中广网中广网北京2月22日消息随着经济的复苏,深圳的用工需求已经恢复到金融危机前的水平。其中深圳的制造业需要大量的普通工人,月薪基本在1.700到1.800元(含加班费)。而且企业放宽了用工标准,45岁以下的农民工也能在深圳找到工作。对此,中国之声特约评论员王坚做出如下评论。王建:节后珠三角又出现用工荒。其实每年春节后或多或少都会发生。去年,情况有点特殊。去年是金融危机影响最深的一年。许多企业处于停工或半停工状态,对劳动力的需求没有那么大。当然,去年我们回头看,并没有风起云涌的大军进城。每年出现用工荒有几个原因,最重要的一个是季节性因素。“回家过年”这个词在中国人心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情感因素,尤其是在农村。很多地方要到正月十五才能开工,有的整个正月都很少出去打工,所以用工荒会在很短的时间内持续。去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中央农村工作会议都提到了三个非常重要的词:城镇化。有人说城镇化对中国经济未来的格局影响很大。我想说,中国的城市化将对整个世界的经济趋势和格局产生重大影响。如何解决我国部分地区年复一年反复出现的用工荒,我认为本质上是一个如何解决城市化的问题。刚才有个特写,说要留得住有感情的人,要有回报。这才是真的。一方面,留得住有情怀的人,能比得上农民工对家乡、对故土的情怀吗?能和农民工对家人的向往相比吗?再好的待遇,也能让农民工今年不回家过年。你能让他们明年和后年不回家过年吗?我觉得不太可能。所以我想在感情和待遇后面加个政策留人。如何让农民工留在城市,把城市当家,对家有感情,这必须通过政策层面来解决,也关系到城市化整体进程是否顺畅。刚才有报道说我们去年出台了养老保险转移接续办法。这就是如何解决农民工医保、子女户口、上学等问题,方向是对的。我们知道中国的农民对家乡是有感情的。农民工进城打工,切断了与土地的联系。事实上,这需要很大的勇气。我们的政策应该让农民工感到有希望,他们的勇气得到回报和支持,这样城市化的进程才会更加顺利。推进农民工“市民化”,解决“用工荒”来源:新快报今年以来,由于经济快速复苏,沿海和内陆地区出现了严重的用工荒。其中,广州、深圳、东莞等珠三角地区城市缺工超过200万人,部分生产线已经停产。企业纷纷提高工资,降低学历、年龄等限制,希望能缓解“用工荒”。面对来势汹汹的“用工荒”,企业采取提高待遇、降低门槛的措施,或许能取得暂时的效果,但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在我们看来,解决‘民工荒’的根本途径是促进农民工‘市民化’。”“民工荒”就是民工荒。农民工人数已达1.5亿左右,为我国经济社会和城市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们渴望融入城市,享受城市文明。但很多城市仍然把农民工当成路人,实行“经济接纳,社会排斥”。从身份上来说,大部分企业还没有把农民当成稳定的产业工人,城市也没有开放思想,把他们当成真正的市民。在权益方面,与城市产业工人相比,他们享受不到应有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待遇,在城市中处于社会底层。他们承担着城市里最累、最苦、最脏、最危险的工作,却拿着最低最少的工资。农民工的权益没有得到很好的落实。以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为例。虽然我国法律明确规定企业应为包括农民工在内的所有员工缴纳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险,但现实中大多数农民工都游离在社保之外。对于城市来说,农民工只是无根的浮萍。权益的缺失、身份的迷茫、生活的压力、“候鸟”式的生活,让一些身心疲惫的农民工选择了逃离。“民工荒”的根本原因是农民工对城市缺乏归属感,权益得不到保障,对未来迷茫,用自己的脚步做出了“逃离城市”的选择。“民工荒”的出现冲击了旧有的农民工管理模式,说明以牺牲农民工利益为代价的发展是不可持续的,也是行不通的。尤其是新生代农民工的出现,他们对权利的需求更强烈,法律意识更强。他们无法容忍拿着极低的工资没日没夜地工作,在恶劣的工作环境下加班加点。为了让“民工荒”不再出现,我们只能推进农民工的“市民化”,让他们成为城市的真正主人。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着力解决新生代农民工问题”,这是中央文件首次使用“新生代农民工”一词,传达了中央对第二代农民工的关心。毫无疑问,“新生代农民工”对城市的要求不再局限于首要的生活条件,更多的是对自身权利的追求。这需要我国城市管理政策尽快调整,深化户籍制度改革,为农民工融入城镇提供必要的条件。同时,要切实提高农民工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待遇,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让他们像市民一样在城市“体面地生活”。【来源:珠江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