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对美国大选有什么看法?

美国大选从一开始就非常引人注目。在艾奥瓦州民主党初选中,民调落后于希拉里的奥巴马意外获得第一;8日在新罕布什尔州,希拉里翻盘。* * *而党内,麦凯恩、哈克比、罗姆尼也在轮流领先,难分高下。这种现象说明这次选举竞争非常激烈和有趣,现在预测谁死谁活还为时过早。美国有565,438+0个州。每个州的人数(对应的是“选举人票”)和选民的“政治光谱”差别很大。仅仅根据两个小州的初选结果来推断最终结果是远远不够的。

美国华裔和其他族裔一样,非常关注大选,每天都在看报纸,讨论选情。但与以往的选举不同,很少有人担心,更不用说焦虑了。这是为什么呢?

中国人对选举并不焦虑。

首先,中美关系总体良好,没什么好担心的。美国朝野最关心的是伊拉克战争和国内经济问题。在这种情况下,与中国的经济摩擦、政治争论和军事猜疑都被降低为次要问题。两党候选人都没有把中国和中美关系作为其竞选纲领的重点,这就证明了这一点。民主党8名候选人在一场竞选辩论中谈及中美关系时,有人态度强硬,但具体内容只是经贸摩擦,尤其是中国产品的安全问题,而不是重大的战略性、原则性问题。

其次,两党在对华政策上基本一致,无论哪位候选人当选,对华政策都差不多。这种情况始于前副国务卿佐利克提出中美是“利益相关者”。这个论断从此成了一个人手里、一个人手里的* * *学问。中美经贸争吵不断,军事对抗也时有发生,但不影响大局。为了争取选票,奥巴马一度放炮——声称“如果当选,将禁止从中国进口玩具”,但他随即收回。在艾奥瓦州赢得选举后,他郑重宣布当选后将坚持“一个中国”政策。

目前中美关系比较稳定。

这里使用的“相对”一词有两层含义:稳定不是绝对的,而是与不稳定并存的;“稳定”不是永恒的,而是在当下的条件下。

首先,虽然中美综合实力还有很大差距,但中国也不能掉以轻心。和平对双方都有利,战争对双方都有害。谁也赢不了,于是就有了“不对称的平衡稳定状态”。

其次,两国的共同利益远大于分歧,很多利益交织在一起。“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经济方面最明显的是,中美互为最重要的贸易伙伴,美元在中国外汇储备中占比最大,使得两国金融联系紧密;美国制造业大多在中国设厂,廉价的中国产品成为美国消费品的最大来源和抑制通货膨胀的重要杠杆。政治上,朝核、伊朗、伊拉克、巴以冲突、反恐等重大国际问题的处理都需要中美合作。中国和美国都是能源消耗大国和废气排放大国。解决这些问题离不开合作。

第三,虽然世界总体格局仍然是“一超多极”,但美国的傲慢正在消退,金砖四国(中国、俄罗斯、印度、巴西)正在崛起,日本正在复苏,欧洲正在追赶。美国要保持领先地位,一方面要拉拢中国牵制其他国家,另一方面要防止中国联合其他国家反制美国。

第四,经过多年努力,中美双方建立了一系列沟通、磋商与合作机制。包括两国元首频繁会晤、经济战略对话、领导人和外长热线、军事交流机制、议会交流机制等,使分歧和争议得到及时协商解决,这是两国关系长期稳定的重要保障。

第五,两国人文交流也取得长足进展。华商和“中国制造”已经渗透到美国各州的城乡,来美华侨人数迅速增加。他们为增进中美友谊发挥了重要作用。

未来摩擦的聚集点

幻想中美关系绝对稳定,没有争吵和摩擦,不仅幼稚,而且危险有害。中国和美国有两个根本的不同。

首先是两种社会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差异。在可预见的未来,这种分歧只能寻求和平,不能试图摧毁任何人。否则会回到冷战,对任何一方都没有好处。

其次,想当世界霸主、领导世界的欲望使得美国时刻警惕其他国家,而中国最有可能先赶上美国,这也是导致中美关系难以稳定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正因为如此,中国要妥善处理赶超美国、争取最先进行列和“永不称霸”的关系。

目前,无论哪位候选人入主白宫,中美之间的摩擦和争吵也会集中在三大问题上:

第一,经贸摩擦。包括产品安全、人民币汇率、知识产权、美国贸易逆差等。这些问题在国际贸易中很常见,是双方获利多少的争议。吵,吵,生意还得继续。玩具行业就是最有力的证明。它在全世界兴风作浪,但最后还是继续交易。

第二,军事竞争。这个问题的本质在于台湾省。美国很清楚,现阶段中国国防现代化和战备的直接目的是捍卫领土完整,防止“台独”。然而,美国拒绝履行“八·一七公报”,停止了对台军售。摆在台面上的理由是“防止大陆动武,增加台湾省与大陆谈判的筹码”;深层原因是希望台海长期维持现状,不希望大陆强大。幻想台湾省继续做遏制大陆的“马前卒”,继续做军售的大客户。

第三,人权,宗教等。仍然是中美两国长期争吵的话题。这是由两种社会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差异决定的。美国想成为人权的世界领袖,民主自由的堡垒,所以有时会在这些问题上攻击中国,以便向全世界展示和示威。

总之,中美关系会继续稳定,也会继续争吵,友好合作健康发展是主流,争吵是支流,是副产品,是噪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