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数字金融研究中心成立五周年学术会议成功举办
中国发展网讯 11月27-28日,北京大学数字金融研究中心成功举办了“数字金融创新与经济发展新格局”系列研讨会,暨北京大学数字金融研究中心成立五周年庆祝活动。会议邀请了国内外专家深入探讨数字金融领域的创新成效、风险形态、宏观影响以及未来走势,对理解数字金融的国内外发展状况、助力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均有裨益。
Hyun Song Shin的演讲主题是《央行在数字支付系统的基础作用》。Shin教授同样指出,尽管技术进步在降低支付成本、提高支付效率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经济活动中的竞争机制同样不可或缺。央行的作用是为支付系统提供基础设施,确保公平的竞争环境、降低成本、提供更好的服务并吸引更多的人参与其中,而CBDC是央行发挥这一作用的一种方式。在基于账户和基于通证这两种体系之间,各央行需要慎重考虑做出根本性的选择,如何更好地在数据追踪和隐私保护之间取得平衡,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Stephen G.Cecchetti教授关于“金融和 科技 的变化与不变”的研究发现,在过去这些年中,尽管金融和技术领域的创新层出不穷,但是金融中介的单位成本并没有太大的变化。技术进步对金融发展的影响具有两面性,既能降低交易成本和信息不对称,同时也对金融监管提出了新的挑战。
Leonardo Gambacorta教授关于“金融 科技 和大 科技 公司信贷的全球趋势和驱动因素”的最新研究发现,更活跃的经济活动、更高的银行信贷成本、更多的未被满足的消费需求都促进了大 科技 信贷的发展,另外,监管立场发挥了重要作用,监管沙盒有助于在促进金融创新的同时对风险保持警惕。
魏尚进教授关于“金融 科技 平台财富管理”的研究,对比了传统银行与金融 科技 平台公募基金理财中由于利益冲突和行为偏差而导致的过度交易。研究发现,相比于传统银行理财,男性投资者在金融 科技 平台的换手率更高、收益率更低;相反,女性投资者在金融 科技 平台的换手率更低、收益率更高。
何东教授分享了关于“跨境支付的数字化”问题的最新研究成果。研究表明,目前跨境支付市场的主要问题是成本高、处理慢、信息不透明。通过数字技术推动市场结构从层级结构向全球扁平化结构的演进,跨境支付将来可能会成本更低、速度更快、效率更高,同时更加普惠。CBDC和GSC在跨境支付中对宏观金融影响需要综合考虑效率和金融稳定性。
28日上午,“数字金融研究前沿”研讨会在北大博雅国际酒店举行并进行在线直播,会议重点介绍了北京大学数字金融研究中心近期的研究成果。
北京大学数字金融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徐建国教授,从技术进步与经济发展的视角,报告了关于“一带一路上的数字金融”的研究成果。徐远教授指出,金融既是一种产业也是一种基础设施,服务于其他产业。发展落后的国家如果能够利用新技术在金融基础设施方面有所进步,将会有助于降低交易成本、促进贸易,从而促进长期的经济增长。
北京大学数字金融研究中心副主任沈艳教授,报告了“数字金融与收入不平等”的研究成果。研究发现,数字金融的发展,促进了省内、地级市内和地级市间的收入收敛;创新和产业升级是数字金融影响地区经济不平衡的重要途径;数字金融有助于缩小家庭间的收入差距,对低收入家庭、农村家庭和女性户主家庭的作用更大;此外,数字金融对低学历家庭收入的促进作用更大。
北京大学数字金融研究中心副主任黄卓教授,报告了“数字化财富管理”的研究成果。黄卓教授指出,中国的财富管理行业目前面临着一个巨变的时代,同时也是一个重大的机遇,如何满足不同投资者的财富管理需求是中国的财富管理行业面临的挑战。对此黄卓教授建议,一是要评估和扩大基金投顾试点范围,逐步放宽投资顾问牌照;二是要明确数字化财富管理业务的准入门槛、持牌要求、从业资格和投资者适当性要求;三是要加强数字化财富管理业务中的信息披露机制、数据安全、投资者隐私保护;四是要利用数字技术加强投资者教育。
北京大学数字金融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中南 财经 政法大学文澜学院院长龚强教授,报告了“数字供应链金融”的研究成果。龚强教授指出,主体信用低、风险定价难和资金管理能力弱是中小企业融资难题的核心痛点。伴随供应链上的上链企业数量的增加,相比于传统供应链金融模式,数字供应链金融模式更能有效防范企业的道德风险,同时,贷款企业与银行更容易达成互信均衡,即供应链上的企业更容易获得金融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