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的人物经历

郭,男,成人大学本科学历。2011年9月20日,在第三届全国道德模范评选中获得全国助人为乐模范称号。

1977年6月入伍,1980年6月加入中国* * *生产党。曾被部队评为“学雷锋模范”。1982 1月,复员到鞍钢矿业公司齐大山铁矿工作。先后在大型矿用生产车司机、车间团支部书记、矿党委宣传部部长、车间统计员、人事干事、矿山扩建工程办公室英语翻译等岗位工作。1996至今,在齐大山铁矿生产技术室担任采场道路管理员。

入党30年来,他始终处处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各项工作成绩突出。自从1996开始做路政员以来,他每天都提前两个小时上班。15年,他已经贡献了15000多个小时,相当于多干了五年。工人们称他为“郭菩萨”和“活雷锋”,而矿业公司的领导说,郭升华了整个“矿工”的精神。他20年献血6万毫升,是自己血液的10倍还多。从1994开始,他先后向希望工程、身边的工人和灾区人民捐款12万元,先后资助了180多名贫困学生,但他的家庭几乎一贫如洗。一家三口还住在鞍山市千山区齐大山镇,80年代中期建的单间,不到40平米。郭离开军队这么多年,郭的工作还是老样子。郭总说:军队是个熔炉,铁进去,钢出来;只要不怕苦,总能炼成钢。6月1977 65438+10月11日,时任鞍山军分区副政委的余新元亲自将郭送上运送士兵的专列;1960 65438+10月,在辽阳火车站,余鑫源曾经把另一个鞍钢矿山的男孩送进了军列。他的名字叫雷锋。当时还年轻的雷锋和郭代表各自的新兵团发言,发誓要成为部队的好士兵。这铮铮誓言成了伴随他们一生的追求。在把雷锋和郭送上军旅的时候,余新元当然没想到,这两个家伙会成长为一前一后感动中国的人物。从雷锋和郭作为普通军人的成长历程中,我们可以清晰地感受到,是人民军队这个大熔炉,锻造了郭这个新时期的雷锋传人。

鞍钢齐大山选矿厂民警和郭是初中同学,当兵后在一个营。他回忆说,郭在鞍山登上军衔后,就开始帮列车员打扫卫生,送开水。当火车一路飞驰,他一路忙碌在郭当兵的五年间,做了无数的好事。郭入伍的23军67师“英雄钢铁连”,就在黑龙江牡丹江市海林县的山沟里。冬天,当地天气极其寒冷。每天早上,郭总是天不亮就起床,冒着严寒出去打水。因为地上结了冰,脚滑了一下,水桶还时不时的溅水,水一溅到衣服上就变成了冰。说,此时的郭再也叫不出苦来。灌满水箱后,他忙着劈柴、生火、烧水,就是为了让战友们起床后用上热水。自己班忙完了,他就去了另一个班,继续工作。通常,整排工作都留给他一个人。听到云南1979地震的消息后,郭专门请假,步行20多里,赶到县邮政局,把累计100多元的补助款送到了灾区。当时,郭每月的津贴只有六七元。与郭同在汽车连队的战友赵凤莲还记得这样一件事:执行任务时,战友驾驶的汽车抛锚,被扔在冰天雪地里很久没有修理。郭看到这种情况后主动停下车来帮忙。“你已经累了很久了。去车里喘口气,暖暖身子。让我来修车。”之后,郭冒着零下40摄氏度的低温钻到车下。因为穿着大衣,上班不方便。郭干脆脱下外套,躺在厚厚的冰雪上。修的时候花了40多分。

时钟。等到排除故障的时候,郭的脸上已经结满了冰,已经冻得站不起来了。

郭的军队前身是大将粟裕的警卫营。无论在战时还是和平时期,67师一直英雄模范辈出,200多人获得二等功奖励,涌现出爱民模范金一华、人民好儿子刘英俊等一批先进典型。当年带郭的老连长林,12次荣立三等功,被称为“老矿工”。郭当了五年兵,每天都受到这些典型人物的影响。他不会错的!

当了五年兵,郭从一个小伙子成长为一名好战士:种菜、喂猪、做饭,干的都是脏活累活。不过,在每一个岗位上,郭都做得非常出色,综合素质提高很快。入伍第二年,他就被评为学雷锋模范。1980年,郭在同年30多名战士中第一个入党。他还五次获奖,被师里评为“优秀团员”。老教导员康玉久回忆,郭在师汽训队当炊事员时,每次做饭完都要看书学习。一天晚上熄灯后,他去检查店铺,发现郭正拿着手电筒躺在床底下,兴致勃勃地看驾驶书。正是凭借这种实力,郭在当了一年厨师后,把驾驶理论背熟了,还能凭记忆画出汽车电路。第二年参加驾驶培训,一举获得理论和实际操作第一名。由于其出色的专业技能,郭在汽车培训后被分配到师汽车公司。郭一进公司,公司就让他“单飞”,独立开车。说起老公司,郭特别自豪:全车104辆,不管什么时候停都是横七竖八一条线,车身表面擦得干干净净。老指导员康玉久说,那时候部队条件特别艰苦。1979期间,部队常年被派到边防执行紧急战备任务,半个月吃不上饭,一个月吃不上菜是常事。在这样的环境下,郭在呆了两年多,他从来没有苦过。“不是我一个人不抱怨,而是我所有的战友都没有抱怨过。”郭对说:几年来,郭执行各种运输任务数百次,每次都圆满完成。

1981年,郭退伍时,时任连长的林对他说:“你要记住,你是在部队里入党的,是在师里被培养成雷锋模范的。你们回到地方,要保持军队的优良作风,但不要给军队丢脸!”郭说:“请你放心,我到地方工作后,一定会像在部队一样严格要求,尽心尽力。”林,郭在部队的老连长,2010九月初来到鞍山。在采场,两个战友相拥而泣。“郭,你干得不错,没有给部队丢脸。”1981年,郭退伍回到鞍钢。

回到鞍钢齐大山铁矿后,郭先后从事过6个不同的工作,从大型生产车司机到车间团支部书记,从矿党委宣传部干事到车间统计员、人事干事,从英语翻译到采场现任路政管理员。无论在什么岗位上,他都兑现了自己要做“最好”的承诺。

当大规模量产车司机时,他创下了自行车年产量的新纪录;

———在担任车间团支部书记期间,他所在的支部成为全矿的标杆;

————在宣传部当理论教育干事时,他写的党课教案在矿业公司评比中获得一等奖;

———在车间做统计员、人事干事期间,参加了统计员资格全国统一考试,是当时矿业公司唯一取得资格证的人;

——作为齐大山铁矿扩建办公室的英语翻译。1992,七五国家重点建设项目齐大山铁矿扩建工程进入筹备阶段,急需英语人才。不懂“ABC”,通过自学考上了一年的英语强化班。1993项目开工后,担任大型电动轮矿石转运车现场组装的英语翻译和司机,24小时为国外工程技术人员服务。在一起工作了3年后,外籍员工感谢老郭对他们的照顾,并多次给他钱和东西作为回报。对于当时月薪200多元的郭来说,每一笔都是一笔巨款,但他全部没收。“这是我的工作职责,应该做好。”他对外国人员说。所以,外国人更尊重他。合作归合作,感情归感情。在原则问题上,老郭丝毫不让步。他虽然不负责电动轮进口零配件的质检,但每次翻译都要仔细检查。他前后发现了5个电动轮的质量问题,最后让外方赔偿654.38+万美元。小事让外国人看到老郭的能力和性格,更加钦佩他。1995的一天,郭准备给鞍山市希望工程办公室捐款。来自澳洲的艾伦被郭的行为所感动,立即和他一起去希望工程办公室为两个岫岩孩子捐款。一家外企的中国区经理通过长期的实地观察,对郭的敬业精神、技术能力和高尚品德大加赞赏,两次邀请他到他们公司的中国区公司工作,承诺付给他当时工资的六至七倍。然而,郭却不为所动。他说:“国家培养了我,企业出钱让我学英语。在我学习之后,我将在一家外国公司工作。这样合适吗?”

——采场公路管理员,负责全矿采场公路的规划、设计、检查、验收和管理考核。准确的说他是技术干部岗,很多事情坐在我办公室打个电话就能完成。隔几天就去现场检查检查人员,很勤奋,很负责。但是老郭并没有让自己轻松。司机胡松说,“本来派人来监督我们,但他们坚持要和我们一起做。他们真的做到了,而且做的比我们多。我们有什么好说的?”“有必要这么做吗?”记者问郭,他很淡定地说:“不这样做,心里就不踏实。”采场道路是一条几乎每天都随着矿石剥离和挖掘而变化的对外道路,必须进行维修。从高处往下看,这些道路被描绘成一步步下沉的矿井采掘面上的流水。但是走近了,路面就没那么好看了。其实这些所谓的路都是用碎矿石铺成的。人们踩在上面一脚深一脚浅。雨雪天,泥巴绊脚,大风天,飞沙走石。这里没有避难所。因为矿井的工作面形成、产生、消失,不可能建造固定的休息室。所以高速公路管理者不可能找到一个遮风挡雨的地方,无论是突如其来的暴雨、暴雪还是大风。而且,天气越恶劣,他们越需要维护采场道路,保证畅通。采场温度冬季比室外低5摄氏度左右,夏季高10摄氏度左右。郭一天工作10多个小时,就是在这种冷得刺骨,热得像桑拿的环境里。夏天,黑红的脸会暴露很多次;冬天耳朵经常冻伤。除了艰苦的工作,郭扎根采场,每天坚持和一线工人一起战斗,这也意味着他把自己放在了高危岗位上。因为直接参与筑路,他指挥着平地机、推土机、大型矿用电动轮卡车等筑路机械。这些车辆每天都从他身边经过。露天矿电动轮卡车是庞然大物,最大重量超过100吨,载重190吨,车轮直径4米,整车高度6米,视野死角约15米。一些矿山企业发生过电动轮碾压面包车、面包车的事故。郭每天都在这个巨大的电动轮旁工作。扎根采场15年,争分夺秒干最累最脏最危险的活,做出了国内领先的公路养护技术标准和考核办法。采场主次干道路面养护质量逐年提高,星级道路达到10公里,道路合格率达到98%。齐大山铁矿的电铲和汽车生产效率连年位居全国冶金矿山企业之首。

离开部队近30年,郭在平凡的岗位上用荣誉书写了自己的辉煌业绩:安钢先进生产者、精神文明建设标兵、党员安钢优秀劳动模范、鞍山市道德模范、特级劳动模范、辽宁省道德模范提名奖、希望工程突出贡献奖、辽宁省五一劳动奖章、全国无偿献血奉献奖金奖、全国红十字志愿者之星、优秀央企。19年,他献血60000毫升,是他身体血液的10多倍。

1990,齐大山铁矿号召职工自愿献血,郭当即报名。郭说,当你看到一些对社会、对企业、对他人有意义的事情时,你总是认为自己是一名党员。

这是郭的第一次献血。正是因为这次献血,他了解到,他们的血可以挽救别人的生命,但血库往往血源不足。

从此,他坚持每年无偿献血,有时一年两次,20年如一日,从未间断。

2005年,郭又开始捐献血小板。一开始他从800 ml血浆中提取1单位血小板,后来逐渐增加到从1600 ml中提取2单位血小板。他一个月捐一次,已经捐了40多次了。

据介绍,一个体重75公斤的成年人,总血量约为6200毫升。到2065,438+00年上半年,郭已献血60000毫升(平均每次1.1升,一年2.7次),相当于其总血量的10多倍。2008年6月5438+2月,郭荣获卫生部颁发的“全国无偿献血奖金奖”。

3月2日,齐矿100多名员工参加了无偿献血,献血总量达到20000多毫升。一次献血这么多人,完全超出了鞍山市中心血站的预期,血站工作人员非常感动。如此大规模,郭组织10余次,累计献血量达65438+万毫升。

2008年,鞍山市第一支无偿献血服务队成立,郭当选为队长。1994,郭看了一个电视短片,是鞍山团委希望工程办公室号召大家为濒临辍学的孩子们捐款。孩子们热切的目光深深刺痛了他。第二天,他给岫岩山区一名失学儿童捐了200元。几天后,他送来200元。

此时的郭月收入还不够600元,带着年迈的父母、正在上学的女儿,一家三口挤在郊区一间建于上世纪80年代中期的不足40平方米的单间里。至今,郭仍住在这里,月收入2000多元。但为了让更多的孩子走进课堂,从15至今,他已经捐款7万多元,帮助了100多名贫困儿童。

为了挤出钱来资助贫困儿童,郭很久没有吃午饭;90年代,他献血给一些营养补助,他也捐了这笔钱;他还捐出了组织给的各种奖励款。

后来单位怕给他钱捐,干脆做成购物卡。但是,他找了个同事,蹭了老婆,或者把购物卡换成现金捐了;他很少买新衣服,一年到头都穿工作服。

在他家采访时,他看着水泥地面、没有任何装饰的“简陋房间”。记者劝他善待自己,善待家人。

郭若有所思地说:“当你接触不同的社会群体时,你会对生活有不同的想法。经常接触孤儿院的孤儿,上不起学的孩子,生活困难的员工。和他们比起来,我觉得自己很富有,我很想帮助他们。”

郭用微薄的收入资助了65,438,000多名儿童。但是,他知道,还有很多孩子需要帮助。

2008年3月4日,他发起成立了“郭爱心联合”,主要活动是捐款助学。短短一年半时间,“爱心联合”成员从12人发展到30人,资助贫困学生超过120人。说起郭,齐大山铁矿汽车运输作业区的大货车司机说,那是我哥。电铲司机刘小强说,我们家永远不会忘记郭戈。

2006年夏天,郭听说工人的女儿Z瑞安得了白血病,立即去医院看望她,并留给她200元钱。

郭知道,如果有能配型的造血干细胞,孩子或许还有救。在矿工会的支持下,郭写了一份动情的倡议书,走进全矿各部门和70多个班组,深情地宣读了倡议书,动情地唱起了《爱的奉献》。

不久后,郭得知工人的儿子刘庄患有再生障碍性贫血,也需要合适的造血干细胞。

于是,他找到安山广播电台交通台,带着张国斌和刘小强的妻子邹玉红到交通台进行直播,向全市寻找造血干细胞。

郭的精神和他两个孩子的命运触动了许多人的心。已有超过1300人签名捐献造血干细胞样本。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张国斌的女儿已经获得合适的造血干细胞,小Z瑞恩有希望了。

郭组织职工两次向捐款近3万元。但是,钱很快就用完了。就在不知所措的时候,郭想出了一个办法:用自己的医保本开药。郭也知道这是违反规定的。然而,为了孩子,他不顾一切。

按照规定,必须自己开药。郭不管多忙,每天都要跑到医院去。后来,医生被郭的精神所感动,同情小刘庄的命运,破例了。医保账上有3000多块钱,都花在刘庄身上了。

2007年,小刘庄带着对郭伯伯的希望和感激离开了。说,在最困难的时候,郭给了他们全家战胜困难的勇气、希望和精神安慰。

起初,许多人不理解郭的行为,有些人甚至给他起了个绰号:“郭傻子”。但是,随着人对郭的了解,他们知道他不仅不笨,而且很聪明。

通过自学和深造,他获得了学士学位和四项专业证书,并能说一口流利的英语。1993齐大山矿出资4亿从国外购买电动轮车,他担任翻译。

20年来,越来越多的人了解了“郭傻子”,和他站在了一起:鞍山市成立了第一支无偿献血志愿服务队、第一支红十字志愿服务队、第一支红十字志愿急救队和“郭爱心联合队”。齐大山铁矿现有员工2000多人,参加过郭各种爱心组织的有1000多人,几乎占员工总数的50%。与齐大山铁矿有业务往来的还有个体户和私营企业主...50岁时,郭是鞍山铁矿生产技术室的一名工程师。走在去往齐大山铁矿采场的路上,郭的工作照片挂在路边的灯箱上,照片旁有一句评价——“生命的价值在于奉献”。近距离接触这位爱心大使,记者深深体会到,他的爱来自内心深处,他在这份奉献中体味着幸福。

追溯郭的敬业和善良,要从1994说起。在电视上看到偏远山区孩子辍学的新闻,看到希望工程“大眼睛”的公益广告,他被孩子们期盼学习的眼神牢牢抓住,内心受到强烈震撼。他内心深处的声音告诉自己,他必须为他们做点什么。几天后,郭带着200元钱走进了鞍山“希望工程”的办公室,开始了他的“资助之旅”。

郭第一次给岫岩满族自治县的一个男孩捐了200元钱。几天后,一封感谢信放在了郭的办公桌上,歪歪扭扭的铅笔字道出了收信人的家庭困难和感激之情。看着这封信,郭和他的妻子被这个可怜而又充满渴望的孩子深深地感动了。他们又给孩子寄了200元钱。不出一个月,就给郭捐了400元,而当时他的工资还不到600元。

在资助贫困学生的过程中,郭不仅捐款,还以各种方式为学生提供其他帮助。休息期间,他参加了市里组织的圆梦行动,给孩子送去了300本育本书和学习工具。得知汤岗子小学一名贫困学生上学需要自行车后,他立即将自己价值300多元的凤凰牌自行车擦亮,捐给了他。春节快到了。郭给千山区的一位贫困学生送去了一件崭新的衬衫和200元钱。

“做一件好事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自从走上“资助”之路,郭的脚步就从未停止过。他一年最多资助过6个学生。从65438年到2003年,郭的爱心在海城、岫岩、鞍山等地传播。先后资助贫困小学生、中学生、大学生40余人,捐款5万余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