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基础设施”下新消费的“推手”是谁?
一点金融王曼|作者
刘玉|编辑
在工业互联网时代,更多人把希望寄托在“新基础设施”上,以提振中国经济。
“新基础设施”覆盖的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创新技术与金融科技领域高度契合。
金融科技作为金融行业的“新基础设施”,以数字化、智能化为迭代方向,整合科技公司、金融机构、场景流量平台等市场主体,打造未来金融行业新业态。
|“新基础设施”加持,线上黄金消费与扩张
在全球新冠肺炎疫情持续影响的当下,出口作为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首当其冲受到冲击。要稳定基本经济,需要在投资和消费上下功夫:释放被抑制和冻结的消费意愿,加快相关重大项目建设进程。
与以往通过货币超发刺激国内消费的方法相比,通过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刺激投资,尤其是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投资,比单纯刺激消费效益要好。
经过多年研究,“新基建”终于从学术讨论走向社会认知和国家战略,并主导了扩大消费、投资、内需等一揽子宏观对冲政策。
“新基础设施”打上了时代的烙印。如果说20年前,中国经济的“基础设施”是铁路、公路、机场、桥梁;那么未来20年,支撑中国经济社会繁荣发展的“新基础设施”将是5G、人工智能、数据中心、物联网等科技创新领域的基础设施,以及这些先进技术孵化出来的民生服务领域的基础设施。
网络消费金融就是其中一个最重要的表现形式。
从应用演进的角度来看,新基础设施支持的AI、数据处理等功能将更好地“理解”消费者的诉求,并根据这些诉求迫使金融服务企业设计出更符合C端预期的产品,这也是一批持牌机构和金融科技企业加快转型的逻辑起点。
面对市场机遇,互联网巨头、电商平台、科技公司纷纷借助科技手段涌入消费金融领域。银行、信托等传统金融机构也在巧妙地利用资金、场景、产品等优势。,加大金融科技投入,探索大数据风控、智能催收等模式,不断推动线上业务规模化,从而提升消费金融领域的市场份额。
金融科技公司也是如此。
一方面,金融科技企业可以更灵活地从垂直需求领域切入市场,如旅游、教育、装修等,同时发掘新的场景和需求领域;另一方面,我们也可以利用自己在技术创新方面的专长,通过改善金融消费者的体验来获得竞争优势。
以即刻消费金融(以下简称“即刻金融”)为例。作为一家专注于线上消费服务的金融机构,即刻金融成立五年来,始终坚持将重心放在技术层面,建立了高度灵活开放的底层技术框架,在获客、风控、融资、客服全流程的每一个业务节点都采用了完全自主研发的技术支撑体系。
同时,即刻金融也将这种科技能力输出到银行、信托、保险等传统金融机构。通过合作,传统金融机构可以低成本获得满足场景的技术支持,而像即刻金融这样的金融科技企业可以通过能力进一步完善技术模型,降低平台的资金成本。
整体来看,传统金融机构的数字化转型和金融科技的优势正好互补,两种金融业态的合作成为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货币清算机构与数字智能建设
在推动“新基础设施”实施的过程中,“万业之王”的金融业成为工业端和消费端的最大看点,而金融科技则扮演着“催化剂”的角色,这从各金融机构的数字化建设中可见一斑:
银行等传统金融机构纷纷成立科技子公司、理财子公司,提供科技赋能服务,尤其是在疫情期间,银行主要通过微信官方账号、APP客户端等渠道推广“零接触”在线服务。
阿里、JD.COM等互联网巨头业务布局众多,几乎涵盖了人们日常生活的所有领域。蚂蚁花呗、JD.COM白条等信贷产品,大多服务于生态中的用户,优势是基于精准画像的低风险成本。
以移动支付、消费金融等领域为代表的金融科技服务的创新方向主要集中在对企业中后台技术的进一步研究,从而提高C端消费者的体验和金融服务的公平性。
在这一点上,头部企业最有发言权。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人才超过1,000人。为了更好地推动技术的商用,还与中科院声学研究所、重庆邮电大学等知名高校联合成立了研究院,进一步出击前沿技术和市场应用。
相比于前端营销和获客,即刻金融的战略重点其实是中后台的数字化智能建设,这也是其业务拓展和未来发展的“新基础设施”。
因为个人消费用户的风险模型需要经过大量数据样本的训练才能很好的进行风险评估,但是前期这些数据的积累需要极高的时间和风险成本。只有经过几个风险周期,数据模型才会贯穿和成熟。
另一方面,目前个人金融用户往往通过手机app提交申请,需要服务机构后台快速处理,提供更快的响应速度,满足用户的即时需求。
目前,即刻金融的大数据智能风控平台上线已经四年,功能已经完善。同时搭载智能双录服务平台(AI驱动的生物识别系统包括人脸、OCR、语音/声纹等。)、唇语活体检测(供用户确认有效身份)、无声活体检测等配套系统,可以更高效的识别欺诈风险和信用风险,给出合理的授信额度。
公开资料显示,即刻金融每天完成约30万笔授信审批、50万笔提现和消费审批,最高支持日654.38+0万。响应效率达到秒级,贷前、贷中、贷后、风控、催收等场景的大部分工作环节几乎都由机器自动完成。
在服务平台对个人用户进行自我授信的同时,金融马上将这种科技能力输出给B端机构,希望通过赋能第三方机构,让更多用户享受到收益。
比如以容器化技术为核心的云平台,可以帮助合作解决快速迭代、并行部署、资源共享、灵活伸缩等问题;智能交互平台是一款主要针对B端的SaaS产品,通过智能交互方案解放合作企业劳动力,答案准确率90%以上,业务解决率70%以上,语音单词错误率10%以下。......
事实上,普惠金融虽然是服务“下沉”的背后,但也意味着消费金融尤其是线上消费金融后台能力的“提升”。通过精准营销、健全风控、科学放贷,降低运维成本,最终将利润让利给长尾用户。
|新消费崛起,消费企业差异化并存
抓住长尾用户的消费需求,既是互联网生态下商业主体商业逻辑的升级,也是消费金融企业的主要市场。在新时期,差异化给产品和服务以最生动的诠释,以解决不同消费群体的行为和心理。
消费金融领域本身就是一个差异化的竞争市场,这种差异化会长期存在。但需要强调的是,市场只有呈现差异化经营,才能覆盖更多长尾用户,让他们受益。
整体来看,消费金融的差异化经营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是经营主体的分化。传统金融机构方面,银行等机构有零售业务部,主要经营抵押贷款和信用贷款;传统的消费金融公司大多从银行体系中分离出来,单独计算其运营成本;
还有一些是从互联网巨头或者产业巨头成长起来的,比如蚂蚁花呗、海尔消费金融、苏宁消费金融等等。还有一些新的持牌机构,结合了传统和创业,比较特殊,比如即刻金融。这些不同的经营主体都利用自己的优势进行差异化竞争。
其次,商业模式的差异化。不仅仅是分期和小额贷款,其实银行的信用卡业务也属于消费金融的范畴。互联网商业模式的差异化尤其明显,从场景嵌入到获客,再到风控和后端处理。
除了互联网巨头自建生态和服务体系中的用户;也有助于放贷,委托出借人与金融机构合作,间接实现消除资金的业务;同时还有“自负盈亏+开放平台”的双向商业模式。
最后,服务客户的差异化。对于长尾客户的进一步细分,目前没有更明确的细化,个别企业会孵化特色消费产品,比如汽车消费者、蓝领工人等等。一些企业还进行农村金融领域的研究。与城市相比,农村地区的发展极不平衡。未来,随着社会征信体系的完善,农村消费金融可能会成为新的蓝海。
在国家“新基础设施”布局下,消费金融行业未来的竞争可能会进一步集中在线上业务上。对于线上消费公司来说,业务拓展中涉及的独立获客能力、智能风控能力、数字化运营能力有望成为其“弯道超车”的关键。
只需要提一下,金融技术创新也给监管带来了新的挑战:一方面,他们要在技术理解上迅速跟进,及时提出业务风险的解决方案;另一方面,要给创新留下足够的空间,避免管理过度导致活力衰减的问题。因此,金融从业者拥抱监管、合规经营更为重要。
结论
在“新基础设施”的赋能下,消费金融的线上线下需求场景将被多方打通,不同数据的采集也将保证信用风险控制的准确性。尽管目前经济增速放缓,人口结构变化,疫情影响轻微,但这并不能阻碍行业向多元化、线上化、智能化的快速转型。
“新基础设施”着眼于未来。随着5G、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创新技术推动产业升级,未来“新消费”、“新金融”驱动的新动能也有望为中国经济的未来创造无限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