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田工程地质档案的数字化管理和二次开发利用
(中石化西南油气公司工程技术研究院达州635000)
阐述了气田工程地质档案的数字化建设过程,根据气田勘探开发的特点,介绍了档案的数字化处理方法、网络数据库的建设和数字档案的管理方法,并在数字档案建设的基础上,对工程地质档案进行了二次开发利用,建立了工区三维GIS地图信息系统,并在工程设计编制过程中进行了初步应用。
关键词气田工程地质档案数字化管理二次开发
介绍
气田勘探开发过程中会形成许多与地震、钻井、完井、测井、固井、测试和生产信息有关的工程地质资料。这些资料既是气田勘探开发过程的真实记录,也是地质工作成果的集中体现,是属于国家的宝贵财富。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网络的逐步普及,传统的纸质档案管理方式已经不能满足用户的需求。加快工程地质档案数字化网络建设,促进档案信息的享有和利用,已成为新时期档案管理的重点[1]。
1气田工程地质档案数字化建设
气田工程地质档案涉及多个学科,涵盖气田勘探开发的全过程。档案数量众多,种类繁多。传统的纸质档案管理方式存在手工检索效率低、查阅不方便、易损坏、占用空间大等缺点。数字档案馆的建设和管理将彻底改变档案的利用方式,突破纸质档案利用的局限性,推动档案管理从档案保存和利用职能向信息收集、管理和信息服务职能转变。气田工程地质档案数字化建设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1文件的数字处理
工程地质档案的数字化处理是档案数字化管理的基础。档案的数字化处理主要包括以下内容:①清查数据的清理和分类。按收藏内容分为书刊、地质科技档案、地图、基建档案和学术研究报告。(2)将不同资料的目录数字化。地质档案目录数字化的目的是建立机读目录和目录数据库,手工记录、索引和输入大量档案信息。在档案编目数字化的过程中,为了建立高质量的档案编目数据库,应严格规范档案信息的描述、标引和机读编目数据的录入[2]。(3)档案全文数字化,将上述不同类型、不同载体形式和记录方式的地质档案转化为文字、地图、图表、图像、声音等计算机可识别的文件,存储在磁盘、光盘等物理载体上。同时,按照《地质资料管理条例》的规定,各类新资料同时汇交,新资料分类归档保存。纸质地质档案经过计算机一系列数字化处理后生成数字档案(即电子档案),为工程地质档案的收集、整理、归档、保存管理、借阅、查询、开发、利用、复制等数字化管理奠定了基础。
1.2网络数据库的建设
网络数据库建设是实现档案数字化管理的技术手段。与传统载体文件相比,数字文件的最大特点是可以通过网络快速流动,因此需要综合考虑功能性、可操作性、规范性、稳定性、安全性和功能扩展性,建立一个实用的文件管理系统。中国石化西南油气公司在研究和借鉴国内先进的档案管理软件的基础上,根据公司生产生活的实际情况,结合地质资料管理法规的要求,利用ASP.NET网站和SQL Server数据库开发技术,自主开发了一套“中国石化西南油气公司地质资料管理系统”。该系统将数字档案分为七类:地质研究档案(包括油气田开发、科学技术研究、测绘等。)、光盘备份、书刊、地图、基础设施档案、学术研讨会报告和多个图书馆,并包括七个子系统(图1)。根据作者、编辑时间、主题词或摘要、其他检索词和组合条件,实现模糊查询、全文查询和精确查询功能,选择的目标文件可用于资料借阅申请或在线阅读。
图1地质资料管理系统的组成
1.3档案的数字化管理
气田工程地质档案的数字化管理是档案数字化建设成果的体现。与传统的档案管理方式不同,档案的数字化管理与计算机、电子档案、数据库和网络密切相关。在油气勘探开发过程中,会产生各种工程地质资料,如工区地震原始资料、单井钻井、完井和生产的各种原始资料、相关科研成果报告等。这些资料分别由设计、施工、科研单位提交给档案管理中心,经档案管理中心严格检查验收合格后,由档案管理人员及时对档案进行分类、编号、立卷、归档,并将档案数字化,将形成的电子档案上传到网络数据库,对归档文件的信息查询、借阅、下载等提供数字化管理[3]。管理流程见图2。
图2气田工程地质档案数字化管理流程图
气田工程地质档案的二次开发利用
随着数字档案馆建设的深入,用户不仅仅满足于史料的信息查询服务,还希望对现有的数字档案馆进行二次开发,充分利用数字档案馆帮助实际工作,甚至完成一些工作,以提高工作效率,降低成本。随着中国石化西南油气公司油气勘探开发步伐的加快,各种施工设计的编制任务日益繁重。为了规范设计编制流程,提高设计编制效率,保证设计质量,西南油气公司在现有工程地质档案数字化建设的基础上,开发了西南油气公司工区三维GIS地理信息系统(图3),并在工程设计编制过程中得到初步应用。
西南油气公司GIS地理信息系统在卫星地图的基础上,增加了输气管道、井位部署、道路交通信息、井场环境信息等同一图层的不同标注。通过选择不同的标签,可以叠加显示相关图层数据,实现相关地图信息的放大、缩小、移动、保存截屏等功能,为井位部署、输气管线布置等决策提供直观的参考。此外,在GIS地理信息系统中,增加了现有井的井史数据,主要包括钻井、完井、测井和测试数据。根据这些数据,在编制新井钻井地质设计时,可以通过选择邻井绘制预钻构造图和层位对比图,自动形成预钻地质构造特征等基础信息,并自动生成文本文档,初步实现了钻井地质设计的自动化编制。
图3西南石油天然气公司GIS地理信息系统
3结论
气田工程地质档案数字化建设是新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通过对档案的整理和数字化,充分利用网络和数据库技术,将传统的档案信息管理与网络数字化管理相结合,实现气田工程地质资料的数字化管理。授权用户足不出户即可查阅或下载相关资料。以档案数字化管理为基础,针对油气勘探开发过程中的实际情况,开发了工区三维GIS地理信息系统,实现了工区井位、管线分布等信息的直观展示。同时,利用现有井史资料初步实现了钻井地质设计的自动化编制,有效降低了劳动强度,实现了地质档案的二次开发利用,为气田工程地质档案管理提供了新的工作思路。
参考
李杰,沃恒奴。地质资料数字化的作用及推进数字化的途径。地质学报,2008,(4): 340 ~ 342
肖,孟,等。信息资源建设。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278。
金华英。浅谈地质档案的数字化管理。贵州地质,2008,(2): 158 ~ 160。
朱义。NET程序员面试指南。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