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要求签订保密协议合法吗?

这是合法的。签名时注意:

1.遵循公平原则,兼顾双方利益。

明确保密范围。不同的企业,同一企业,不同时期的商业秘密是不同的。在约定保密内容时,要明确需要保密的对象、范围、内容和期限。此外,当商业秘密具有企业无形资产和员工个人劳动成果的双重性质时,如广告公司策划人员的创造性工作、IT公司技术人员完成的编程和数据库等,就要特别注意明确其性质属于个人著作权还是公司商业秘密。当事人是否应当承担保密义务。

3.明确保密主体和保密义务期限。除保密岗位和技术岗位外,普通员工(包括不承担保密义务的员工)在工作中有意或无意知悉公司商业秘密时,也应纳入保密主体范围,承担保密责任;掌握商业秘密的员工家属、朋友也应履行同样的保守商业秘密的义务。

4.采取竞业限制、保密保护等特殊操作时应当规范。一般来说,竞业限制是要求员工不得在同类企业兼职,离职后未经同意不得受聘于原企业竞争对手,不得组建同类企业参与竞争,不得指使原单位其他员工接受外部聘用,不得为本企业竞争对手提供咨询、建议服务。

5、明确违约的情况和法律责任。

保密协议应具备以下必备条款:

劳动者和用人单位应当约定商业秘密的归属和保护内容。关于保密的内容和范围,我国法律并没有具体规定什么内容和形式才算商业秘密,一般包括技术信息和商业信息,细分为很多名称。企业可以利用秘密清单明确员工保密的范围和具体内容,避免在是否属于商业秘密、是否应当保密等问题上产生分歧。

应当约定保密的有效期限。因为保密期限往往会超过劳动关系的期限,并在员工离职后持续一段时间,尤其是在劳动合同终止后。

应商定保密措施。比如,用人单位有权在劳动关系终止前六个月单方决定调动劳动者的工作岗位。

应约定保守商业秘密的价格(即保密处理和经济补偿)。

应约定保密的义务和责任,以及违反保密的责任和赔偿条款。

签署保密协议的注意事项。保密费和经济补偿金应单独收取,不可替代。

同意竞业禁止条款。为了有效保护商业秘密,一般应在保密协议中设计竞业禁止条款,规定核心员工的流动。比如,禁止核心员工在同行业竞争性企业担任相关职务最长不超过三年。

保密协议应由不同的人和岗位签署。与竞业禁止企业必须支付员工赔偿金的规定不同,要求员工保密的企业可以给予员工一定的经济补偿,也可以不给予。无论企业是否给予经济补偿,只要签订了保密协议,员工就必须履行保密义务。

法律依据:《劳动法》第二十三条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可以在劳动合同中约定保守用人单位的商业秘密和与知识产权有关的保密事项。对于负有保密义务的劳动者,用人单位可以与劳动者在劳动合同或者保密协议中约定竞业限制条款,约定劳动合同解除或者终止后,在竞业限制期内按月向劳动者支付经济补偿金。劳动者违反竞业限制约定的,应当按照约定向用人单位支付违约金。

《劳动法》第二十四条,竞业限制的人员限于用人单位的高级管理人员、高级技术人员和其他负有保密义务的人员。竞业限制的范围、区域和期限由用人单位与劳动者约定,竞业限制的约定不得违反法律法规的规定。劳动合同解除或者终止后,前款规定的人员到与本单位有竞争关系的其他用人单位生产、经营同类产品或者从事同类业务,或者自主创业生产、经营同类产品或者从事同类业务的,竞业限制期不得超过两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