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要任务包括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点任务包括:调整完善人口政策、夯实供给基础、推进土地制度改革、释放供给活力、加快金融体制改革、解除金融抑制、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开放供给空间、深化简政放权改革、提升供给质量、构建社会服务体系、推进配套改革。

1.调整完善人口政策,夯实供给基础。

人口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一直是经济学的核心问题。“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威廉·配第的论述第一次从经济学角度概括了人口与经济的关系。人口既是需求基础,也是供给基础。

2.推进土地制度改革,释放供给活力。

合理的土地制度安排对于刺激生产要素和公共产品供给,释放供给活力,促进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具有重要的微观管理和宏观调控作用。

3.加快金融体系改革,解除金融抑制。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金融市场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从单一到多元化。

目前,中国金融正处于市场化、国际化、多元化阶段,面临着比以往更加复杂的局面。从国内来看,金融作为最重要的要素市场之一,由于改革力度不够,金融抑制明显,需要进行改革。

4.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开拓供给空间。

中国这些年的经济快速增长,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要素驱动和投资驱动。但经济进入新常态后,要素红利渐行渐远,投资驱动的风光不再。

5.深化简政放权改革,提升供给质量。

新制度经济学认为,制度与劳动力、土地、资本和科技创新一样,是经济增长的要素之一。对世界历史横向和纵向的考察也表明,制度的内涵和质量是影响甚至决定一个国家长期经济绩效的最重要因素。

6.构建社会服务体系,推进配套改革。

供给侧改革的最终目标是提高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率,提高地区、行业、系统和产品的竞争力。要实现这一目标,除了上述五项改革内容外,还需要多项配套改革。构建全民社会服务体系就是其中之一。

扩展数据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意义;

1.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强调供给和需求并重;既突出发展生产力,又注重改善生产关系;既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又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其核心实质是通过市场导向的全面创新,使政府管理更科学、市场更有效、企业更有活力,从而减少无效和低端供给,扩大有效和高端供给,促进行业出清和盈利能力提升,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提升社会生产力水平。

下一步,我们要坚决按照中央要求,把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根本目的、主攻方向和本质属性,以改革的方式推进结构调整,激发内生动力,营造提质增效的外部环境。

2.通过简政放权等改革,充分发挥政府的作用。党的十八大以来,简政放权改革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一些地方政府的越位、缺位和错位现象仍在一定程度上存在。

以投资领域为例,目前阻碍企业活力的最大障碍仍然是投资审批时间长、程序多。在一些地方和领域,行政审批形成了“行政部门设权、机构评估、行业协会认证、挂靠企业收费”的“一套审批娃娃”,制约了企业投资经营。

3.通过要素价格等改革,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市场价格反映供求关系,价格信号引导要素流动和资源配置。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我国市场配置资源的功能逐步增强,但仍存在一些不明确甚至混乱的价格信号。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着力消除市场壁垒,完善价格主要由市场决定的机制,进一步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和公平。

完善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推进水、电等领域价格改革;扩大金融业对外开放,完善金融市场体系;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完善土地租赁、转让和抵押二级市场;加强产权保护,发展技术市场,让创新成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

4.国企通过深化改革,可以实现产能多,员工少进少出,企业能生能死。目前,供过于求的领域主要是传统重化工业,生产要素流动困难和“僵尸企业”多的问题在一些国有企业中更加突出。

有的国企决定不了生产什么,生产多少;经济越困难,越多人挤进国企,企业很难减员;企业破产涉及人和债。没有钱,解决不了问题,也很难顺利破产。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研究新形势下如何推进富余人员分离再就业、坏账重组、“僵尸企业”破产重组或清算,激发国有企业活力。

5.通过创新驱动,加快新旧动能转换。目前,创新能力弱、体制机制僵化已成为制约中国经济发展的关键问题。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2015全球创新指数”显示,中国大陆的创新排名为第29位。在世界银行发布的2015全球营商便利指数中,中国内地排名第84位。

这从一个侧面说明,制约企业活力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突出。从国际经验来看,每一次科技和产业革命都会带来生产力的大幅提升;一旦供给侧出现革命性的创新,市场需求就会呈波浪式增长。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增强企业供给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把经济发展切换到内生技术进步、人力资本提升和有效需求驱动的轨道上来。

参考数据

人民日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意义和途径

百度百科-供给侧结构性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