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供给侧改革的作用

一.供给侧改革:

所谓供给侧改革,是指从供给侧开始的改革。与需求管理政策相比,供给侧改革有以下三个特点:

1.供给侧改革强调企业和企业家作为市场主体的作用,需求管理政策主要强调政府宏观调控的作用;

2.供给侧改革强调解决长期健康和可持续发展问题,需求管理政策强调解决短期经济波动问题;

3.供给侧改革强调制度的改革和完善,需求管理政策主要强调短期政策调整。

二。改革涉及的关键领域:

供给侧改革的本质是:

一个是形成新的主体,即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企业、企业家、企业家在经济发展中的主导作用。同时,要简政放权,转变政府职能,约束政府的“有形之手”,正确发挥政府的作用;

二是培育新动力,即通过全面改革培育新的增长动力,通过全面创新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通过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

三是发展新产业,即一方面要尊重和顺应经济规律和市场规律,及时淘汰产能过剩和僵尸企业,及时让市场出清,避免资源浪费,及时化解经济泡沫,避免系统性风险,另一方面要大力发展新产业、新技术、新业态。

供给侧改革的关键领域如下:

应大力推进市场导向改革,更加注重“供给侧”调整,加快淘汰僵尸企业,有效化解过剩产能,增强行业核心竞争力,不断提高全要素生产率。要把增强企业活力放在首位,坚持基本经济制度,引导社会心理预期,重视产权保护和知识产权保护,完善商事法律制度,充分发挥企业家的重要作用,努力营造扶商、安商、惠商的良好市场环境。这意味着,在产业层面,淘汰僵尸企业、化解过剩产能、激发企业活力将是“供给侧改革”的重点领域。

三。改革有效性的决定因素:

制度因素和组织创新能力能否突破束缚,决定了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空间和“供给侧改革”的成效。

其实从制度因素来说,供给能不能改善是现在的一大问题。比如,人口红利递减的趋势形成后,应该制定什么样的人口政策来保证充足的、更高质量的人力资本供给;在中小企业天然缺乏高等级信用的情况下,应该制定什么样的金融政策为其提供资金;在放松房地产市场调控的预期下,应该制定怎样的政策才能使房地产业在经济中发挥主导作用,避免形成过度的价格泡沫?

这些问题由来已久,但一直没有明确的解决方案。调控的历史表明,要跳出“一管死,一管乱”的怪圈,就必须跳出短期利弊的思维领域,考虑长远利益,使制度因素与经济增长的长期目标相匹配。制度供给的创新是“供给侧改革”取得预期效果的最重要前提。

此外,组织能力的优化在供给侧改革中也有重要作用。目前已经推进或正在部署的行政审批制度、商事制度、国企改革,既涉及政府组织,也涉及政府资金主导的大型企业组织,都属于组织能力优化的新探索。目前,大量的微型组织难以生存和发展,迫切需要优化其能力,为其提供充足的市场准入空间,并通过减税等措施减轻其压力。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提高其生存能力,并创造一个适当的环境来鼓励创新。

中国经济增长持续放缓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供给侧已经越来越不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供给侧改革的目的是着眼于企业微观机制的重构,提高要素和资源的优化配置,进而提高经济效率。当前急需的供给侧改革包括三个方面:

1.建立有效的过剩产能退出机制,减少“僵尸”企业,让资源要素重新流动起来。

2.推进国企改革和混合所有制改革。特别是钢铁、石化、有色、建材、煤炭等上游行业多为国企,国企改革必须及时有效推进;

3.建立企业家激励机制,加强产权保护,营造企业家有创新创业激情的激励机制和环境。

供给侧改革是长期取向,需求侧调整是短期取向。如果没有短期定位,长期定位也会不准确。供给侧改革的同时,不能放松需求侧的调整。供给侧改革,尤其是在存量退出过程中,会产生大量溢出效应,导致总需求不足和结构性萧条。一旦出现这些现象,就需要全面启动需求侧管理。

进行供给侧改革,必须加快新一轮财税、金融等配套改革。经济持续低迷决定了下一个周期将以扩张性经济政策为主,要么减少收入,要么增加支出。所以,无论从发展还是改革的角度来看,这一轮调整都有很大的减税空间。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应该是一系列改革措施的总体努力,包括鼓励创新创业,推进以市民化为核心的城镇化,促进产业结构升级优化,实施减税降费,大规模减少行政审批,积极推进新一轮财税、金融等配套改革。

延伸阅读:如何买保险,哪个好,教你如何避开保险的这些“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