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发展的前景和方向是什么?

随着新技术革命的迅猛发展,国际经济竞争将主要表现为科技竞争,而作为科技载体的人力资源必将成为一国经济增长的支撑。可以说,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一个国家提高国际竞争力的关键因素,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源泉。目前,中国人均资本和资源相对短缺,人力资源丰富,劳动力是中国参与国际竞争最大、最现实的优势资源。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将进一步经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直接参与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人力资源的开发也将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这最终将成为中国在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的决定性因素。

第一,对人力资源需求的影响

对人力资源总需求的影响

就业是反映人力资源配置的重要指标,也是中国入世后面临的焦点问题之一。从长远来看,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将促进对外贸易的增长,更有效地吸引外资,有利于国际制造业向中国转移,从而促进中国就业岗位的配置,增加就业总量。根据国际失业与就业委员会和中国国际人才发展交流协会的预测?中国入世后,年GDP增长3个百分点。各界普遍看好中国经济发展的长远前景和入世后就业增加的趋势。但短期内,国内企业面临更加激烈的国际竞争,企业重组、兼并、关闭乃至破产将更加频繁,导致就业岗位减少,一定程度上结构性失业增加。

人力资源对产业结构的影响

从产业结构来看,入世对不同行业的影响会有很大不同。一方面,部分行业会受到较大冲击,如农业、汽车制造、仪器仪表、机械制造等,就业规模会有一定程度的萎缩。另一方面,一些具有竞争和比较优势的产业面临着更大的发展空间,如纺织、食品加工等成熟的劳动密集型制造业,以及现代服务业、旅游业等新兴产业。

对人力资源质量需求的影响

中国高素质人才总体短缺已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中国加入WTO后,市场对高学历人才和劳动者综合素质的需求不断提高,劳动力接受教育和培训以提高就业能力的愿望也日益增强。同时,随着经济结构的调整,一些传统行业对人才的需求将日益减少,对适应入世后经济发展模式的人才需求更加迫切,如农业、信息、金融、会计、外贸、法律和现代管理等方面的专业人才,生物技术、环保技术、新材料等领域的高层次科技人才,熟悉世贸组织规则、适应国际竞争需要并能参与解决国际争端的专业人才,跨学科、专业化的谈判人员。如何进一步扩大我国教育培训规模,提供多形式、多层次的教育服务,是我国加入w to提出的迫切要求之一。

对中国人力资源流动的影响

入世对人力资源流动的影响体现在三个层面:国际流动、国内地区间流动和企业间流动。

(1)国际人力资源竞争更加激烈。21世纪高科技人才短缺将是一个世界现象。不仅在发展中国家,在发达国家也存在人才短缺的危机。据统计,未来几年,美国将短缺85万高科技人才,德国短缺654.38+万,日本短缺20万。入世后,发达国家一直凭借强大的经济实力和优越的科技环境吸引和利用发展中国家人才的现象将会加剧。

一方面,我国高级专业人才流失现象可能会加剧。比如美国到2006年每年缺95000名计算机人才,大部分需要从中国、印度等地招聘。因此,我们将面临在扩大我国人力资源投资和储备的同时,防止和减少我国高级专业人才流失的问题。另一方面,入世带来的就业机会,很大一部分是目前国内人才库难以满足的,比如外贸、金融等行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这就需要我们大量引进海外人力资源。近年来,海外留学生回国、外国专业人士来华工作的现象屡见不鲜。这种现象在未来会更加普遍,这就需要我们对相关的法律制度和人才政策进行完善和有针对性的调整。

(2)人力资源的区域流动进一步加快。人力资源跨区域流动的主要趋势是:贫困地区→较发达地区→发达地区,而城市之间是:中小城市→大中城市→核心城市。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才流动基本遵循这一趋势。如“九五”期间,上海引进国内人才2.6万余人,留学人员1.5万人,创办留学人员企业900余家,总投资2.5亿美元,引进外国专家智力500余人次900余次。北京、深圳等城市也出台了吸引人才的政策,初步形成了一批高素质人力资源密集型人才高地。入世后,随着人口流动政策的松动和劳动力市场的成熟,欠发达地区人才流失将进一步加快,地区间人力资源水平差距将进一步拉大。

(3)国内企业间人才流动进一步加快。在国内市场全球化的大趋势下,企业间人力资源的竞争也打上了国际竞争的烙印。在可预见的时期内,人才流动仍将保持“国企→民企→外资合资企业→外商独资企业”的趋势。目前,国有企业是人力资本的净输出者,在人力资源的竞争中处于相对不利的地位;外商投资企业所需的专业技术人员有很大比例来自国有企事业单位,尤其是培训成本高、市场需求短的专业技术人员。但我们也会发现,人才在流动过程中会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和知识水平,这有利于我国人力资源整体素质的提高。只要我们能够有效地调整人力资源的开发和管理,国内企业也可以通过探索和建立自己的优势,在人力资源的流动和竞争中受益。

对中国教育培训发展的影响

(1)中国在教育服务领域的入世承诺

教育和培训是人力资源开发的主要手段。在WTO谈判协议的签署文件中,中国签署了《服务贸易总协定》。其中,“教育服务”也被纳入服务贸易范畴。根据《服务贸易总协定》第13条:由各国政府全额出资的教学活动除外?除军事院校外,所有收取学费、具有商业性质的教学活动都属于教育贸易服务范畴,包括基础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和技术培训,所有世贸组织成员都有权参与竞争。世贸组织《服务贸易总协定》规定,在相互承诺通过谈判协商解决分歧的基础上,成员国敦促各国政府下放办学权力,逐步废除限制性的教育法规,开放教育市场,最终在全球范围内形成自由开放的教育市场。

根据WTO《服务贸易总协定》的有关规定,“教育服务”主要有以下四种活动:

第一,提供远程教育服务。WTO规定,甲方成员国有权向乙方成员国提供“跨境”服务。在教育领域,鼓励甲方成员国向乙方成员国提供远程教育课程和服务..

第二,鼓励出国留学。WTO鼓励甲方国家的公民在乙方国家消费服务。在教育方面,鼓励甲方国家的公民到乙方国家学习和深造。

第三,推广海外教育。世贸组织鼓励甲方成员国在乙方成员国建立商业实体。在教育领域,允许甲方国家的教育机构在乙方国家设立独资或合资学校,从事教学、科学研究和文化交流活动。

第四,鼓励专业人才流动。世贸组织鼓励甲方成员国无歧视地雇用乙方成员国公民从事专业服务。在教育领域,鼓励甲方成员国接受乙方成员国公民从事专业教学,如教授外语、数学或自然学科。

中国入世后对教育服务的承诺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1对于小学和初中教育,以及军、警、政、党校教育,中国没有做出开放市场的承诺。?不限制接受其他成员国的学生出国学习和培训。?对于高等教育、成人教育、高中教育、学前教育等教育,我们做出了有限开放市场的承诺。允许其他成员国在中国设立合作教育或其他形式的合作教育机构,允许外国投资者在合作教育机构中持股;其他成员国应当以商业存在的形式在中国开展教育服务,且只能以合作办学的形式开展,不能独立向中国境内的中国公民提供教育服务;中外合作办学必须遵守中外合作办学条例。?外国个人教育服务提供者受中国学校和教育机构的聘用或邀请,在中国提供教育服务。但国外的私教服务商必须具有大学本科以上学历,从事本专业工作两年以上,并具有相应的资格证书或职称。

(2)加入WTO对中国教育服务市场的影响。

教育服务市场的竞争加剧了。首先,高等教育的格局将受到巨大挑战。近三年来,通过大幅度扩招,虽然我国大学生数量翻了一番,但总体来看,我国高等教育资源尤其是优质资源仍然相当短缺。近年来,许多国家都非常看好中国的教育市场,并采取各种措施吸引中国学生出国留学,如举办教育展、放宽签证和工作条件等。出国留学的中国学生人数正在增加。加入WTO将放宽外国机构进入中国合作办学的条件,允许其在资金投入上占多数。这些在资金投入、办学模式、办学经验等方面具有比较优势的高等教育机构,进入中国后将大幅降低教育成本,从而吸引消费者,冲击国内现有高校。其次,职业培训和继续教育市场将更加开放,竞争将更加激烈。

教育结构失衡加剧。从投资的角度来看,入世将使人才需求更加旺盛,海外教育资源的介入也有助于加快人才的培养。但海外教育机构肯定会考虑其收益回报。从地区分布来看,他们受教育的重点将在经济发达地区;从教育内容来看,其重点将是市场需求旺盛的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我国东西部地区发展不平衡将会加剧,基础教育薄弱、投入不足的局面将会更加明显。

面对入世后的这一挑战,如果我们以积极的态度正视和改革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中的种种弊端,建立符合我国国情、与国际接轨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模式下的新型教育模式,我们就会化压力为动力。短期内有利于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和转型,中期内有利于增强我国教育机构的竞争力,长期内有利于我国教育发展宏观环境的良性循环。

加入WTO后我国人力资源开发的对策与建议

如何培养人才,如何吸引人才,如何管理人才,是入世后中国人力资源开发面临的主要课题。为迎接入世的挑战,国家、企业和个人应在重新定位的基础上发挥各自的作用。

(一)建立市场化的人力资源培训机制

中国的人才教育培训缺乏市场意识,没有充分引入竞争机制,大学对人才市场的需求不敏感,中国还缺乏坚实的制度化培训体系。当前最重要的是建立能够更好适应技能需求变化的培训机制和体系,建立技能认定制度,提高培训质量。构建市场化、科学化、国际化的教育体系,大幅提升我国人才教育培养水平,进行人力资源深度开发。

1.坚持终身化、多元化的人力资源开发理念。

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市场的不断变化,要求人们树立终身人力资源开发的理念。在人的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不同种类的智力的成长和成熟速度是不同的。只有重视终身发展的科学研究,人力资源开发才能从感性阶段进入理性阶段。

在坚持人力资源终身开发的同时,要坚持人力资源开发手段的多样化,以保证人力资源的充分开发和应用。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人类不仅对自然有了更深更广的认识,对自身也有了更深的认识。因此,人力资源作为当代第一资源,其开发的深度和广度超过了历史上的任何时期,人力资源开发的手段也将变得更加多样化。我国人力资源开发应在传统学校教育的基础上,发展在职培训、游学、网络大学、远程教学、学术研讨、人才沙龙等多种手段,以适应世界经济一体化时代对人力资源的要求。

2.增加人力资本投资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社会生产方式的变革,人力资本在生产力中的地位逐渐上升,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教育和培训是人力资本投资的主要部分,也是应对世界经济一体化趋势最有效、成本最低的武器。我国人力资源开发应加大人力资本投资,在保证国家投入教育经费不断增加的前提下调整投资结构,把发展基础教育和提高全民整体素质作为政府教育投资的重中之重,逐步增加国家对职业技术教育的投入;拓展教育投资渠道,尽快出台民办教育法,明确社会办学主体的法律地位,发挥企业和社会资金在非义务教育领域的作用。

3.教育培训与市场需求相结合。

世界经济一体化条件下的中国人力资源开发旨在提高整个国家的国际竞争力。教育培训作为人力资源开发的主体,应该以市场需求为目标,为市场服务。即建立完整的市场化教育培训体系,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培训,解决人才与职业、岗位不适应,教育培训毕业找不到工作的问题。

引进国际先进模式,加强教育培训方式改革。为了使中国的人力资源开发为中国参与国际竞争服务,世界经济一体化条件下的中国教育培训事业应根据国际经济发展方向和国际先进生产技术、产品标准、生产方式、产品质量的要求,制定新的教育培训规划。教学方法和手段也要与国际先进水平接轨。要加强教学和培训方式的改革,引进国际上行之有效的教育和培训模式。近年来,我国引进的国际劳工组织模块化培训模式(MES)、加拿大CBE教学体系和DACUM课程开发模式、德国双轨制教育模式等都取得了积极成效。当前,我国人力资源开发应加强对各种先进教育培训方式的引进、研究和探索,努力尽快建立适合我国人力资源开发的教育培训模式。

因此,需要在以下规范下统一各级人力资源开发计划:(1)系统的人力资源培训需求分析;(2)合理有效的培训方法和手段;(3)及时进行培训效果评估和跟踪反馈。

(二)实施全方位人力资源竞争战略

面对激烈的人才竞争,国家、地区和企业必须考虑如何吸收、保护和激励人才,实施人才战略。

1国家战略

对于一个国家(人事部人事人才科学研究所所长王通信)来说,需要从战略的高度,从国际惯例的角度来研究、制定和实施新形势下的国家人力资源战略。人力资源战略是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入WTO后,中国不仅面临着中国企业与外国企业在人才个体素质和人力资源群体方面的竞争,还面临着国家之间在人才战略层面的竞争。美国前总统克林顿去年5月向美国国会提出人才引进计划,将引进的人才从11.5万人扩大到20万人。美国移民团体还通过了解除外国科技人员在美工作限制的法案。2000年,英国放宽了信息技术人才的“劳动许可证”制度。此外,芬兰还出台了一项政策,只要一个外国人拥有高科技,税率就可以降到当地纳税人的58%。

全球激烈的人才竞争已经开始。中国必须尽快从国际惯例的角度研究如何应对“入世”的挑战,更新观念,制定具有前瞻性和战略性的人才战略。同时,抓紧清理和完善现有法律法规,特别是与人事和人才有关的法律法规,包括知识产权、劳动和社会保障、劳动合同、境外人力资源中介机构准入等,建立和完善更加符合国情、适应经济全球化规律的法律法规体系。

2.企业战略

对于企业来说,要尽快建立吸引和留住人才的机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实现企业人事管理现代化。国外一些先进企业的人才战略可以借鉴,如摩托罗拉的人才“本土化”战略、日本企业的“模仿型人才战略”等。

人才流失的原因很多。不同单位情况不同,不同人员动机不同,不能一概而论。所以,我们留人的思路和方法也必须是多渠道、全方位的,绝不能简单地把人才流失归结为经济待遇,走进死胡同。只有多措并举,综合治理,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吴德贵认为,事业留人、环境留人、制度留人、待遇留人、情感留人等五种留人方式,应该是留人的基本战术。

(三)完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

企业是国家经济竞争力的主要体现,当前企业间的人才竞争是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的竞争。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是企业吸引人才的前提,也是企业将人力资本转化为生产力的保证。加入WTO后,企业将直接参与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进程,面临更加复杂多变的竞争环境,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的重要性将被企业充分而深刻地认识到。建立应对入世挑战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应重点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1)制定基于全方位竞争的人力资源规划,进一步加强成本控制,提高个人工作效率,减少冗员;做出适当的超前决策,重视引进先进的、面向未来的人才;适应人力资源的多样性,工作组织和工作设计更加灵活;

(2)高标准选拔人才是赢得竞争的基础,科学准确地选拔人才是获得高素质人才的保证。充分利用基于心理测量学的准确的人员测量和评价方法,提高人员招聘和选拔的效率和成功率;

(3)企业培训将更加注重企业的实际需求、主动性和多样化技能的发展、创新型和开放型领导者的培养,以及中国文化与WTO规则和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融合。

(4)将晋升与职业设计有机结合起来,加强心理契约,发展多种形式的激励承诺和支持。

(5)薪酬福利是入世后人才竞争最明显的因素,体现市场价值的多轨薪酬福利将成为趋势,薪酬设计将更加人性化。

(6)面对竞争环境,组织文化必须建立新的价值观,对人力资本、管理、经济环境和组织变革进行重新定位,在保持本土优秀文化的基础上,构建个性化的跨文化管理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