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第一个转基因bt棉是什么时候?

上世纪90年代,一场毁灭性的棉铃虫灾难将中国的棉花产业带到了绝望的边缘。为了对付铺天盖地的棉铃虫,棉农不得不用农药来控制,农药越来越多,浓度也更高。当时仍然很难控制棉铃虫,棉铃虫的繁殖能力非常惊人,根本抓不到,导致部分棉田绝收,大部分棉田减产50%以上。过去两三年间,中国棉花种植面积从667万公顷锐减到400万公顷,国家和棉农的经济损失超过400亿元。纺织工业已经停止,出口收入急剧减少,全国棉花工业面临巨大困难。此时,美国转基因Bt棉乘势而上,占领了我国抗虫棉品种市场。棉花作为中国棉花科研的国家队,以高度的民族责任感,立志培育中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转基因抗虫棉。棉花所应用中国农科院专家制备的抗虫基因,成功培育出首批转基因抗虫棉品种中棉所29号(2006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使我国成为继美国之后世界上第二个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转基因抗虫棉国家。随后,棉花所继续积极发挥国家队的作用,联合国内多所高校和科研机构开展合作研究。先后承担了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中国农业大学、中国科学院上海植物研究所、中国农业科学院微生物与生物研究所等30余家基因挖掘与构建优势单位,联合优势单位在山东、安徽、湖北、新疆、辽宁等11棉区进行遗传转化、新品种培育、新材料创制等应用研究。同时推广了全国14个棉花主产省的种子管理和农技服务部门,成功培育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产双价转基因抗虫棉,如中棉所41(2009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中棉所60、中棉所63等,彻底打破了美国对抗虫棉的垄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