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教师的专业素质要求

孩子是祖国的未来,幼儿园老师是他们的第一任正式老师。幼儿园老师在塑造孩子的性格方面起了很大的作用。近年来,幼儿园老师殴打孩子的事件层出不穷,让家长们对孩子的健康和安全充满了担忧。幼师应该注意什么?以下是我为您收集的《幼儿园教师职业素质要求》一文的内容。希望能帮到你!

幼师专业素质要求1。热爱学前教育事业。

对事业的热爱是基于对事业的理解。人才的成长是一个不断接受教育和培训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前教育是不可或缺的重要阶段,为培养合格人才奠定基础。学前教育质量的提高关系到国家的富强和民族素质的提高。有了这样的认识,幼儿教师就会有高度的责任感,加强对学前教育的感情,对工作倾注全部的爱和热情,努力工作,不计个人得失,在任何情况下都尽最大努力把工作做好。如果你不热爱幼儿教育事业,你就会简单地把幼儿教育当成谋生的手段,在工作中处处被动,常常觉得很痛苦。如果有机会,你会尝试转行。这种人是没有资格做幼儿教育的。

2.爱孩子

教师对孩子的关爱是孩子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条件。大人的爱抚能使孩子获得情感上的满足,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增强自信心和安全感。爱也是做好教育的前提之一。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习——这不是知识从教师的头脑向学生的头脑的转移,而首先是教师与儿童的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能让孩子快乐地接受教育。孩子喜欢什么样的老师?用小孩子的话说:?孩子哭了,马上擦眼泪?经常给孩子系鞋带?还不错?不发脾气?不打人?爱孩子的老师,不用拉出来,就受到孩子的欢迎和喜爱。

教师对孩子的爱是一种理性的爱,俗称教育之爱,是指教师要爱孩子,温柔、宽容、不偏袒地对待孩子,尊重孩子的人格,保护孩子的合法权益,做孩子的老师和朋友。

(二)具有健康的身心素质。

健康的身体是做好学前教育的重要保证。教师需要良好的身体素质来教育和照顾一群天真活泼的孩子。健康的老师,精力充沛,效率高,对孩子积极,给孩子带来自信和快乐;如果老师身体不好,精神状态不好,班级气氛就会压抑沉闷,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

教师的心理素质影响着儿童人格素质的形成。心理素质差的,比如情绪不稳定,主观武断,冲动的老师,工作方法可能是专制的,要求孩子说什么做什么。他们教的班级里的孩子,可能很守纪律,很听话,但是胆小,缺乏自信,依赖性很强。再比如一个缺乏独立性和自信心的老师。他的工作风格通常是放任自流,对孩子的态度也很好,但是胆小怕事,优柔寡断。他教的班里的孩子,可能大多能力很强,有主见,但纪律性差,缺乏自制力。心理素质优秀的教师往往民主、豁达、思维敏捷、情绪稳定、善于自控、对孩子充满热情、工作积极、足智多谋、灵活多变,所教班级的孩子大多纪律严明、彬彬有礼、亲近他人、友善友善。

幼儿教师必须加强身心修养,在孩子面前展现自己的人格魅力,才能获得孩子的信任和喜爱。

幼儿园教师应具备的专业素质有扎实的教育文化科学知识。

幼儿教师在就职前,必须了解和掌握学前教育的基础知识,了解学前教育的发展趋势和最新研究成果。学习这些知识,有助于教师掌握幼儿教育规律,提高工作的目的性、计划性和效率;也有助于教师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其实每个老师都是根据自己对孩子发展和教育的看法来组织教育教学的。一个教师的教育观念决定了他在教育过程中设定什么样的教育目标、内容和策略,对孩子采取什么样的态度。可以说,什么样的教育观念就会产生什么样的教育行为,从而影响教育的效果和孩子的发展方向。幼儿教师只有不断学习学前教育知识,关注教育形势的变化,研究教育实践,才能不断更新教育观念。

长期以来,社会上有一些误解,认为幼师教的知识很浅,学术性不强,不专业。好像谁都可以当幼师。其实这种幼师和一般的教师职业一样,是一种双师型职业,即不仅要具备所教学科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还要解决问题。教什么?同时,要有传递知识的技能和解决问题的技巧。怎么教?问题。教师像医生和律师一样,必须接受严格和持续的专业培训。诊断?、?分析?、?处方?,成为一种教育?临床专家?。与普通教师职业不同,幼儿教师不是某一学科的教师,而是负责孩子的全方位教育。幼儿教师对幼儿的教育内容涉及自然、社会、语言、艺术、健康等领域。教师需要广泛的多学科知识和教育艺术,才能满足幼儿发展的需要,才能胜任幼儿园的工作。

具备各种能力和素质。

高尔基说:?教育儿童的事业要求幼儿教师实现职业理想,成为教育儿童的专家,将教育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教学能力,这是做好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条件。

1.观察和理解儿童的能力

教育孩子是一门科学。只有了解孩子,才能教好孩子。观察是了解孩子最重要的方式之一。因为孩子自控能力差,情绪容易暴露,内心活动和身体状况往往通过表情、动作或简短的语言表现出来。往往一个孩子的一个小动作,一个瞬间的活动,往往反映了一个真实的内心活动。比如,孩子非常重视老师对自己的评价,并在行动中不经意间表现出来。当你犯错的时候,往往会不自觉地看着老师;当值日生分苹果,把小苹果留给自己,把大苹果给孩子的时候,常常满怀希望地看着老师。如果教师能够理解其外在行为所传达的内在信息,敏感地感知到儿童最迫切的需求,并根据儿童的特点做出及时、恰当的有利于儿童发展的反应,那么教师就赢得了教育的主动权。

幼儿教师需要观察技能。教师的观察技能表现为随机观察和有计划观察。在随机观察中,教师要尽可能准确、客观地观察孩子,不断提高孩子的观察灵敏度,尽快捕捉到孩子最小的动作,找出孩子最小的需求,了解孩子某一行为的意义,并及时反馈;有计划地观察时,可以先拟定观察项目,列出观察要点,选择有代表性的场景。观察并做好详细记录。观察一段时间后,要仔细思考和分析这些记录材料,全面总结每个孩子的优缺点,为孩子设计合适的学习方案。

2.组织和管理班级的能力

教师的中心任务是教育全班儿童,使他们在体、智、德、美等各方面得到发展。在班级组织管理中,教师肩负着重大责任。从教育内容看,有德、智、体、美等方面;从任务看,有两个方面:保育和教育;从教育的角度看,有集体教学活动、劳动、游戏、日常生活活动等。从组织形式上看,有集体、个人和团体活动等。教师要合理规划、科学安排这些内容和活动,做出促进幼儿发展的最佳方案,并不容易,这就需要教师有很强的组织和管理能力。

教师的组织管理能力包括:制定班级教育工作计划的能力;创造适合本班级儿童发展的环境的能力;建立良好的班集体包括确定班级教育目标、树立良好班风、建立班级常规、维护正常教育教学秩序和纪律的能力;根据幼儿的发展水平,分组的能力,灵活引导各组同时开展活动;组织孩子开展各种教育活动并对其进行评价的能力,等等。

集体教育活动的组织与管理是教师组织和管理班级的一个重要方面,新教师一开始很难学会。但是班级管理不好的时候,活动的无序和混乱会侵占孩子的学习时间,让老师们疲于奔命。即使教师准备充分,组织管理不善也会导致孩子出现纪律问题和不良行为,阻碍教师运用教育指导策略,这在小组合作学习、实验和手工操作中更为明显。对此,教师可以提前制定活动规则,规定违反规则的后果,提高孩子的自律能力,加强师生沟通,加强对教育过程的监控,这样教师的管理效果就会增强。

教师组织管理能力的提高是一个过程。每一项工作,都是事先精心设计,每一步行动都是经过深思熟虑,精心实施的。每次行动结束都认真总结经验教训,通过不断的锻炼提高教师的组织管理能力。

3.通讯技能

沟通是人与人之间交流信息,相互理解,接受对方的观点和行为,相互协调,达到默契的过程。主要的交流方式有语言交流和非语言交流。教师与孩子、家长的沟通能力是教师的一项重要基本功。

(1)师生交流

有两种交流方式:语言和非语言。

老师和孩子的言语交流通常是围绕一个话题展开的。教师要注意谈话策略,观察和发现孩子感兴趣的话题,把孩子引入谈话,用简洁有趣的问题保持孩子说话的兴趣,在孩子说话时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和耐心,注意倾听,给予鼓励。

在与孩子交流时,教师自身的语言素养很重要。鉴于孩子的知识、经验和理解能力较差,教师的口头表达要符合孩子的接受水平,如态度温和让孩子有安全感,愿意倾听;坚定的语气让孩子觉得老师充满信心;表达简单明了,孩子容易理解;尽量用愉快的语气说话,走在孩子身边,而不是远远地大声喊叫,因为这样做会让孩子感到害怕。教师要讲究语言艺术,因为儿童的思维是直观的、具体的,所以教师的口语要生动、有吸引力,并伴有动态的语言。老师应该总是用积极的语言和孩子交谈,告诉他们应该做什么,而不是指出他们不应该做什么。比如:?请轻轻地移动椅子?不说吗?别把椅子弄得叮当响,好吗?,说?请把积木放在篮子里。不说吗?不要把积木放在地上?。教师的语言不仅是向儿童传递信息、进行思想教育的重要手段,也是儿童模仿的对象。教师的语言应该为孩子们树立榜样。

师生非语言交流主要是指教师通过微笑、点头、抚摸、搂抱、蹲下、与孩子交谈等方式与孩子交流。这种方式比语言更容易表达老师对孩子的尊重、关心、爱护和肯定,符合孩子的心理需求。老师使用这种动态语言,是基于老师对孩子的爱。如果教师像母亲一样对孩子充满发自内心的爱,这种内心的爱情自然会流露出来,转化为充满活力的语言。

(2)教师与家长之间的沟通

家与家之间的相互沟通与和谐关系是协调各种教育要素、形成教育合力的重要保证。在家庭关系的构建中,教师是主动的一方,教师对家长的理解和尊重是沟通的前提。教师需要了解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家长的性格,职业,文化程度,他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在此基础上,确定自己的工作方法和策略。

(1)本着关心孩子成长的宗旨,树立平等信任的态度。教师应该与家长建立情感联系。在与家长沟通时,要真诚地关心孩子的成长,主动介绍孩子在幼儿园的情况,对不同性格的家长采取宽容的态度,主动邀请家长参与幼儿园的课程设计、实施和评价,认真倾听他们的想法和意见,在教育孩子中发现矛盾时绝不指责对方,而是设身处地为家长着想。尽力解决家长在教育孩子时遇到的困难,让家长感受到老师对孩子的爱。这样才能调动家长积极与老师沟通,为孩子的进步而努力。

②掌握沟通技巧。与父母沟通时,掌握沟通技巧很重要,比如与父母面对面交谈时的倾听技巧;适合不同父母性格的谈话技巧;向不同性格的父母汇报孩子发展的技巧,等等。只要教师注重沟通技巧,本着爱孩子、关心孩子的目的,巧妙地引导家长掌握科学的育儿方法,在沟通过程中就会得到家长的尊重、理解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