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企业股权分配原则不包括

股权分配主要遵循以下原则:1,公平公正原则;2.权利与责任对等原则。股权结构的设计要明确所有股东的相关责权利;3.集中控制的原则。避免控制权分散,使公司难以决策或决策失误;4、* *赢* *享原则。* * *承担风险* * *享受利益;5.资本运营原理。综合考虑公司的资金需求和未来规划。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第二十七条* * *股东可以用货币出资,也可以用实物、知识产权、土地使用权和其他可以用货币估价并依法转让的非货币财产出资;但是,法律、行政法规规定不能作为出资的财产除外。对作为出资的非货币财产应当进行评估核实,不得高估或者低估其价值。法律、行政法规对评估、定价有规定的,从其规定。对于很多初创企业来说,创业者不知道如何合理分配股权。第一,平分股权,这可能是大家最常见的问题。因为中国人讲究平均主义,刚毕业的大学室友或者在企业不到30岁的年轻同事经常一起出来创业,公司股权平分。这种做法非常危险。创业之初,看似平衡了几个合伙人的利益,但实际上公司并没有真正的控股股东。公司一旦发展壮大,就极易产生分歧。平均分配的股权,使得谁也没有绝对的话语权。结果往往是几个合伙人不欢而散,甚至公司最后分崩离析。因此,核心创始人在创业初期最好至少持有565,438+0%的股份,并享有绝对控制权,避免股份过度分散。第二,外部合伙人持有太多股权,这对于急需大量资源的初期创业者来说非常普遍。比如某公司,注册资金1万,老板在筹集资源初期向亲戚借了40万,所以允许他持有40%的股份。如果以后公司经营越来越好,即使1万也不是一个大数目。那时候,看着最初只投资40万的人按照40%的股份分红,创业者很容易丧失心态。而且外部合伙人只出钱不出力,对真正为企业创造利润的员工不公平。为了使企业有一个长期稳定的发展,企业家需要考虑在合适的时间以合适的方式回购外部股东的股份,用于核心员工的长期激励。第三,事先没有合理的股票退出机制。对于前两个误区,如果提前制定股份退出机制,就可以很大程度上解决问题。企业家往往为外部股东或员工制定股份的进入机制,却忽略了退出机制。当一家公司增加新股东时,在价格上更容易达成共识。如果不能达成一致,最坏的结果是公司保持原有的股权结构不变。但是,如果外部股东想要抽逃出资套现,或者持股员工在没有事先约定的情况下有意离职,双方极容易在股份价格上产生分歧,股东分手甚至打官司的情况屡见不鲜。因此,股份的进入机制必须伴随着相应的退出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