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生活在科技时代

我们处在一个全方位的数字化时代。如何应对技术和变化带来的焦虑,安全地生活在新的数字世界?165438+10月9日,在第四届云腾峰会上,来自文化、艺术、科技等领域的38位专家围绕善良、科技与文化、创造、科技与艺术、温度、科技与人三大主题展开了精彩对话。

“科技好,用想象力和温度探索未来”

张博士是世界著名的计算机视觉和多媒体技术专家。在上午的对话中,与故宫博物院院长王旭东、哲学家周、科幻作家郝一起,就科技与文化的关系、科技如何才能好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作为一名科幻作家,郝曾就读于清华大学物理系,后来又读了经济学博士学位。他一直在业余时间写小说,目前正在做很多与跨界相关的工作。她赞同腾讯集团副总裁、腾讯影业CEO程武的观点,科技、艺术、文化都是推动人类历史发展到今天不可或缺的力量,而科学、人文、艺术归根结底应该是人性。人们内心自然向往真善美的统一,在现实生活中不应该把科学、技术、人文、艺术割裂开来。“今天的技术是未来的文化。人类应该努力缩小不同人群之间的认知差距,让科技带来的美好生活人人享有。”

哲学家周在谈到对“善”的理解时,认为善是哲学中一个特别重要的概念。从苏格拉底、柏拉图到亚里士多德,他们哲学讨论的核心都是善。“善是美好的生活”,周认为从科学技术的角度来看,科学技术如何给人们带来美好的生活才是善的意义。在他看来,科学技术应该从四个层面来理解。首先是功能层面:科技给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带来进步、便利和高效,也可以保护人类文化。第二是社会层面:公平正义和普遍获得科学技术,兼顾知识和知识产权。“如何让科技成果更加平等地为社会各阶层所享有?科技普惠就是这样一个概念,包含了与公平正义相关的问题,比如互联网上的知识享有,知识享有与知识产权保护之间的平衡。

第三是伦理层面:在生育干预、基因工程、克隆等方面。,科技的伦理底线在哪里?生命科学和计算机科学处于科学发展的前沿,其中许多涉及对人类伦理和家庭伦理的挑战和威胁。他提出从伦理的角度来讨论科学技术的边界。

第四是精神层面:对精神价值的尊重。科技能否让人们的精神生活发展得更好。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发展是否应该遵循一些自然的基本规律?在科技推动物质进步的同时,为了提高人类精神生活的质量,需要科技与人文合作来解决这个问题。

说到“科技是善的”,王旭东校长认为,当人的善大于恶的时候,科技一定是善的。所以科技的善主要是人的善。

对于周的担忧,从事科研工作近35年的张作为一名科学家,秉承着“科技有良方,择善而行”的理念。他从历史的角度说,人类经历了多次技术革命,但每一次技术革命都极大地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人类即将进入一个信息智能社会。张认为,人类有足够的智慧解决新技术所带来的负面影响。短时间内,人工智能不会发展到拥有毁灭人类的能力。即使有这样的能力,人类未来也会有智能控制。社会和政府需要有政策和伦理规范,让技术最大程度地服务于人类,防止坏人利用它作恶。企业也要从社会价值和人文价值的角度去选择,去承担责任。

张举例说,腾讯在科技方面做了很多工作,比如AI+农业,用人工智能技术种黄瓜,堪比有20年经验的农业专家;此外,我们还利用野生动物保护和人脸识别技术进行绑架寻人。归根结底,科技应该深入各行各业为人类服务,而不是控制人类。

张和王旭东还详细讨论了科学技术如何更好地保护和创造文化。

王闯旭东认为,我们应该与这个时代产生共鸣。博物馆里的文物是人类几千年甚至几万年智慧的结晶。以前因为科技进步和观念问题,丰富的文化宝库并没有惠及百姓。在数字时代,我们需要树立* * *,用数字技术传播保护成果和研究成果,让更多的人了解它。文物领域的人不可能尽快将文物数字化,建立数据库平台和交流平台实现* * *,这需要合作。所以故宫博物院与腾讯等公司、机构的合作,就是希望能够将其转化,让更多人了解并受益。

王闯旭东认为,数字时代文物保护领域的研究成果,更多的应该是公益性质的,需要收到一些前期投入,但在某些时候希望是免费的。

"科技也为艺术创作带来了更多的可能性."

科技除了有助于文化的保护和创新,也为艺术创作带来了更多的可能性。刘山博士致力于用科技塑造人类未来生活的全景互动媒体形态。在上午的论坛对话单元2中,她与徐炳、费俊、王伯乔三位运用多媒体技术探索艺术的实践者共同探讨了科学与艺术的融合

刘山认为,技术和科学有很多* * *特点,一个是创造,就是要用心去创造,一个是追求极致。从古至今,艺术和科学从来就不是割裂的,而是深度融合的。科学是理性的艺术,艺术是感性的科学,两者都在寻求真理。

科技的爆炸式发展为艺术提供了更多的表现形式,但是艺术家做艺术的时候,不要害怕被强大的科技冲击。从科技工作者的角度,希望艺术家要有艺术的内核,科技要积极为艺术服务,目前全社会都在焦虑,需要科技界、文艺界积极响应。

至于虚拟现实的边界,刘山认为,从纯技术的角度来看,边界可能会越来越模糊,甚至消失。从哲学的角度来说,这个边界会不会消失,取决于我们是希望它消失,还是接受它。

世界正变得越来越复杂和多面化。刘山认为应该找到一个平衡点。刘山以VR导航产品为例。人们可以足不出户在家里参观各种文物和博物馆,但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这可能会导致人们懒得出门。所以,技术越发展,越应该找到平衡。“无论是科学还是艺术,我们还是需要抓住它的灵魂。”

关于科技与艺术,中央美院教授徐炳说,他看过一些科技艺术展,往往只有科技没有艺术,没有艺术的思想波动,很多有趣的作品不是被艺术吸引,而是被技术吸引。

因此,他认为,如果艺术作品中只有科技,艺术家无法提供强有力的艺术概念,科技艺术很快就会成为旧艺术,因为总有新技术。

作为一名艺术家,徐炳认为数字技术带来的未来世界将是一把双刃剑:“人类总想创造出机器人来取代自己,但人类在创造出机器人之前,必须先把自己变成一个融合了AI人和自然人的“怪物”。就有可能看到生命成长的目标。一旦这一天到来,我们正在讨论的关于文明、知识和价值观的几乎所有东西都需要重新发明。”

“我们每个人都在配合自己的手机,随时向全世界发布。这是真实的你还是另一个你?或者一部分的你或者假的你,我们其实越来越无法判断。”徐炳说,作为一个艺术家,他不关注科技本身,而是关注科技给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带来的变化,并从中提取一种创作能量来支撑创作思维、创作灵感和动力。这是他面对世界的作品。

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教授费俊认为,目前一些艺术过度消费高科技,利用技术本身的红利成为其作品的核心。在他看来,在数字世界中安全生活的最佳方式是学会在焦虑中生活。“我们应该学会利用这种焦虑,甚至控制自己的焦虑,接受它。艺术家要接受或学习三种变化:第一种是工作场的变化,虚拟空间和现实空间消失融合在一起,构建一种新的混合空间,我称之为混合空间。

第二是工作方法的改变,我们必须以真正实验室能力的方式来处理。

第三个变化是艺术家使命的变化。艺术家对伦理的输出也成为这个时代非常重要的价值输出。"

“科技与人文的结合是科技向善的必由之路”。以“栖居”为主题的数字艺术展策展人、数字中国创始人王伯乔进一步展望了未来世界艺术的可能性:他说,“当艺术与技术的界限消失时,灵魂将在精神宇宙中自由漫游。在未来,人类可能通过科技与世界万物在生理和心理上产生联系,艺术与科技的混合空间可能是每个人的精神栖息地。

“科技拓展生命边界,人性守护精神之路。”

在上午的会议中,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冯岩表示,由于技术带来了许多重复,许多虚拟应用程序已经结束,甚至出现了虚假应用程序。一方面,我们看到的只是科技创造的美好外壳。真实生动的生活在哪里?他一直是个科幻迷,对未来充满憧憬:“科技拓展生命边界,人性守护精神之路。”著名作家、心理学家毕淑敏,建筑师青山周平,腾讯量子实验室负责人张晟昱博士就技术与人的关系进行了深入探讨。

毕淑敏对数字时代人们的心理状态和幸福体验有着自己敏锐的观察和体会。她认为有些技术是针对人性的弱点,对人性的黑暗部分进行吹捧,比如自拍美颜功能。科学是中性的,所以技术有很强的倾向性。她希望技术从业者有更高的人性。

毕淑敏也提醒技术,无论它对文化的理解是否准确,我们都要警惕。所以,要安全地生活在数字世界,首先要确定数字世界不是整个世界,数字世界之外总会有一个真实的世界。安然应该是平安祥和的,这是自然的,自然的。

“我对人类和数字世界的未来持谨慎乐观的态度。我不认为科技能直接带来幸福。幸福永远是灵魂的成就。科技在不断改变幸福的内涵,为人类的幸福提供更加便利的条件。因此,对于提高个人幸福来说,科技进步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源泉。但请记住,这不是唯一的来源。我们不能认为只要有技术就一定会幸福。说到底,幸福是心灵的成就,不是别的。”

建筑师青山周平特别关注科技对人们生活空间的改善,他还介绍了如何将北京的胡同建筑群改造成小型民宿,以保留城市的独特记忆。他认为工业产品是可以复制和替代的,他正在探索如何将工业产品转化为独特和个性化的手工艺品和创意材料。

张晟昱的研究领域主要是量子计算、算法设计、计算复杂性分析和人工智能基础研究。张晟昱认为量子技术只是众多技术中的一种,是众多技术中与纳米技术、人工智能并列的一种,并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张晟昱解释说,量子力学基本上是以微观世界为出发点来理解整个自然界。微观世界的互动和宏观世界的互动是相互指涉的。量子和机器学习与人工智能的结合是很自然的事情。当然,我们要外在地了解自然,我们也要内在地了解人类。张晟昱也同意人文学者的意见。他说,“无论是人工智能还是未来的任何技术,我们都应该尽快设计一个伦理框架,不要让它走出这个框架。数字和信息技术不是洪水猛兽,而是可以补充人文和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