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餐中不可或缺的奶酪文化地位如何,又掀起了哪些贸易争端?
近年来,受网络名人美食的影响,“奶酪热”瞬间席卷中国。用于制作比萨饼的奶酪因其口感柔和而非常受欢迎。当然很好理解。就连曾经被国人视为深色菜肴的蓝纹奶酪、山羊奶酪也逐渐成为年轻人愿意尝试的食物。
奶酪,又称奶酪和奶酪配料,一瞬间成为中国新一代饮食文化中的重要元素。
其实在欧亚大陆的另一边,奶酪早已融入那些以畜牧业为生的民族的血液中,与人类文明的发展紧密结合。如果说谷物滋养了东亚的文明,那么中亚和西欧的文化则与奶酪密切相关。
奶酪被称为最早的“加工食品”。据说是人们不经意间将牛奶放入陶器中,发现密封一段时间后会变酸凝固,从而学会自然发酵制作奶酪时产生的。
奶酪的诞生意义重大:事实上,在人类早期,只有婴儿才能制造出消化牛奶中乳糖所必需的乳糖酶,而大多数成年人都患有乳糖不耐症。成年人逐渐开始有能消化乳糖酶的基因,最晚也要在公元前550年以后。
所以在发酵过程中分解乳酸和乳清的奶酪更容易被当时的人们消化,成为那个时代最重要的蛋白质来源。
奶酪最早出现的时间还有争议,但可以肯定的是,奶酪的发明应该晚于公元前6000年左右人类饲养牲畜的时候。这种古老的食物在世界各地的早期文明中都可以看到:比如在古埃及的壁画中,就发现了制作早期奶酪的图像。
在阿拉伯民间传说中,有这样一段描述,阿拉伯人偶尔会发现奶酪:“我把牛奶装在羊肚做的皮袋里,挂在骆驼背上。”经过一天的旅行,我试着再次喝下包里的牛奶,但此时,包里的牛奶变成了水状的液体和一些白色的物质。当我试着吃那个白色的肿块时,我发现它极其美味,简直不可思议!"
当奶酪文化被推向一个新的高度时,可以追溯到公元前二世纪后的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当时美索不达米亚文明正蓬勃发展,北方地区畜牧业特别发达。
就像中国龙山的酒文化起源于大量的粮食囤积一样,新月地带发达的畜牧业也使囤积牛奶成为可能,而随着陶器的传入,影响人类文明数千年的奶酪文化也就此产生。
此后,奶酪制作技术迅速传播开来:从新月之地到埃及和安纳托利亚,再到希腊半岛;然后从希腊半岛逐渐传播到中欧的凯尔特部落,被游牧民族带到北欧...
从此,整个欧亚文明都与奶酪这种食物联系在一起。
另一方面,早期的奶酪技术并没有在东方的中国、印度等地生根发芽,其原因至今仍在学者们的争论中。
有人推测,印度炎热的气候可能使奶酪难以生产,而中国先进的谷物种植技术使其不必依赖乳制品获取营养。当然也有人推测是农业文明和游牧文明的对抗导致了奶酪传播的受阻。
然而,在欧亚大陆的中西部,奶酪一直作为一种重要的食物存在,它甚至被赋予了宗教意义。
在古代美索不达米亚神话中,有一场“奶酪”和“谷物”的大对决:手持谷物的农夫和手持奶酪的牧羊人同时向女神伊娜娜求婚。伊娜娜一开始是偏爱农民的,但是牧民说服她给她更好的东西,于是美索不达米亚的生育女神最终落入了牧羊人的怀抱。牧羊人成了国王,并与农夫交换礼物以示友谊。
如这个故事所反映的,在美索不达米亚文化中,作为奶酪制作者,“牧羊人”的工作过程与王权的“制造”联系在一起,被赋予了超然的色彩。
美索不达米亚文化中这种对“奶酪”的偏爱也被基督教所继承。根据基督教经典,亚伯拉罕准备了用奶酪、牛奶和牛肉制成的菜肴来迎接上帝的来访,奶酪作为人与上帝沟通的媒介,已经成为西方宗教文化中的突出元素。
人类发明制造的食物奶酪成为宗教圣人在宗教中与上帝交流的媒介,恰恰证明了宗教是从人类的生产和交流方式中衍生出来的。
虽然奶酪在人类的食物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但早期的奶酪可能味道不太好(甚至感觉酸),因为它大多是自然发酵的。在罗马帝国,凝乳酶的使用使奶酪凝固而不酸化,大大增强了奶酪的风味,所以在当时,奶酪成为罗马士兵的口粮“固定食品”。
有趣的是,用凝乳酶制作奶酪的美食家竟然是德尔图良,他是一位哲学家,也是拉丁和西方宗教和神学的创始人之一。他不仅为欧洲的奶酪制作技术奠定了重要的里程碑,而且脑洞大开,赋予了奶酪制作过程一定的“哲学”意义。
他把圣母玛利亚的受孕和奶酪自动凝结的现象相提并论,认为耶稣是在玛利亚的子宫里凭空诞生的(你可以想象奶酪在桶里自动凝结)。换句话说,耶稣的诞生是上帝创造的奇迹,就像奶酪是从无到有创造出来的,耶稣是上帝的旨意“凝结”出来的。
我不得不说,德尔图良的论点过于强硬。
随着凝乳酶这一新的生产技术在罗马帝国的迅速普及,以及帝国扩张带来的奴隶牧场的建立,奶酪的生产达到了一个高峰:城市中的上层阶级成为了奶酪的主要消费者,各种奶酪配方被设计出来,并配以橄榄油和葡萄酒。
罗马帝国崩溃后,奶酪制作流传到欧洲各地的庄园,各种奶酪制作技术被领主和僧侣掌握,更多的分支被展出。
但到了13世纪,由于欧洲瘟疫蔓延,奶酪产量趋于萎缩。但幸运的是,传统的奶酪制作技艺在中欧被保留了下来,小农场主成为了奶酪的主要生产者。目前,瑞士、比利时等地仍在延续古老的山地奶酪制作技艺,著名的帕尔马干酪就是其代表。
但随着英国圈地运动的兴盛和羊的大量出现,奶酪作为副产品被出口到非洲,原产于英国的切达奶酪和柴郡奶酪也被带到了世界各地。
另一方面,同样以畜牧产品出口闻名的荷兰也成为奶酪的重要原产国,世界闻名的豪达奶酪和洪波奶酪就是其代表产品。
今天,英国和荷兰仍在争夺世界奶酪市场的霸权。早在19世纪,对市场趋势敏感的英国人为了抢占更多的市场份额,率先推出了低脂低热量的奶酪。而荷兰则选择保持高水平的高达奶酪生产技术,并在奶酪中添加独特风味的香料与之竞争。因此,英国奶酪的声誉逐渐下降。
当时奶酪生产市场的黑马,美国,用大量的黑人廉价劳动力开始大规模生产奶酪。
从19世纪中期开始,机械化奶酪工厂的建立使得美国的切达奶酪风靡市场。此后,欧洲各地的移民将不同地区的奶酪制作技术带到了美国,使得美国的廉价奶酪挤压了那些欧洲老牌奶酪的生存空间。
美国的这种流氓行为遭到了很多欧洲人的不满,上演了一场奶酪贸易之争。
美国和欧盟在世界贸易组织关于奶酪的知识产权保护问题上摩擦不断:欧盟不承认美国的切达奶酪是正宗的,所以很多欧洲人以继承传统的奶酪制作技艺为荣。另一方面,美国人也意识到,似乎后一种奶酪更“高级”,这也加剧了奶酪衍生的经济摩擦和民族认同。
奶酪之争一直持续到1992年,通过了《PDO法案》,也就是《欧盟成员国食品保护法》。
然而,美国和欧洲国家对奶酪名称的归属之争时至今日依然激烈:比如2014年,美国卡夫帕尔马干酪因借用意大利帕尔马干酪的名称被欧洲议会起诉,但遭到卡夫制造商的强烈抵制。
事实上,按照PDO的标准,市场上大多数美国厂商生产的奶酪都必须面临更名的压力,这对美国厂商来说无疑是荒谬和不合理的。
从古代美索不达米亚文明到今天的奶酪贸易纠纷,奶酪可以说见证了人类发展、扩张、分裂、摩擦的无数周期。下次,当你从超市货架上拿起一块奶酪时,你可以仔细看看它背后的各种信息,比如产地和生产厂家。每一个字都包含着一部与食物纠缠在一起的人类文明发展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