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后的经济发展及其原因

经济发展形势

1,建国初期的三大改造?

建国初期,中国* * *生产党在全国范围内组织了对农业、资本主义工商业和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标志着我国基本实现了由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所有制方面的社会主义革命取得了决定性胜利;中国已经初步确立了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2、经济扩张和衰退(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

1958年5月,中共八届二次全国代表大会正式通过了“全力建设社会主义,力争上游,又快又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

虽然这个总路线的出发点是为了尽快改变中国经济文化的落后状况,但是因为无视客观经济规律,不可能很快改变中国经济文化的落后状况。后来饥荒的主要原因。

3、改革开放

改革开放是中国在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实施的经济改革和对外开放政策。改革开放包括内部改革开放。

中国的国内改革始于农村。对外开放是中国的一项基本国策,中国的强国之路是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强大动力。

4、一路

《一带一路》(英文:一带一路,缩写为B&;r)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

根本原因:

第一,没收官僚资本,建立社会主义国有经济。这样,人民政府就掌握了国家的经济命脉,为巩固人民政权和恢复国民经济奠定了经济基础。

第二,稳定物价,统一财经。1950年,全国物价稳定,结束了十几年的涨价阶段。为了解决中央政府的财政困难,中央政府决定统一管理国家的重大财政和经济,解决当时中央政府收支脱节的现象。从65438到0950,国家财经开始好转。

第三,合理调整工商业。新中国成立初期,私营工商业在国民经济中仍占有重要地位。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对于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争取国家财政的根本好转,起着重要的作用。1950上半年中央在统一金融政策中对工商业进行了合理调整。这主要是公私关系和劳资关系。

扩展数据

新中国的经济特点

1,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初步核算,国内生产总值471564亿元,比上年增长9.2%。第一、二、三产业分别增长4.5%、10.6%和8.9%。工业增加值总额18.86万亿元,增长10.7%。消费和投资稳步增长,国内需求明显增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83919亿元,增长171%。

2.价格上涨得到初步遏制。在控制货币、发展生产、保障供应、搞活流通、加强监管的综合作用下,物价涨幅逐步收窄。

3.稳健的金融运行。增长24.8%;其中,税收收入89720亿元,增长22.6%。财政支出10893亿元,增加19056亿元,增长21.2%。加大对“三农”、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和就业、保障性安居工程、文化等重点领域的支持力度。年末广义货币供应量M2余额同比增加13.6%。

4.农业和农村发展保持良好势头。夏粮、早稻和秋粮产量分别比201增产2.5%、4.5%和5.1%。2012年全年粮食产量达到57121000吨,增长4.5%,实现连续八年增产,总产量和单产均创历史新高。棉、油、糖、肉等主要农产品全面增产。农村生产生活条件进一步改善。

5.产业结构调整积极推进。自主创新能力增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良好。2012年度研究与实验发展(R & amp;d)支出861亿元,比上年增长21.9%,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83%。地面先进电视系统委员会和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标准成为新的国际标准。

6、节能减排工作进一步加强。2012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下降2.01%。颁布实施"十二五"节能减排综合工作规划。支持924个重点节能项目,建成后可形成2200多万吨标准煤的年节能能力。

7.区域发展更加协调。西部大开发新10政策措施全面落实。促进西藏、新疆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加快青海等四省藏区发展的各项措施得到较好落实,新时期对口支援工作全面展开。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成果巩固扩大,产业结构调整和改革开放取得新进展。?

百度百科-中国人和中国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