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厂利润高吗?

“不管你喜不喜欢,奇瑞似乎总是被视为汽车行业的‘另类’。

今年可能是这家生活在芜湖的汽车企业“最好的一年”——奇瑞续写奇迹,预计全年销量将达到65438+万辆。但与此同时,人们也不能忽视其与SAIC分离整合的传闻,以及与外国汽车制造商的知识产权纠纷。基于此,甚至可以说这是“最糟糕的一年”。

某种意义上,奇瑞的经历和感受只是国内汽车行业的一个缩影。在即将到来的2003年,汽车行业似乎经历了一个转折点,全年产销量突破400万辆是肯定的。但在盛况下,技术话语权的缺失和投资虚火的日益加剧,总让人感到不安。

更多的人在问: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时代?

大力降价:

逐渐告别暴利时代

在奇瑞之前,很少有汽车厂商如此大力度地渲染降价。

今年3月,奇瑞酝酿已久的“春雷行动”正式启动:风云系列轿车价格全面下调,平均降价幅度约15%。其中,最畅销的豪华车型降幅超过654.38+0.7万元。

自此,降价成为今年国内车市的主旋律。

按照时间段来看,今年车市经历了四波降价。第一波是春节前后,以红旗史明和奇瑞为代表。第二波是5、6月份,由赛欧、李霞等车型带动;第三波是国庆前后,以东南菱帅和南京菲亚特系列为代表,蔓延到桑塔纳和威驰。第四波是年底左右,代表车型是POLO,高尔、千里马等车型都在加油。

有意思的是,上半年降价车型以老款为主。下半年,随着竞争的升级,很多今年刚上市的新车型开始自我贬值,迫于市场压力加入降价方阵。

统计显示,目前全国汽车库存已经超过6万辆。但不要轻易下“产能过剩”的结论。因为现在的车市冷热不均,不能一概而论,是结构性过剩。目前,国内汽车行业正处于调整期,处于结构变革、所有制变革和区域调整的转型期。从这个角度来看,即使存在产品逃逸序列,也有利于优胜劣汰,从而进入充分竞争时代。

可以肯定的是,价格战给消费者带来了实惠,消费者对国产车价格的认同感也在增强。在一项民意调查中,认为今年国产车价格适中的消费者比例达到了35.5%,而去年是12%。从这个意义上说,汽车行业逐渐告别暴利时代是不争的事实。

天为什么没有塌下来:

消费热成就“汽车年”

165438+10月25日,上海国际汽车金融论坛开幕当天,知情人含蓄地表示,SAIC与奇瑞已经“分道扬镳”。虽然事后双方都保持沉默,但业内一致认为,正式公布分家的消息只是时间问题。

这显然是一条有很多解读的新闻。但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奇瑞相信,即使没有SAIC的支持,它仍然可以在WTO时代的中国汽车市场上走得很好。

很多人把中国入世比作“狼来了”,让人感觉入世后中国汽车工业将面临严峻的形势,甚至有“天要塌下来”一样的恐惧。然而,入世两年后,一度被认为最脆弱的汽车行业并没有改变。相反,汽车产销量的快速增长让很多人大吃一惊。

一方面是产能的强劲增长,一方面是持续的消费热潮。这一年,50多辆新车下线,汽车公司扩能改造,圈外公司争相造车,跨国公司大举投资,宝马、奔驰、凯迪拉克等豪车也纷纷落户中国。与世界汽车市场的萧条相比,中国汽车市场确实是一道独特的风景。

事实上,正是消费者多年来积累的巨大购买力导致了2003年的购车热潮。可以说,当前的汽车产业已经从“导入期”进入了“成长期”。这是因为不仅规模基数和增速同时达到了较高水平,而且行业保持了较高的盈利能力。除非有特殊情况,一般认为这个阶段会持续很多年。这可能是真的。但是,如果认为我们轻而易举地打败了外国“狼群”,通过了世贸组织考验的门槛,那就错了。目前国产车技术空缺依然严重,短期内不具备与国外车平等竞争的实力。如何通过推出新产品、加强成本控制、提高服务水平来提升品牌形象,仍然是汽车企业面临的重要问题。

而现在“羊”与“狼”和平相处的一幕,关键是我们的“羊圈”还没有完全打开。中国的入世协议为汽车行业赢得了四到五年的缓冲时间,这也是国产汽车在入世第二年依然自我感觉良好的关键原因。

辉煌背后的烦恼:

你需要什么样的自主品牌

同年底,奇瑞QQ获得“最佳国产微型车奖”。奇瑞趁热打铁表示,将选择合适的时机推出带助力转向和ABS的豪华QQ。

但喜悦的背后,奇瑞也有自己的烦恼。近日,美国通用怀疑奇瑞QQ涉嫌抄袭通用大宇的一款车型,已展开调查。而且这样的麻烦还涉及奇瑞的其他车型。

类似的知识产权纠纷成为今年汽车市场的热点。不久前,日本丰田起诉浙江吉利汽车公司商标侵权和不正当竞争。虽然一审被驳回,但还是引起了行业内外的广泛关注。人们讨论的焦点是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民族汽车工业?

归根结底,掌握中国汽车工业发展的方向盘,取决于掌握股权和知识产权。拥有资本的控制权,将直接决定产业组织、管理和使用资本实现增值、盈利和利益分配的问题。知识产权对汽车行业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相关数据显示,过去汽车产业的主要成本主要由土地、厂房和设备构成,而今天已经逆转,知识和技能的无形投入已经占到汽车平均价值的70%左右。

在今年的汽车市场上,我们看到越来越多与世界同步的新车型和新技术。但我们不得不承认,在与跨国公司的合作中,我们的话语权不够,产品的核心品牌和技术都属于国外。

过了这一年,没有人敢小觑奇瑞,就像没有人会在国际上忽视中国的汽车工业一样。然而,与荣耀背后有烦恼的奇瑞类似,国内汽车行业也面临着如何在知识产权规范框架内加快自主品牌发展的严峻考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