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霸王卡带电路板上的黑点是什么?

“小霸王好玩。”细说来,每个80后、90后出生的孩子都有“小霸王”的痕迹。1983年,任天堂第一台红白相间的家庭电脑(简称FC)诞生,随后引发了美国游戏的“大爆炸”,大批游戏发烧友开始追逐并沉迷于这款卡带电视游戏。FC巅峰时期,“红白机”的销量比美国所有电视台的收入加起来还高。

但当时FC的价格高达1500元人民币,相当于中国很多工薪阶层家庭的年收入,成为任天堂进军中国大陆的最大障碍。在那个知识产权不明的年代,一家年亏损高达200万的中山日华电子厂,敏锐地发现了其中的商机。在其董事段永平(现为BBK集团董事长)的带领下,开始了模仿任天堂FC主机的生意,并推出了首款产品“D25”,在外形上完全复制了任天堂红白机,价格仅为原来的四分之一。小霸王成功在央视打广告,小霸王学习机(游戏机)开始走进千家万户。“小霸王很好玩”已经成为中国80后、90后一代的集体童年记忆,也让无数孩子说出了人生中的第一个谎言:妈妈,我想买学习机,学打字。

一个恶霸,几个黄带子,三五个朋友,一个暑假就这样过去了。很多朋友打开过小霸王的卡带外壳,会发现里面的电路板中央或者两侧总是有一个圆形的黑点。有没有朋友好奇过这个黑点是什么?

其实不只是卡带。如果拆开一台老式收音机,遥控器等设备上也会有类似的黑点。这其实就是把裸芯片通过一个绑定器件连接到PCB电路板上,然后滴热胶做成所谓的COB (Chip on Board),再在COB上焊接其他元器件。这块板叫做PCBA。这种方法最早是由“严谨”的日本人发明的,因为它看起来像牛的砂囊。

恶霸在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很流行。为了应对当时低迷的购买力,穷尽一切可能的压缩成本,使用“牛屎片”是方法之一。这种设计的基本思路是完全不考虑重复使用和修复,用坏了再买新的,但这些“芯片”对实验人员相当不友好,连一个“牛屎片”包裹的芯片的基本参数都不知道,维修难度可想而知。目前由于芯片封装技术的成熟,“牛屎芯片”已经被封装芯片取代,所以很难在电子设备上首先看到它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