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建少女的“缠足”是孔子发明的吗?★

缠足是中国封建社会特有的化妆习惯。

具体方法是用一条狭长的布带紧紧包住女子的脚踝,使肌肉骨骼结构变形。缠足后,脚会变得修长扭曲,符合当时的审美。缠足时代,女性从四五岁开始缠足,成年后骨骼定型后才能解开布条。也有一辈子的纠葛,永远也清除不掉。

这种风气在中国出现不是偶然现象,而是传统封建礼教和世俗社会对女性偏见的综合反映。几千年来,女人一直从属于男人。女人不从父嫁,从夫嫁,夫死于子,被视为不可逾越的“教条”。男尊女卑的世俗观念让女人成为男人的奴隶和玩偶。缠足习俗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

根据大量资料,唐代妇女中没有缠足。这一点可以从当时的诗词中得到印证。比如李白的《纱石上的女人》:“一双金牙鞋,两脚白如霜”。可见当时的女性不仅不用缠足,也不用穿袜子,所以人们可以看到脚的肤色。

直到宋代才出现缠足的习惯。宋代张邦基《墨庄漫录》说:“女子缠足始于近代,前世无。”从画像上看,北宋女子缠足的情况很少见。据说王的《纺纱图》中的两个女人都穿着大平底鞋。敦煌壁画中的北宋女子也多为缠足,可能当时还未流行。

到了南宋,情况就不一样了。这一时期的女性形象都是弓脚。比如故宫博物院藏的杂剧《寻山寻人》中的女子脚就很小,有的还有明显的弯曲痕迹。这是当时妇女缠足最显著的标志。

从宋朝到元朝再到明清,各个时期的女性几乎都沿袭了宋朝的习俗,缠足是重中之重。只有少数民族地区的部分妇女没有染上这种习惯。清朝的曾云、赵翼:“如今风俗已覆盖天下,但两广人只在省城有效,乡村未覆盖。云南、贵州的苗族、彝族也是如此。”

清朝政权在满族手里,满族女性没有缠足的习俗。所以缠足被汉人视为犯罪,屡禁不止。比如顺治二年(1645),写的是当时出生的妇女一律禁止缠足。康熙元年(1662)再次规定,凡查德元年后出生的女子,若发现有缠足,其父母将被处罚,其父有官者交由两部商议,平民则交由刑部处置。情节严重的,要挨四十大板,流放十年。后来有学者说此法太严,不加禁止就任其发挥,民间女子又恢复了缠足的陋习。

1851年,太平天国运动爆发。起义军每到一处,都发布通告,警告全世界的妇女,解除束缚,加入起义。曾经生活在太平军的英国士兵聪明绝顶,把太平天国反对妇女缠足视为最显著、最鲜明的“光荣象征”,显示了巨大的影响力。但在非太平军控制的地区,缠足依然盛行。

晚清时期,西方进步文化逐渐传入中国。国人自觉性增强,以康有为、梁启超等进步势力为主体的天足运动蓬勃发展,有力冲击了陈旧腐朽的世俗观念,最终遏制了缠足之风。

古人为什么要发明这个坏习惯?

当然是为了强化男性的地位,强化对女性的统治和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