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法院能解决哪些现实痛点?

近日,全国首家互联网法院在杭州正式成立。有人开玩笑说,从此可以像网购一样打官司了。毫无疑问,互联网法院在中国是一个新生事物,是互联网思维与中国司法制度相互催化的创新成果,是中国一系列深化法治改革的自然结果。

杭州互联网法院不只是管辖互联网案件,如果只做这个,那只是知识产权法院的翻版。互联网法院最具革命性的改革是以互联网和互联网思维来审理案件。在很多方面,轻盈、便捷、包容的互联网世界,似乎与法律庭院里高度程序化、庄严肃穆的氛围格格不入。更重要的是,如果创新定义了互联网,那么保守就是法院应有的气质。从某种意义上说,法治实际上并不欢迎创新。当互联网的高速发展总是让人“始料未及”的时候,法院给人一种关于确定性的安全感。

但互联网与法院之间的精神鸿沟,并不影响两者在某些方面的结合,最终催生出有利于互联网发展和法治建设的结晶。杭州互联网法院可以算是法院互联网思维的试验田,积累了一些改革经验,解决了其他法院的痛点。

在杭州互联网法院起诉一个案件,最省心的就是不需要收集被告的主体信息。如果是网购交易,甚至不需要当场收集关于交易的证据。法院会自动从相应的平台导入这些数据。在普通法院办案时,收集案件当事人的身份、婚姻、社保、账号等信息用于办案,往往是律师和当事人比较头疼的事情。在这方面,杭州互联网法院继承了一些网购平台倡导的把用户体验放在第一位的做法。

另一个值得期待的是,互联网在司法领域的深度应用,有望改变司法领域传统的立案、备案方式。信息和知识在互联网上的呈现是前所未有的,突破了传统的用文字记录历史的呈现模式。目前司法领域的各类笔录,如警方讯问笔录、法院庭审笔录等,都是一种相对落后的信息呈现模式,效率低下,容易被扭曲。是否有可能通过使用互联网来改变所有其他司法材料的记录方式甚至呈现方式?如果能做到这一点,那么,未来就有可能基于全案信息对司法人员的各个环节进行智能监管,从根本上提高司法效率和司法公正,这无疑是值得期待的。

是好事,至少可以快速解决大家遇到的法律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