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总是看报纸说“十一五”。这个“十一五”到底是什么意思?

十一五规划:2006-2010是国家政策的五年规划,十一五是第十一个五年规划。

中国十一五规划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讨论稿)》是在政治局常委会直接领导下研究制定的。胡锦涛同志主持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和政治局会议,多次讨论《建议》草案,听取有关部门的专题汇报,对《建议》的指导思想、主要任务和重大问题作出重要指示。《建议》稿还广泛征求了各地区、各部门党委(党组)、党内老同志和十六大代表的意见,听取了民主党派、全国工商联负责人、无党派人士和专家学者的意见。《建议》的形成过程是一个充分发扬民主的过程,较好地集中了各方面的智慧。本次全会审议通过《建议》后,国务院将在此基础上制定“十一五”规划纲要(草案),并于明年春季提交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审议通过后公布实施。现在,我受中央政治局的委托,就这个建议发表以下意见。

一、“十五”期间的经济社会发展和形势

正确认识国内外形势是制定“十一五”规划的基础和前提。《建议》指出,“十五”期间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面向未来,我们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这个判断是符合实际情况的。新世纪的头五年在我国历史进程中是不平凡的,是承前启后、与时俱进的五年。中国摆脱了上世纪末亚洲金融危机带来的严重冲击,成功克服了非典疫情和重大自然灾害的挑战,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有效遏制了经济运行中的不稳定、不健康因素,保持了经济社会发展的良好势头。根据国家统计局的初步预测,2005年国内生产总值将超过15万亿元,五年平均增长8.8%。财政收入将达到3万亿元左右,比2000年的1.3395亿元增长1.3倍。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取得重要进展,农业特别是粮食生产出现重要转折,能源、交通、重要原材料等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建设明显加快,高技术产业得到较大发展。改革不断深化,特别是在一些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完善。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对外贸易上了一个大台阶。预计2005年进出口总额将超过6543.8+0.3亿美元,比2000年的4743亿美元增长654.3+0.9倍以上。预计5年累计利用外资2700亿美元。城乡居民收入大幅提高,生活进一步改善。各项社会事业取得新进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精神文明建设取得显著成效。五年来,中国经济实力、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显著提高。更重要的是,我们党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有了新的飞跃,提出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思想,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整个现代化事业具有全局性、长远性的指导作用。

提案全面分析了我们面临的国内外形势。今后一个时期,国际环境总体上对我们有利。和平、发展、合作已成为时代潮流。经济全球化趋势深入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这有利于我们集中精力加快自身发展,更好地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国内的有利条件也很多。13亿多人口的国内市场需求不断扩大,劳动力资源丰富,整体素质不断提高,基础设施和科技教育基础明显改善,社会政治环境稳定,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充分利用国内外的有利条件,我们可以在未来五年大有作为。

同时,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我们也面临着许多突出问题和严峻挑战。国际环境中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国际市场油价居高不下,国际竞争更加激烈,贸易保护主义倾向加强。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不发达,城乡发展不平衡。自主创新能力不强,不合理的经济结构和粗放的增长方式没有得到根本改变,资源、环境和就业压力加大;收入分配矛盾突出,许多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亟待解决;特别是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机制还很多。我们必须居安思危,树立忧患意识,高度重视这些矛盾和问题,做好克服各种困难、应对风险的充分准备。

总之,我们必须增强历史责任感和时代紧迫感,继续抓住和用好战略机遇期,加倍努力做好工作,迎接新的挑战和任务,使我国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朝着现代化的宏伟目标前进,逐步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这是历史赋予我们的重要而光荣的使命。

二。“十一五”的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十一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根据党的十六大作出的战略部署和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建议明确提出了制定“十一五”规划的指导思想,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发展是硬道理,坚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用发展和改革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发展必须是科学的。我们要坚持以人为本,转变发展理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实施“五个统筹”,切实把经济社会发展纳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

需要强调的是,这个建议最显著的特点是坚持把科学发展观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在深刻总结我国经济建设长期经验教训、吸收人类现代文明进步新成果的基础上提出的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指导思想的重大发展。制定和实施“十一五”规划,必须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科学发展观贯穿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全过程。为此,《建议》提出,“十一五”期间必须坚持“六个必须”:必须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必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必须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必须加强和谐社会建设,必须不断深化改革开放。这“六个必须”体现了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相互联系、相互促进,需要全面辩证地理解和深刻领会。

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是必须始终把握的重大原则。科学发展观的本质是实现又快又好的发展。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在于发展。没有持续快速的经济发展,就不可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缓解巨大的就业压力,处理各种社会矛盾。我们必须充分利用各种有利条件来促进发展。同时,发展必须是科学的,注重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如果忽视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浪费资源和破坏环境,片面追求一时的高速度,盲目扩大固定资产投资规模,这种经济发展是不可持续的,必然会出现大起大落。我们要正确把握经济发展趋势的变化,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妥善解决可能阻碍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各种问题。

加快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是一条要牢牢把握的主线。经济结构不合理是当前中国经济发展中的突出问题。产业结构层次低,城乡、区域发展不协调,投资与消费关系不平衡,是经济整体质量和效益不高,经济社会发展矛盾较多的重要原因。只有着力解决经济结构性问题,才能不断扩大内需,增加有效供给,促进就业,显著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我们必须坚持推进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在调整经济结构中实现快速发展。

大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一个需要有效把握的关键问题。长期以来,我国经济发展过于依赖扩大投资规模和增加物质投入。这种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与资源环境的矛盾越来越尖锐,不能再继续下去了。必须从根本上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要有强烈的紧迫感。我们要从推进科技进步、深化体制改革、加强科学管理等方面采取更加有效的措施,努力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降低物质消耗、保护生态环境,坚持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

不断提高全国人民的生活水平是要实现的根本目标。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是我们党的宗旨的本质要求。必须坚持把人民利益放在首位,把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发展经济的出发点和归宿。从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谋建设,切实保障人民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财富的增加,要不断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拓宽消费领域,优化消费结构,提高消费水平和生活质量,着力解决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让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过上更加富裕的小康生活。

建议在综合分析各种因素的基础上,提出了“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包括经济增长、资源环境、自主创新、社会发展、改革开放、人民生活和民主法制等方面。在这里,我将主要解释两个重要的目标。一是提出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率、降低消耗的基础上,2010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高于此前中央提出的十年内国内生产总值翻一番的要求。这是综合考虑“十五”期间的经济发展和今后五年的各种发展条件提出的。这个目标是积极而稳定的。二是提出“十一五”末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比“十五”末下降20%左右,这是针对资源环境约束日益加剧提出的,突出了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近年来,我国能源消费增速明显快于经济增速,各方面节约能源、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仍有很大潜力。这个目标是可以通过努力实现的。

三。“十一五”期间的主要任务

《方案》明确提出了未来五年经济社会发展和改革开放的主要任务。这里强调以下问题。

(1)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十一五”期间,解决“三农”问题仍然是党的工作的重中之重。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主要是考虑到:一方面,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难点和关键在农村,这体现了农村全面发展的要求,也是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举措。另一方面,中国农村发展和改革进入了一个新阶段。要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落实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加大各方面对农村发展的支持力度,尽快改变农村落后面貌。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和要求可以概括为: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这二十个字内容丰富,含义深刻,充分体现了新形势下农村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的要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重点抓好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加快农业科技进步,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加强农业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二是全面深化以农村税费改革为重点的综合改革。加快乡镇机构、农村义务教育、县乡财政体制、农村金融和土地征收制度改革。第三,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加快发展农村文化教育,重点普及和巩固农村九年义务教育,加强农村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体系建设,推进农村精神文明与和谐社会建设,广大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和整体面貌明显改善。第四,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要采取综合措施,广泛开辟农民增收渠道,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引导剩余劳动力有序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继续完善现有农业补贴政策,加大扶贫开发力度。必须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艰巨而长期的任务。各地要科学规划,注重因地制宜,加强分类指导,坚持从实际出发,尊重农民意愿,防止形式主义和强制,扎实稳步推进。

(二)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十一五”期间,我们必须把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作为一项事关全局的重大任务来抓。要重点抓好三个方面:一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加强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建设。二是发展规模经济,实现规模效益。主要通过市场作用和必要的宏观引导,进一步打破行业、地区和所有制界限,推进企业改革、重组和改造,充分发挥现有企业的作用,避免低水平重复生产和建设。三是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要把节约资源作为基本国策,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加强环境治理,切实保护自然生态。需要强调的是,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的推进,资源环境约束将加大,人民群众对生产生活环境质量的要求将更高。保护资源和环境是一项十分艰巨而重要的任务,必须切实加以解决。

(三)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实施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形成东西部互动、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格局,是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现代化的全局出发作出的总体战略部署。《方案》立足各地区实际,按照发挥比较优势、加强薄弱环节、促进协调发展的要求,明确了各地区的发展定位和总体思路。从三个方面提出了实施区域发展战略的途径。一是完善区域协调互动机制。包括市场机制、合作机制、互助机制和支持机制。国家继续加大对中西部地区在经济政策、资金投入和产业发展等方面的支持力度,加快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和贫困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二是明确不同区域的功能定位。根据各地区人口、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发展潜力,优化发展、突出重点、限制发展、禁止发展。三是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提高城镇综合承载能力。按照循序渐进、节约用地、集约发展、合理布局的原则,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重视城市群的集聚效应。

(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快科技教育发展。当前,人类社会正在经历一场全球性的科技革命。这给各国带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和严峻的挑战。最重要的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自主创新是提高科技水平和经济竞争力的关键,也是调整产业结构和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我们应该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国家战略,致力于建设创新型国家。大力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和核心技术,努力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必须着力抓好以下几点:一是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第二,改善技术创新的市场环境,加快发展风险投资,加强技术咨询、技术转让等中介服务。第三,落实支持自主创新的财税、金融和政府采购政策,完善自主创新激励机制。第四,利用好全球科技资源,继续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积极参与国际科技交流与合作。第五,要加强知识产权保护,这是一个需要特别强调的问题。保护知识产权对鼓励自主创新、优化创新环境具有重要意义,也有利于减少与国外的知识产权纠纷。要建立和完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加大保护知识产权的执法力度。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必须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科学技术发展必须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方针。从增强国家创新能力出发,解决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重大科技问题,提升科技竞争力。要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集中力量在一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突破。针对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技术瓶颈,要在能源、资源、环境、农业、信息等关键领域取得重要进展。要着眼长远,加强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研究,在一些前沿高技术战略领域提前布局,培育新兴产业。实现科技发展目标,必须继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充分发挥各种科技资源的潜力。

从根本上说,加快科技发展,促进经济振兴和社会全面进步,要靠提高劳动者素质,培养大批高素质人才。继续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加快教育结构调整,着力普及和巩固义务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我们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体制改革。

(五)深化体制改革,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改革开放是决定中国命运的重大决策。20多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一切成就,都离不开坚决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和开放。实现新阶段的发展任务,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必须坚定不移地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建议》把深化体制改革和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放在重要位置,特别强调完善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制度保障。这是因为中国的改革仍处于关键阶段,要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须解决许多深层次的问题,难度很大;同时,搞好“五个统筹”,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必须依靠深化改革。因此,我们必须以更大的决心加快改革,在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体制改革上取得突破。《建议》对“十一五”期间深化体制改革作出了全面部署。以下是对几个问题的一些解释。

第一,努力推进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这是全面深化改革、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的关键。重点是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现在各级政府还是管了很多不该管的事,但是很多该政府管的事却没管好。一些部门职责不清,管理手段落后,效率低下。只有坚决政企分开,企业才能真正成为市场主体,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政府只有集中精力,充分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才能建立有效的宏观调控体系和制度。继续推进政企分开,坚决把不该管的事交给企业、中介组织和市场,同时把该管的事管好,并适应新形势,更多运用经济和法律手段加强管理。进一步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继续深化投资体制改革,特别是建立并严格执行市场准入制度,加强对全社会投资活动的引导、规范和监督。要深化政府机构改革,优化政府组织结构,减少行政层级,理顺职能分工。加快法治政府建设,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完善科学民主决策机制和行政监督机制。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

第二,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调整以及国有企业改革取得重要进展,但仍需加大力度,进一步推进。要加快国有大型企业股份制改革,完善现代企业制度。深化垄断行业改革,放宽市场准入,实现投资主体和产权多元化。建立健全各项国有资产监管制度和体系。继续深化集体企业改革。同时,要认真贯彻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方针政策,为非公有制企业健康发展创造公平竞争的法制环境、政策环境和市场环境。

第三,推进财税金融体制改革。要从促进经济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节约能源资源、促进全面协调发展的要求出发,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合理界定各级政府的事权,建立健全与事权相匹配的财税体制。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加快公共财政体系建设。完善中央和省级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理顺省以下财政管理体制。完善增值税制度,实现增值税转型。调整完善资源税。统一各类企业的税制。加快金融体制改革是关系改革和发展全局的重要任务,直接关系到国民经济的稳定和安全。继续推进国有金融企业股份制改革,深化政策性银行改革,稳步发展各种所有制中小金融企业。在深化改革中促进资本市场健康发展。进一步完善金融监管体系,强化金融监管,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

当前,中国已进入入世后过渡期,对外开放面临更加复杂的国际环境。在纺织品贸易、知识产权、能源资源等方面,新的矛盾和问题还会不断出现。我们要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不断提高对外开放水平。要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并将其作为处理与其他国家经贸关系的基本准则,既符合中国的利益,又促进共同发展。一是加快转变外贸增长方式,积极发展对外贸易,优化进出口商品结构,努力实现进出口基本平衡。二是继续积极有效利用外资,着力提高利用外资质量,加强对外资行业和地区的引导。三是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走出去”,按照国际通行规则对外投资。要进一步深化涉外经济体制改革,完善促进生产要素跨境流动和优化配置的制度和政策。在扩大对外开放中,我们将切实维护国家经济安全。

(六)加强和谐社会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保障。我们要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要求,加快构建和谐社会。特别要着力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的就业、社保、扶贫、教育、医疗、环保、安全等问题。

就业是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问题,也是我们长期面临的突出问题。今后一个时期,城镇新增劳动力、城镇下岗职工再就业、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面临较大压力,就业矛盾相当突出。我们必须坚持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千方百计扩大就业和再就业。

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是维护社会公平、协调社会利益、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方面。继续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等保险制度,逐步提高基本养老保险的社会统筹水平,增强统筹和调剂能力。同时,要认真解决农民工的社会保障问题,扩大城市社会保障的覆盖面。有条件的地方,要积极探索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加大对社会保障的财政投入,多渠道筹集社会保障资金。

针对当前收入分配领域存在的突出矛盾,提案高度重视收入分配的合理调节。明确提出逐步解决收入分配差距过大的方针政策,强调要更加注重社会公平,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逐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有效调节过高收入,规范个人收入分配秩序,努力缓解地区间和部分社会成员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趋势。

教育是现代文明的基石。提高国民素质,必须大力发展教育。重点加强义务教育特别是农村义务教育,强化政府保障义务教育的责任。免除农村学生学杂费,为贫困家庭学生提供免费教科书和寄宿补贴,认真解决城市低收入人群子女上学难的问题。加大教育投入,建立有效的教育经费体系,发展现代远程教育,促进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要进一步采取措施,坚决制止教育乱收费现象。

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我们应该根据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特点采取不同的政策。加大政府对文化事业的投入,逐步形成覆盖全社会的比较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形成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发展格局和以民族文化为主体、吸收外来有益文化的文化市场格局。努力创作更多更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需求的优秀文化产品。

努力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健康水平。要加大政府对卫生事业的投入,完善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体系,提高疾病预防控制和医疗救助服务能力。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整顿药品生产和流通秩序。合理配置医疗卫生资源,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完善城市社区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认真研究逐步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积极开展全民健身运动。

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意义重大,必须进一步做好安全生产和社会保障工作。要完善安全生产监管体系,严格执行安全法律,加强安全生产设施建设。同时,要加强对食品、药品、餐饮卫生等市场的监管,确保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要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继续推进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依法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维护社会稳定,保障人民安居乐业。

《建议》具体阐述了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精神文明建设、加强国防和军队建设、保持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推进两岸关系发展和祖国统一大业、积极营造良好外部环境等重大问题,提出了明确要求。

四、关于“十一五”时期需要处理好的几个重大关系。

“十一五”时期的任务十分繁重艰巨,需要解决的难题很多。做好今后五年的工作,要把握大局,统筹兼顾,突出重点,特别要注意处理好以下几个重大关系。

第一,正确处理内需和外需的关系。扩大内需是我们必须长期坚持的重大战略方针。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加速推进、人民收入水平提高、消费结构升级的发展阶段,国内储蓄率也较高,这决定了我们需要并可能主要依靠内需来推动发展。要继续扩大投资需求,保持固定资产投资合理的规模和速度,更加注重扩大消费需求,进一步发挥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同时,要继续拓展国际市场,扩大国外需求。我们要把扩大内需和合理利用外需结合起来,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

二是正确处理市场机制和宏观调控的关系。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的条件下,我们必须自觉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办事,充分发挥市场在配置资源中的基础性作用,增强经济和社会活力,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经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