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要“中国走向世界”的演讲!请给我找几个例子!谢谢你

走向世界的中国:孙中山的理想

中国走向世界一直是亿万中国人的梦想。

在世界上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大炮、鸦片、商品、基督教走向中国的同时,中国人也在努力用自己独特的方式让中国走向世界。

虎门林则徐销毁鸦片不仅让侵略者看到了中国人民的尊严和爱国精神,也让西方人了解了中国的辽阔和辉煌。农民洪秀全不仅让西方传教士了解了他对基督教的真实态度,也让西方人充分认识到中国人的勇敢和坚韧。、郭嵩焘、薛福成、郑、黄遵宪等人不仅使东西方列强看到了中国人的聪明才智,而且从中领略到了中国人的进取精神和开拓精神。具有强烈危机感的洋务派和维新派,用自己的智慧和言行向西方世界证明了中国人敢于接受挑战的务实精神和坚强人格。

但这些先知受阶级、社会、时代、文化的影响很大,封建文化的积淀太重。在西方世界的强烈冲击下,他们显得有些胆怯,自卑,保守,不宽容。虽然他们的言行在近代中国走向世界的艰难历程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严格地说,中国走向世界的作用、意义、途径和方法,在他们的思想体系中仍然是不明确的。它们的作用不是“有意栽花”的结果,而是“无意栽柳成荫”的效果。

不同的是,孙中山不仅较早地清醒地认识到“中国走向世界”的作用和意义,而且自始至终把“中国走向世界”作为自己的终身事业。他的一生,与其说是革命和战斗的一生,不如说是中国走向世界不断探索和进取的一生。

知识往往是行动的先导。行为的效果总是受到知识的制约。“世界走向中国”和“中国走向世界”是中国近代社会历史演变的主题。对这两个问题的不同理解,自然构成了不同的历史观和世界观。很多人关注“世界走向中国”这一历史现象,而忽略了“中国走向世界”这一深刻的历史主题。难能可贵的是,孙中山在思考世界走向中国这一历史现象时,对中国走向世界进行了更深入、更全面的探索。

首先,孙中山认为“救国救民”、“振兴中华”的目的是让中国走向世界。早在1894年,他就认为“以中国人民的物质力量,可以踩军事,参加新法,但那时只要20年,一定能把欧洲带动起来”。在1905东京中国留学生欢迎会上,他也指出:“未来中国的国力将超越全世界”。“建设一流的民主国家,为天下先”。1912中华民国成立后,孙中山再次强调“现在中华民国成立了,达到了目的和目标,大家自愿就够了。”傻子以为失败会让中华民国成为地球上的强国然后快。”“振兴中华的目的是要把中国变成一个能与西方国家并驾齐驱的国家”。并号召全国各族人民“同心协力,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文明国家”,“成为地球上第一个强国”。辛亥革命胜利后,他多次指出:“如果用若干年的时间,在东方大陆上发现一个壮丽的中华民国,它将驰骋于世界。”“正确的愿望是重建中华民国,让中华民国的文明在未来与其他国家并驾齐驱。”“如果我们决心改善国家,共同努力,未来的结果一定会比美国好。“显然,在孙中山看来,救国救民、振兴中华的目的,就是要使中国以独立、富强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成为世界强国,与西方发达国家并驾齐驱。换句话说,孙中山把富强和独立作为中国走向世界的两个不可或缺的条件。这种认识在当时和现在都是同样积极的。

其次,孙中山也明确指出了中国走向世界的途径和方法。他认为,推翻清朝的封建专制统治,建立以三民主义和五权宪法为基础的政治文明、经济繁荣、人民幸福的民主国家,实现交通、工业、农业、科技、文化和国防的现代化,是中国走向世界的具体途径和基本方法。他曾明确指出:“革命党推翻满清,目的是使中国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最富有的国家、政治上最健全的国家”。“我们现在要集中外之精华,防止一切流弊,所以必须采用外国的行政、立法、司法权力,并加入中国的考试、监察权力,形成完美的组合,产生五权分立的政府。.....只有有这样一个贤德的政府,国家才能成为民有、民治、民享的国家。”有了五权宪法,“就能与世界抗衡,使中华民国在跟随别人之后,不至于领先于外国”,而且“中国能实行这种政权和治理,就能在地球上开创新的世界第一次!”在建国方略中,孙中山不仅论述了交通、工业、农业、国防、科技等方面现代化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而且勾画了中国的宏伟蓝图,指出了实现现代化的具体途径和实施措施。应该说,孙中山的实现观既是对“世情”和“国情”的正确把握,也是爱国主义和世界意识的具体体现。

第三,孙中山能知能行。孙中山不仅对中国如何走向世界进行了理论阐述和方法探索,而且一生都在为自己的理想不懈努力。从成立钟惺会、同盟会,发动10次武装起义,到成立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制定了各种改革法令,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从发动“二次革命”、成立中国革命党,到高举“护国”“护法”大旗;从撰写建国方略、提出中国现代化构想,到联俄、联俄、助农、助工、实行民族合作、倡导北伐、争取废除不平等条约,这一切既是孙中山人格心理和务实精神的全方位展示,也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具体表现,更是中国走向世界、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艰巨工作。

虽然,在孙中山的一生中,由于这样或那样的环境和条件,中国仍然没有获得独立和繁荣,走向世界的步伐沉重而缓慢,但孙中山为革命和建设所做的一切,为中国走向世界,成为享誉世界的强国铺平了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