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智造的矛盾日益突出。

国际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表面上是对产业发展和经济增长速度的影响,实质上是对产业结构和发展方式的影响,这使得中国原有经济发展方式的不适应性更加突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优化升级,已经成为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

从我国工业发展来看,由于缺乏先进的技术支撑,三次产业存在的突出问题是:第一产业不稳定,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弱;第二产业不强。有些产业虽然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但大部分相对落后,呈现出“中国制造多,中国创造少”的格局;第三产业发展严重不足,占产值比重只有40%。特别是与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相适应的现代金融、现代保险、现代信息产业等现代第三产业发展严重滞后。优化调整产业结构,必须大力推进自主创新,推进产学研结合,实现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跨越。其中,发挥自主知识产权的重要支撑作用不可或缺。

产业是产业链的组成部分。中国水泥、钢铁、建材、造纸、汽车等行业产能居世界第一。但由于很多关键技术缺乏自主知识产权,产业大而不强的问题普遍存在。因此,产业结构调整的任务十分艰巨。比如,水泥行业虽然产能世界第一,但“三高”特征明显。据统计,按照我国现有的水泥产能,每年有近2亿吨二氧化碳因采用落后的生产工艺排放到大气中,占全球水泥行业二氧化碳排放总量的近20%。解决这一问题,有关部门提倡“两条腿走路”,一方面淘汰落后产能,另一方面加强技术改造和研发,通过自主创新大力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解决产业发展中的矛盾和问题。

其实不仅仅是水泥行业,钢铁、造纸、汽车等行业都有同样的问题。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李表示,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下,中国工业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更加突出。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缺乏核心技术和品牌,普遍处于国际产业分工体系的低端。中国工业发展的条件和动力正在发生重要变化。要把国际金融危机的惨痛经验转化为加快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动力,抓住发展机遇,推进自主创新,推动产业由大变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