泸州分水油纸伞的故事和传说

油纸伞江南情

据说清末太平天国时期,在乐山渡大渡河的船上,有一个魁梧英俊的男子,好像是从大渡河上游下来的。他长途跋涉,背了一把红伞,伞上写着“翼宫”。伞一打开,字不见了,上面却印着“泸州造”的印章。这时候,船上有人发现翼王宓是“翼王宓”二字,便怀疑是翼王石达开。上岸后,他冲向衙门,衙役追上去抓他,但此人已不见踪影。这个故事很快就传遍了中国。人们说泸州红伞可以保护好人的生命,化恶为善。人们争相购买泸州红伞使用,祝福自己或送给亲朋好友。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四川泸州油纸伞

在第二届中国成都非物质文化遗产节上,传承了400多年的泸州汾水油纸伞以平均每天数百把的速度被抢光。几近失传的泸州分水油纸伞,在成功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后,立刻吸引了世人的目光。

一把油纸伞,反复支撑3000次也不会损坏,清水浸泡24小时也不会掉骨,五级风中行走伞顶也不会变形。作为中国唯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泸州油纸伞几乎完整地传承了中国传统制伞技艺。

据该制作工艺的第六代传承人、位于川黔交界处的分水油纸伞厂厂长毕刘福介绍:“一个经验丰富的师傅制作一把伞需要半个月的时间。”一把伞从裁剪到制作,要经过90多道工序,使用上百种工具。“最重要的是看天气。太阳太大就不行了。”气候主要会影响伞骨的形成和纸面的光滑度,造成弯曲或脱壳。自从成功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后,分水油纸伞厂的伞厂老院里,竹竿、彩线、半成品伞随处可见,空气中弥漫着浓浓的桐油味。

泸州汾水油纸伞申遗成功后,多位非遗专家提出,作为具有知识产权的非物质保护项目,在确定汾水油纸伞销售价格时,应更多考虑传统工艺价值,而不仅仅是纸伞本身的材料成本和人工成本。(图集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