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不跑,你就会落后。智能电动汽车产业的发展(一)
面对行业变革,主机厂、零部件供应商、科技巨头、自动驾驶相关企业都表现出了非凡的活力,这场英雄的聚会正式拉开序幕。我把百人会论坛分成两部分。这是第一部分,讲述了原始设备制造商的现代化进程和战略。
过去几年,新能源汽车发展迅速。不仅产品迭代迅速,销量增速明显,渗透率上升,而且三电技术日趋成熟,上下游产业链逐步完善。不难想象,发展新能源汽车的根本原因是为了促进人类生存环境的可持续发展。面对电动化的趋势,外资品牌开始加速转型,探索新能源时代融合发展的新方向,而自主品牌则将电动化和智能化捆绑在一起,保持两条线同时发展。新势力车企没有放卫星,而是注重修炼内功。
宝马:推广绿色电力,加码氢能。宝马全力以赴电气化。宝马全力支持双碳目标。到2030年,计划比2019年平均单车全生命周期碳排放量控制在至少40%。2021年,宝马启动绿色能源联盟项目,推动整个价值链的变革,包括生产基地、供应链、经销商的绿色动力解决方案。宝马沈阳基地已实现100%绿色电生产,包括37个非生产场地的供应。该基地拥有37.5万平方米的太阳能电池板,发电量超过7800万千瓦时,每年减少碳排放5.9万吨。
宝马集团正在全力以赴电气化和发展新能源的生产。宝马的目标是,到2030年,整个集团全球销量的50%以上来自新能源汽车。氢能在能源转换和气候保护中发挥着关键作用。氢能是储存和运输可再生能源的最有效方式之一,这种潜力可用于加速运输转型。在氢能源动力系统方面,宝马集团实际上已经积累了超过40年的研发经验,超过20年的氢燃料电池研发经验,氢燃料电池电动车是补充汽车企业零排放产品的理想技术。
沃尔沃:2030年沃尔沃汽车集团全球高级副总裁、沃尔沃汽车亚太区总裁兼首席执行官袁小林表示,可持续发展和安全是沃尔沃汽车两大品牌的基石。无论是零部件的回收,还是带氧传感器的三元催化转化器的发明,都体现了沃尔沃对环境的珍惜和对自然的尊重。
比宝马更激进的是,为了减少碳排放,沃尔沃制定了中期目标,预计在2025年将每辆车全生命周期的碳排放量降低40%。这个目标包括R&D、生存、物流和销售。到2040年,沃尔沃的目标包括零气候负荷,实现循环经济和商业伦理与责任,形成完整的战略体系。
产品方面,2021年沃尔沃实现全系车型电动化,2022年全新纯电动旗舰SUV?EX90的发布开启了电气化改造的新时代。未来沃尔沃每年都会有全新的纯电动产品,企业目标是到2030年成为纯电动豪华车企业。
大众乘用车品牌中国首席执行官兼奥迪股份公司(中国)集团销售负责人Stefan Mecha。
大众:五年6543.8+080亿欧元,2050年实现碳中和。为了实现碳中和的目标,奥迪股份公司将携手合资伙伴,实现到2030年中国所有生产基地使用可再生能源的目标。与此同时,大众携手卡慕推进充电基础设施建设。
“从2023年到2027年,集团将在包括中国在内的全球市场投资超过6543.8+080亿欧元。”大众乘用车品牌中国首席执行官兼奥迪ag(中国)集团销售负责人Stefan Mecha表示,“对于中国市场而言,此举将加强奥迪ag在中国数字化领域的实力和产品竞争力。到2024年,我们将与在中国的合资伙伴一起在电动出行领域投资6543.8+05亿欧元。到2030年底,奥迪股份公司将完成大部分中国车型的电动化。”
广汽:坚持高质量发展,实现品牌向上。2022年,广汽集团产销分别达到248万辆和243万辆,位居行业第四。其中,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32万辆和31万辆,增长翻番。今年,广汽阿亚恩不仅将推出多款新品,还将发布高端子品牌浩博,完成Hyper SSR、Hyper GT等三款新车上市,实现品牌跨越。
技术方面,广汽自主研发了海绵硅负极电池、弹匣电池、石墨烯基超快充等行业领先的核心技术。在网联领域,广汽完成了集中计算电子电气架构的开发,开发了自己的OS操作系统,提升了智能驾驶和智能驾驶舱的用户体验。
在产业链端,广汽于2022年先后成立锐派能源科技公司、锐派动力电池公司、银派科技动力公司,积极打造从锂矿到原材料、电池生产、电池租赁、梯级利用的垂直一体化新能源产业链,在锁定电池价格的同时,有效保障产品供应和产品质量。同时还率先推进“爬坡计划”,打造“芯片-控制器-整车”联动的应用验证平台,充分发挥整车应用的牵引作用,与上下游共同开发芯片全国产化的新能源汽车。此外,广汽还战略投资了多家芯片公司,并与广投* * *设立了300亿元的产业发展基金,构建多元化、安全的芯片供应链体系。
吉利-氪:全球布局,全球创新,中国领先作为吉利的中高端品牌,氪勇于面对全球竞争,让新能源汽车成为中国的新名片。凭借深厚的造车背景和全球创新资源整合,氪空间以创造旅行生活的极致体验为品牌使命。在全球布局方面,吉利不仅在电气、智能等核心技术领域赋能极氪。通过魏锐能源、易卡通等产学研机构的整合,以及天地一体的前瞻科技生态。与此同时,氪汽车还建立了欧洲创新中心、欧洲设计中心等一系列国际行动安排,拥有超过7000名R&D人员,不断推动全球创新。
就R&D而言,吉利召集了数千名来自中国和欧洲的工程师,以建筑的先锋概念开发汽车。用了五年时间,建成了中国第一个拥有完全知识产权、初级纯电的庞大建筑。广阔的架构不仅诞生了全系列的产品,也有很多品牌和基于它的20多个型号。去年,吉利通过向波兰电动汽车制造商授权广阔的架构技术,实现了技术架构。
在制造方面,吉利打造了业内领先的氪智能工厂,尤其是一体化压铸技术,达到了世界最先进的技术和成果。产品方面,氪009已全部采用最新压铸技术,未来将广泛应用于氪及其他品牌。这些技术和标准也将通过吉利全球供应链的数字化管理,提高流程效率,实现降本增效。
长安:智能新车,创新生态面对电动化趋势,长安汽车坚持自上而下的创新。2017年,长安汽车开始了第三次创业,坚持以科技创新为导向,向智能低碳出行科技公司转型,以长安、深蓝、奥威特为重点,打造差异化品牌价值,努力成为世界级汽车品牌。
目前,长安已在六个国家构建了10个名额的全球R&D布局,建立了16个技术和产品R&D中心,17个技术公司和超过14,000人的R&D机构。进一步推进新能源香格里拉项目。截至目前,我们已经掌握了384项新能源核心技术,实现了氢燃料电池系统、智能插电式混合动力、Force Electric三项新能源技术的量产应用。同时加强芯片、电池、操作系统领域,尽可能在工具链、中间件方面做一些探索,希望能形成一个生态。
此外,长安大力实施智能北斗舒天计划,智能科技能力取得重要突破。率先在行业内量产的远程智能泊车等26项智能技术,连续三年位居中国智能汽车指数第一。
蔚来:保证业务风险可控,为了赢得最后的投资,蔚来在技术研发、基础设施、全球市场三个领域不断布局。目前,蔚来在美国、欧洲和中国建立了超过65,438+00个R&D中心。去年蔚来在R&D的投资达到6543.8+008亿人民币,占全年营收的20%以上,在R&D的投资非常高。今年,蔚来的R&D投资将进一步增加,重点关注智能电动汽车的全栈能力,包括芯片、底层操作系统、材料和电池。
其次,蔚来是标配自行车轮圈的基建狂人。今年蔚来将建设1,000座电站,到年底,将建成2300座电站。目前,蔚来已建成五纵三横八城市群的换电网络,已完成2000万次换电,平均1.9秒,一辆蔚来从换电站满电出发。同时,蔚来辉将新增1万个充电桩,650kW快速充电桩效率极佳。与电站一起布局,可以有效提升用户的能源充电体验。
蔚来再次加快了出海的步伐。2021年9月,挪威交货。2022年6月,蔚来进入德国、荷兰、丹麦、瑞典,在法兰克福、柏林、鹿特丹等城市开设NIO House。后续基础设施也会跟上,为欧洲用户提供优质服务,从而提升品牌美誉度。
理想:减少内耗,增强企业内部组织能力。与蔚来的蓝图不同,李CEO李想分享了公司组织管理的内容。众所周知,造车新势力全部采用直营模式,公司有生产、销售、售后服务等多个业务环节。为了更好地融入公司,需要先进的公司流程和工作方法。李内部采用考核,通过目标管理和有效的目标沟通工具将各部门联系起来。
李推崇的矩阵式组织结构有很多优点。首先,它解决了碎片化的问题;其次,解决了技术、平台、产品的R&D协同问题。再次,也解决了产品、供应链、交付的商业协同问题。为了适应智能电动车的产品开发流程,李学习了苹果、华为等公司的先进理念,将以前的线性流程换成了立体流程,从规划到实施都变得更加清晰。对于链条长、周期长、业务复杂的汽车行业,以PDT经理为核心,统一动员和管理,可以协调发挥组织的最大生产力,有效降低汽车研发的组织难度,李想强调“李的矩阵式转型才刚刚开始,至少要到2025年才能见效。”
面对人工智能大模型软件2.0的到来,汽车行业面临新的挑战。在自动驾驶领域,李每年要手动标定约6.5438+00亿帧图像。这项业务需要外包,费用大概在6000-5000万,每年花费近6543.8+0亿元。从效率上来说,如果使用软件2.0的大模型,通过训练自动校准,一年来做的事情,基本上3个小时就能做完。这将是未来车企和自动驾驶公司降本增效的新蓝海和新突破口。
写在最后:
受中国新能源市场的启发,外资品牌开始加速电动化转型。宝马、沃尔沃等欧洲车企不仅对新能源产品进行了规划,还在生产、销售、售后等环节用实际行动响应了减少碳排放的号召,并为双碳制定了明确的目标。以广汽、吉利为首的自主车企着手全球布局,通过前沿技术研发,完善产业链布局和品牌差异化,实现品牌向上。
在本次百人会论坛上,新势力车企领军人物并没有出奇制胜的发言,展现了车企领袖应有的稳重和格局,专注于自身企业的发展,积极修炼内功。蔚来将持续加大在R&D和基础设施的投入,加高品牌护城河,打造中国高端用户导向型企业。而李则通过采用先进的管理流程,提升了组织的战斗力,用软件2.0时代的精彩运用,为所有汽车企业的未来研发贡献了新的课题。
本文来自易车号作者网通社,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的转载请联系作者。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与车改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