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新科技成果(最新)

21世纪的人类社会是一个知识社会,全球化的国际环境越来越使科技创新能力成为决定一个国家竞争力的关键因素。以科技创新为支撑的可持续发展增长模式成为人类面临的共同任务。

面对历史机遇和挑战,党的十六大高瞻远瞩,进一步明确把加快科技进步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位置。科学制定了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和科技事业的快速发展,党中央、国务院提出,要把推进科技自主创新摆在各项科技工作的突出位置,把提高科技自主创新能力作为推进经济结构调整、提高国家竞争力的中心环节,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自主创新已成为新世纪中国科技发展的新战略。

“十五”期间,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全国科技界深入贯彻“三个代表”思想,团结协作,开拓创新。根据世界经济和科技发展的新形势,特别是加入世贸组织后我国科技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进一步明确了“创新和产业化”的指导方针,同时对科技发展的总体思路进行了重大调整,在“推动产业技术升级”和“提高科技持续创新能力”两个层面作出了战略安排。

围绕我国“十五”科技发展目标,对国家科技计划体系进行了重大调整,组织实施了“十五”计划,由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863)计划、国家重点科研计划、基础研究计划、研发条件建设、科技产业化环境建设五部分组成,将项目、人才、基地建设与制度环境建设相结合。

针对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的形势,中国科技界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大力实施“人才、专利、技术标准”三大战略。同时,为在21世纪快速抢占一批科技制高点,力争实现重大关键技术突破,实现产业化,启动实施了“超大规模集成电路与软件”等12重大科技专项。重大科技项目的实施,是科技工作面向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战场、实现跨越式发展的一面旗帜,是新时期科技工作的一项新创举。

新世纪的第一个五年,科技之光在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无处不在。科技进步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

中国基础科学研究水平稳步提高,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科学发现和发明。中国科学家在人类基因组、植物基因组、微生物基因组和家蚕基因组测序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澄江动物群脊椎动物起源的研究,为解释“寒武纪生命大爆发”提供了宝贵的科学依据。世界上二叠纪-三叠纪界线层型的研究,把大头兽的历史提前了4500万年;纳米材料和纳米结构、量子信息技术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对引领未来高科技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在关系国家经济发展和安全的重要战略性高技术领域取得重大创新成果。在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软件、高性能计算机、高速宽带网络、电动汽车、磁悬浮列车、清洁能源、特殊功能材料等领域突破和掌握了一批关键技术。形成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国际竞争力的主导产业和产品,涌现出一批依靠自主创新获得市场竞争力的优秀企业,培育了新的经济增长点。

以增强装备制造业创新能力为突破口,我国在制造业信息化应用工程、数控机床、智能工程机械装备、自动化生产线装备等领域取得多项重大技术突破,开发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市场竞争力的重大装备产品,加快了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步伐。

科技进步促进了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为解决“三农”问题做出了积极贡献。“十五”期间,农业科技在主要农作物优质高产品种选育、农业育种、农业信息、农业节水、奶业、农产品深加工、高效农业机械等方面取得重大创新,形成了一批新兴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初步建立了我国现代农业科技创新体系,为大幅提高我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促进农民增收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支撑。

中国科技发展始终围绕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全面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在重大疾病防治、创新药物、医疗器械和医用材料研发、生态环境改善、能源矿产资源开发和高效利用、食品安全和生产安全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使我国人民切实分享科技进步带来的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