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时候能造出实用的量子计算机?
2021年2月8日,国内首个量子计算机操作系统——“原始新浪”在安徽合肥正式发布。该系统由合肥本元量子计算技术有限公司自主研发,实现了量子资源的系统化管理、量子计算任务的并行执行、量子芯片的自动校准等新功能。,并帮助量子计算机高效稳定运行,标志着国产量子软件研发能力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与经典计算机相比,量子计算机最突出的优势在于强大的计算能力。然而,目前世界上可用的量子计算机只有50台左右。如果不能有效利用它们,将会浪费计算能力。因此,量子计算机也需要操作系统对其进行有效的分配和管理,软硬件协同发展才能使量子计算机实现落地应用。
这次发布的新浪原版是国内第一个量子计算机操作系统。原量子R&D团队利用量子卷积神经网络模型开发的量子图像识别应用,可以将图像识别任务转化为多条量子线,这些量子线经过量子态数据编码后,处于排队等待运行的状态。
通过“原语Sina”的统一调度管理,这些量子电路可以在单个量子芯片上并行执行,不仅大大减少了整个电路的运行时间,还有效提高了量子芯片的整体利用率,使得当前有限的量子计算资源得到最大的利用。
有业内专家表示,在经典计算时代,国内用户已经普遍习惯了Windows、Android、IOS等国外操作系统,国产软件很难开发。一旦相关技术受到限制,计算机安全将面临巨大威胁。
随着量子计算时代的到来,“原始人新浪”不仅可以让量子计算机运行效率更高,还可以培养用户使用国产量子操作系统的习惯,让中国人掌握量子计算时代真正的核心技术。
据悉,下一步,原量子R&D团队将基于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原量子计算机集群、“原新浪”量子计算机操作系统、原量子云平台以及丰富的量子软件和应用,构建完善、开放的量子计算服务生态系统,与量子计算产业链企业一起实现量子计算应用的广泛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