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
为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的指示精神和省委的要求,本报今天推出这组报道,希望能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崛起提供有益的借鉴。
目前,山东拥有得天独厚的机遇。
大于陆地面积的海洋国土,绵延3100公里的黄金海岸,美丽的海滨风光和丰富的海洋资源,是大自然赋予山东的宝贵财富。山东半岛因海而生,因海而存,因海而兴。海洋经济能否走在全国前列,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山东省能否在新一轮的区域经济竞争中占得先机。
这种认识正在山东省沿海城市付诸行动。5月26日,在烟台采访时,市委书记孙永春激动地告诉记者:山东省在1991提出了建设“海上山东”的发展战略,这些年取得了很大成绩。胡锦涛总书记明确提出建设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要求,既是对山东省海洋经济发展成就的肯定,也意味着国家希望山东半岛在全国经济区域发展总体格局中有更高的地位。毫无疑问,这是一个将山东半岛发展纳入国家战略的好机会。对于烟台来说,机会千载难逢。
曾几何时,提到“蓝色经济”,人们想到的是渔盐的好处和舟楫的便利。现在,我们再次面向大海,现代“蓝色经济”已经成长为一个立体的产业集群,涉及传统产业、新兴产业和未来高科技产业。是一个跨地区、跨部门、跨行业的新兴经济群体,需要多行业、多学科、多领域的努力。海洋不仅是解决人力资源问题的新选择,也为“蓝色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依托浩瀚的海洋,“蓝色经济”展现出广阔的发展前景。
当前,新一轮蓝色经济浪潮正在兴起。北望京津冀辽,天津滨海新区,河北曹妃甸工业区,辽宁,“五点一线”建设如火如荼,态势强劲,已经进入和正在进入国家战略;南望闽粤桂,福建海峡西岸经济区,深圳海上强市战略,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箭已离弦,蓄势待发。从北到南,沿海省份都在努力抢占海洋经济发展制高点,谋求在国家发展大局中的重大战略地位,以获得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赢得大发展的空间和活力。
海洋是山东省最大的优势,表现在区位、资源、科技三个方面。山东半岛与朝鲜半岛和日本列岛隔海相望,处于环渤海地区和东北亚经济圈的关键地带,是沿黄河流域最便捷的出海通道。全省海岸线、海域面积、海洋资源等条件居沿海省市前列;依托山东的中央海洋科教单位,山东省拥有全国最强大的海洋科技阵容。山东半岛是欧亚大陆桥的桥头堡之一,也是环渤海经济圈的重要一翼。半岛经济与远东日韩俄经济互补性强,国际经济合作条件优越。
山东建设蓝色经济区、发展海洋经济得天独厚。
陆海一体化,区域协调发展
一个浦东再造了一个新上海,一个滨海新区让天津腾飞。曹妃甸,一个过去默默无闻的荒芜沙岛,因为成为国家科学发展实验区和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区,短短几年就发展成为充满活力的新型工业区。建设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使山东省成为海洋强省。如果能上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必将成为中国区域经济布局的重要经济增长极。
要成为这样的增长极,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应该如何定位?
在省海洋与渔业厅厅长侯英民看来,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应该是以海洋经济为特色,以陆海统筹为基础,以海洋生态文明建设为基础,以海洋优势产业为主导,相关产业协调发展的沿海经济新区,分为主体区、核心区、关联区三个层次。主要区域是沿海7个城市的陆域及其附近海域;核心区是沿海36个县市的陆地面积和领海内的邻近海域;关联区是全省的陆地面积和所辖的全部海域。省海洋与渔业厅在分析山东半岛海洋经济区位、资源、技术、基础设施的基础上,对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在国家发展格局中作出了这样的战略定位:黄河流域出海的经济引擎,环渤海经济圈的南部隆起,连接东北老工业基地和长三角经济区的枢纽,中日韩自由贸易先行区。
显然,半岛蓝色经济区虽然以半岛和山东为依托,但它既不是一个纯粹的自然地理概念,也不是一个完整的行政区划概念,而是在全国乃至世界范围内寻找自己的定位:它以海洋为重要特征,但又不仅限于海洋,其目标是促进陆海一体化和区域协调发展。以这样的眼光、这样的理念来审视和规划半岛的未来,可以说切中了山东半岛未来发展的要害,使其有了更清晰、更可预见的战略定位。
这个定位,从对外开放的角度来说,就是把“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成为山东乃至整个黄河流域的前沿,使之成为外商投资的接收地,吸引国际产业转移,成为全省乃至全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新的强大引擎,促进沿海与内地的良性互动。从地缘上看,有助于更好地将山东半岛不可替代的区位优势转化为区域竞争优势和产业整合优势;成为渤海南部崛起的新的经济增长极。在增强对周边腹地的集聚和辐射力的同时,与辽宁沿海经济带、天津滨海新区形成了优势互补、良性互动的环渤海区域发展新格局,为东部沿海经济开放区对接融合、合作共赢奠定了基础。
开发和保护将赢得生态环境。
除了大海,蓝色还意味着什么?
走访沿海城市,无论是地方政府领导、部门官员、企业负责人、专家学者,大家都形成了一个* * *知识:建设半岛蓝色经济区,不仅仅是向大海要空间、要资源、要利益。蓝色不仅与海洋有关,还意味着生态和环境,需要环保、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中国海洋大学海洋发展研究所的刘宏斌教授指出,把手伸向大海并不“蓝”。在利用海洋时,开发必须与保护并重。不加保护的开发就像又一次大跃进,一大堆摊子和项目,后患无穷。
潍坊市委常委、滨海经济开发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苏丽珂指出,蓝色意味着科技含量、环保、可持续发展、陆海相连,是人与自然、长远与现实、产业与社会的协调发展。
中国海洋大学海洋发展研究院副院长韩立民教授表示,建设蓝色经济区,必须牢牢把握以下四个特点:陆海一体、陆海协调,海洋科技引领、向外辐射,生态文明、环境友好,开放互动(海陆走向),城乡一体。
建设半岛蓝色经济区不仅是为了招商引资和承接产业转移,也是为了完善山东自身的经济增长模式,而是探索一条新路——经济增长、统筹协调、环境友好的区域发展新模式;不仅仅是重复建设开发区,多开几个示范窗口,而是要在建设海洋强省的战略目标指导下,根据各地各行业的比较优势和发展潜力,制定科学的海洋产业发展规划,整合资源,寻找突破口,形成合理的产业布局,实现海洋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并不是沿海城市一个人在赶。在经济区的功能定位上,各地既要体现自身特色,又要与其他经济区形成互补和错位发展。在沿海和腹地的关系上,沿海城市和内陆城市也要优势互补,相互依靠,实现共同发展。
记者在青岛采访了解到,该市目前正在组织老企业搬迁,计划用5年时间改造提升或搬迁市区100多家老企业。这是该市“环湾保护与开发”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这一战略,传统的工业海岸线将转变为现代经济海岸线、生活海岸线和生态海岸线,传统工业也将让位于高科技产业和现代服务业。这意味着青岛正在用发展的力量将胶州湾的保护推向一个新的平台,同时自身的产业发展和升级也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在山东半岛建设蓝色经济区的大背景下,被定位为半岛龙头的青岛,积极抢占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高地,必将对实现半岛产业错位、优势互补、经济融合产生强大的推动力。看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二:谋求产业发展新优势
从一滴水到一个产业
海水有什么作用?
昨天:海水浴,海水养殖...
今日:海水冲厕,海水空调,海菜...
一滴海水从古代到现代,从外观到内涵都发生了质变。新型海水产业正在形成产业链——在青岛黄岛电厂海水淡化生产线上,客人们兴致勃勃地品尝着“海泉水”牌饮用水;在胶南市海水景观小区——龙海海之韵小区,实现了海水冲洗和海水景观布局;海水源空调和海水源热泵广泛应用于青岛电厂和奥帆中心。海洋植物、海洋蔬菜、海洋作物甚至滩涂谷物的生产都取得了技术突破。
从一滴水到一个产业,不仅仅是观念上的差异,更标志着山东海洋经济和海洋产业的演进方向和质量。
中国海洋大学教授刘宏斌认为,如何让海洋经济从“渔盐之利”走向优质、高端、高效的产业,如何提升传统产业,打造新兴产业,是一个重大课题。
传统产业,如果注入高科技含量,就会成为高端产业。
过去,鱼类加工过程中剩余的鱼皮和鱼骨被作为饲料出售。但在烟台东方海洋公司的生产线上,记者看到的是鱼皮和鱼骨往这里进,昂贵的胶原蛋白从那里出来。胶原蛋白现在的价格是500元一公斤,是原料的100多倍。目前,山东省水产品产量和出口量均居全国第一,但深海鱼油、胶原蛋白、各种方便水产食品等附加值高、加工程度精细的水产品的开发和生产仍然缺乏。
在山东海洋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的海洋产业有海洋运输、海洋油气、滨海旅游、海洋渔业、海洋化工等十几大类,均成规模,居全国前列。这些传统行业是我们的优势,但是优势不好就会变成劣势。刘宏斌说,比如山东的海洋渔业是全国最好的,全国海水养殖的五次蓝波都发源于山东沿海,但是五次浪潮带来了五次教训。因为每次一哄而上,一哄而乱,损失惨重,教训深刻。每次都是问题爆发后,才考虑产业结构的调整。因此,传统产业的升级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在新一轮海洋经济发展中,不忘阵痛。
众所周知,山东省海洋人才丰富,相当于“国家队”的一半以上,但80%的人才集中在海洋基础科学和生物领域,海洋工程技术人才严重缺乏,产业发展缺乏人才和技术支撑。建设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目的之一是打造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名牌产品和富有活力的新兴产业集群。如何将科研优势转化为技术优势、产业优势和市场优势,是必须跨越的一道门槛。
从遍地开花到重点突破
记者采访时发现,造船厂从南到北遍布山东沿海,但造船的两大核心技术——船用发动机和导航设备全部依赖进口。专家指出,海洋科研装备、工业装备和工程装备是制约中国海洋经济发展的“瓶颈”技术。目前,90%以上的大型科研设备依赖进口,海洋工业设备自动化程度很低。
省海洋与渔业厅厅长侯英民表示,建设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必须科学开发海洋资源,培育海洋优势产业。要做到这一点,关键是要找到一个突破性的行业和产业突破口。突破可能是一点点,也可能更多。但无论如何,突破口的选择必须基于当前世界经济发展趋势和我们的资源、优势、劣势。而且产业发展一定要落到项目和产品上,一定要有产品目录和政策支持。
山东省一些海洋专家认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海洋装备制造业,尤其是深水钻井装备在山东发展潜力最大。从全球市场来看,海洋石油钻井平台、钻井船、海洋工程机械、大型港口机械设备、集装箱、海洋工程模块等具有巨大的生产潜力。目前全球深水钻井设备供不应求,国内石油公司还没有国产深水钻井设备,严重制约了中国三大石油公司进军深海的步伐。全国3000家船厂中,目前具备深海钻井平台设计制造能力的有三家,分别是烟台莱佛士、大连重工和上海外高桥,其中莱佛士实力最强。山东省应充分发挥这一优势,采取有效措施,抢占海洋装备制造业的制高点。
为了突破造船和船用机械制造,烟台引进了世界造船巨头莱佛士和大宇等。仅莱佛士就握有200多亿元的国外订单,几乎相当于2007年该省造船业的总产值。他们抓住船舶工业加速转移和国家颁布《船舶工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的机遇,加快建设开发区和蓬莱船舶制造、海洋机械制造两大产业集群,建造了海洋工程船、远洋渔船、豪华游艇等特种船舶和高科技新船。培育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牌产品。
日照市依托日照港,实施大项目带动战略。目前,仅经开区就有华能日照电厂二期、威亚发动机厂二期、亚太森博浆纸二期、中储粮油脂二期、凌云海糖业二期等七大项目,总投资230亿元。开发区党工委书记王表示,大型项目的产业关联度高、带动能力强,不断提升了开发区的产业层次,竞争力显著增强,实现了从政策性招商到产业链招商的转变。
变单打独斗为优化布局
打造海洋产业集群,发展高端产业,打造龙头项目,成为沿海地区的追求。
海洋专家、山东省社科院副院长郑贵斌认为,海洋经济追求的目标不是简单的效益,而是综合绩效。产业发展的基本原则是产业集聚,突出特色,即根据产业集群的概念,结合各自优势,搞好产业布局,合理确定功能定位和主导产业,加强企业和项目的技术创新,形成技术水平高、特色鲜明的蓝色产业集群。无论国内国外,海洋特色经济区都是一样的。
从北方看,天津滨海新区、曹妃甸、河北省、辽宁省都坚持重点突破的原则。选择沿海重点发展区域作为重点和突破口,划定产业功能区,集中力量从“点”上突破,促进全区全面发展。目前,天津滨海新区集中开发建设八大产业功能区,面积670平方公里。河北曹妃甸依托矿石码头和首钢搬迁,大力建设精品钢材生产基地,发展大型船舶、港口机械、发电设备、石油钻探机械、工程机械、矿山机械等大型重型装备制造业。
向东看,南朝鲜在西海岸建立的黄海经济自由区根据当地的资源、区位和工业状况进行了重组和优化,主要工业区划分为五个区域,其中包括宋岳地区。各区的产业发展有不同的主攻方向,以“引领21世纪世界经济的尖端科技产业中心和东北亚物流中心”为目标。
虽然中外不同地区发展阶段不同,产业发展重点不同,但有一点是相同的,即发展现代产业集群是推动区域经济升级的关键,同时依托各自现有的产业特色,构建符合区域特色的新型产业结构。
目前,山东海洋产业整体规模位居全国前列。去年,全省海洋生产总值5346亿元,占全国的18%,多项指标居全国首位。但仍存在诸多问题:海洋经济产业布局分散,传统产业低水平重复,配套水平不高,延伸链条不长,规模聚集性不强。地方发展大多局限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表现为地区间产业结构重复建设,产品多为劳动密集型和资源消耗型,缺乏有竞争力的产品品牌。海洋经济对陆地经济的辐射作用有待加强。
因此,迫切需要优化产业布局,促进产业集聚,形成具有山东沿海产业和区域特色的产业链和配套体系,夯实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产业支撑基础。